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个小时,中日友好医院建起9座核酸采样“方舱”

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 2020-08-18


6月15日,作为新冠肺炎病毒核酸采样“方舱”,中日友好医院立体停车楼东侧4座“方舱”(厢式核酸采样板房)率先启用。此后,工程的脚步一刻未停,直至6月16日凌晨,40个小时内,医院9座“方舱”拔地而起,大大缓解了北京市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压力。

中日友好医院核酸检测人员为来院群众解读核酸检测注意事项


自新发地市场出现感染病例后,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排查管理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哨。


尽管核酸检测定点不断增加,也难以满足市民的核酸检测应急需求。


为满足北京市民的核酸检测需求,面对提升检测能力首要解决的空间问题,中日友好医院迅速启动应急机制。6月13日下午,该院经研究决定在院内迅速筹建2号门及樱花园区域核酸检测采集点,力争在6月15日令医院日均核酸检测量倍增。


2号门处厢式核酸采样板房

鉴于移动板房施工时间长,后期环境恢复成本高等问题,为尽早满足短期内集中完成大规模采样的应急需求,医院决定采购集装箱改造成应急方舱。

在充分了解医务处、院感办/疾控处、护理部、检验科等部门需求后,勤保处确定筹建方案。

“留给我们的只有40小时!”勤保处处长高峰立即召集勤保处员工,布置工作,精简流程,而医务处、信息部、院感办/疾控处、护理部、检验科等科室的积极配合,也让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越来越有底气。

13日下午,勤保处在选址处清退车辆,铺设路面,压实基础。为了保证工期,多项工作同步进行。物资科联系供应商采购所需物资。勤保处全体员工放弃休息时间,做好集装箱吊装工作前期准备。为保证14日正常诊疗工作不受影响,勤保处全体员工以“白加黑”的工作模式,白天坚持常规工作,夜晚坚守施工现场。

13日深夜,中日友好医院核酸检测用厢式板房吊装现场,勤保处工作人员全力赶工。


13日24时,装载着3个集装箱的运输卡车抵达医院。吊装,打孔加固,截至凌晨2时,基建工程已经完成。


14日8时起,勤保处动力科开始实施集装箱室内改造。此后,勤保处物资科通过各种途径调配的空调、电脑、紫外线照射消毒灯、大盘纸、接线板、分类垃圾桶等配套物资陆续到位并进行安装。11名施工人员、4名高低压电工师傅、4名空调安装人员克服气温高、人手短缺等困难,连续工作15小时,完成集装箱改造工作,并铺设水电线路。

随后,信息部连夜完成通讯迁移、电话线铺设等工序,并配合业务流程改造进行软件连桥与测试。10名保洁人员对新设施和采集点区域进行开荒保洁和环境消杀。按照院感防控要求,勤保处还对医疗用废物的分类及回收路径进行了规划。系统调试,路演按步骤一一开展,确保新核酸检测采集点在6月15日工作日采集高峰前按照计划正常启用。

中日友好医院立体停车楼东侧4座厢式核酸采样板房调试完毕。


既要满足院感防控需求,又要符合检测条件。按照“洁污分流、医患分流、人物分流”的原则,勤保处等部门通过设置路标指引、路线规定、流程优化等举措来为医护工作者和来院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


6月15日,为进一步疏解高峰时段人员聚集,勤保处又连夜调配6只集装箱,分别安置在发热门诊和B栋入口处,作为新增患者核酸监测点、工作人员休整区和采血点使用,为保证核酸检测能力提供必要支撑。


忙碌的身影中,很多人都参与过几个月前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出发时的物资筹备。勤保处物资科常卫红说:“相比于1月底,物资供给能力更加充分。同时,我们在前期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已经积累了充足的应急经验,这也是紧急改造高效完成的原因之一。”


全程参与“方舱”安装改造的动力科科长阎峰表示:“作为后勤保障部门,我们时刻做好准备,严格落实操作细节,为临床科室提供必要支持,为市民群众检疫检测提供更多方便。”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欢 通讯员 朱文赫 仇玉青


监制:张力

编辑:初心

实习生:王宇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