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张江创新” 引领全国,独门秘笈在这里

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 2019-04-23


从制高点俯瞰,上海张江地区的“鹦鹉螺”如一抹银色涡轮,又像汲汲以求的探索之眼,发射出未来之光。


这是上海光源,也是张江这片只有95平方公里区域最核心的大装置之一。


1992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新区。如今,张江科学城已经汇聚了1.8万余家企业,包括5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828家高新技术企业。下一步,它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学城”。



作为服务科技企业的园区,也在随着企业发展实现自己的创新。在规划布局、产业链引导培育和吸收留住人才方面,张江也有自己的“独门秘笈”。


视频:北京日报客户端都视频


部署

大科学装置从点至集群


在北京2035和上海2035总规中,两座兄弟城市都设立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而在各自的科技园区中,大科学装置也成了不约而同的选择。


上海光源就是这样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的同步辐射光,被科学家称之为继电、X光和激光之后,为人类文明带来革命性推动的新光源。


上海光源模型。


2018年11月1日冬夜,通过16个小时的调试,上海光源二期首条光束线站顺利出光。这意味着上海光源二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上海光源二期、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我国首台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平台等项目,再加上上海光源和国家蛋白质中心上海设施,将组成全球光子科学研究综合能力最强的大科学设施集聚地之一。


如何更好地集聚张江科技资源,举全市之力建一批光子大科学装置?上海在战略部署层面之下,有了具体安排。


按计划,上海光源现有13条光束线站投入运行、2条即将试运行,上海光源二期的目标是在原有装置基础上新建16条光束线站,全面提升上海光源的实验研究能力。预计明年上海光源将有近40条线站建成并向用户开放,届时每年将有近万名科研工作者利用该装置开展前沿和应用研究。


上海光源吸引众多考察者。


张江的能力,不仅仅在光子科学研究领域,它同时还是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


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中,一个个具体项目星罗棋布,勾勒出张江科学城未来的宏伟蓝图。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张江科学城首轮、共计73个“五个一批”项目已全面开工,其中27个已经完工。


“未来张江的科学地标,将从一个,变成一群。”“上观新闻”这样说。


破壁

建起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生态链”


有政策开源,张江就做出了一江活水。除了高大上的大科学装置,张江还将加速打造两大产业集群,其一就是“医产业”集群。


张江加速打造“医产业”集群。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印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方案》,在京、津、沪等10个省(市)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


“要说哪里做得有特色,就是我们搭建出了一个研发、生产、销售的生态圈。”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过去,生产药和研发药必须是同一家。虽然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一些研发人员带着技术来到上海,摆在他们面前不可突破的壁垒是——研发要做、还要管生产。


生产就意味着要融资、要拿地建厂、要去建生产线、还要做好品控。这一系列“麻烦事”宛如铜墙铁壁,使得很多创新成果到了临床二期三期就直接被大药企收购,研发人员无法充分享有药品上市后的利润。


面对这样的壁垒,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张江开始想办法突破,他们找到了勃林格殷格翰。


将生产基地建在张江的勃林格殷格翰是一家德国医药公司,也是进入去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的一家低调药企。园区负责人和这家企业商量,希望他们承接更多园区研发药企的生产环节。


“生产环节我们提供公共大平台,研发企业不用再受融资建厂、把控生产之苦。”园区负责人描述,这样就可以让企业专注于研发和销售两端。将本属于一家企业内部操作的流程,变成了一条“研发—生产—销售”的生态链。


生态链的建设不仅帮研发企业打破了壁垒,也让生产企业尝到了甜头。勃林格殷格翰在当地时间4月17日发布了2018年全年财报。当年,企业实现了175亿欧元的净销售额,其中中国销售首次突破8.8亿欧元、即10亿美元大关,增速高达23%。中国生物制药需求的崛起,让勃林格殷格翰的业务出现了新的萌芽。去年一年,其收入就达到了7亿欧元。在这家企业的三大业务中,增长最快的是生物制药合同生产,8.3%的增速远超其他两项。


张江聚焦新药创新。


无论是对于医药产业领域,还是创新药研发生产企业来说,中国创新药已经迎来了史上最好的时代。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张江已经占到了3个“30%”——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30%来自张江,国家每年用于新药开发总预算的30%投入张江,30%的全国一类创新药带着张江的身份证出生。


延展

市场标准定“人才”


就在本月11日,浦东国际人才港在张江正式开港,同时推出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


今后,外国人在浦东申请工作许可证、居留许可证时,只需5个自然日就可完成审批。人才港拓展了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将原先串联的海关体检、人社局工作许可和出入境居留许可三项流程改为并联,实现了工作流程的革命性再造。


为什么叫“革命性”再造?相关负责人细数,目前手动录入字段已经减少70%、审批时间减少60%、申请材料减少了一半,审批效率提升了四成。“单一窗口”正式受理后,可在5个自然日完成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的审批。


在香格里拉酒店担任经理的德国人乌尔里希是平台受理申请的首批外国人之一。“实在是太快了,让人不敢相信。”他感叹道。


张江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这样的平台,全国很多城市都在搭建;这样的流程再造,不少城市都各有经验。在这其中,上海有所不同的,是对“人才”的认定。已经持续8年的“张江新十条”计划,显现出上海的务实:“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从不同角度补充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什么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往,对“人才”的评定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学历、资历。但是在张江,企业对其认可程度成了重要的标尺之一。


“如果一个人学历不高,但是企业有这么多薪水付给他,他在境外有很高的职位,你说他是不是人才?他要不是人才,企业花那么多钱聘用他干吗?”相关负责人说,在张江,“高薪或缴纳个人所得税较高”的科研和管理人才都能享受到相关激励。


记者手记  

政府流程调整以企业需求为目标,设定政策标准参考市场成熟体系,这是记者在张江科学城最直接的感受。


目前,京沪两地都在全力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同时也都在集聚大科学设施、科学平台、一流创新型学校和国际知名科技企业。从政府做好服务的角度,如何能更让企业、人才“解渴”,找准“人才”提供服务,是北京相关部门需要仔细研究的课题。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耿诺、贾同军、宋佳音

视频剪辑:满志禹


监制:苏越

编辑:宋佳音


推荐阅读


微信改版后找不到我们?

手把手教你把北京日报设星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