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口规模建筑规模双控!北京浅山区保护规划草案公示

北京日报 2020-08-19

浅山区是首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7月13日,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市浅山区保护规划(2017年—2035年)》(草案)已编制完成,并于7月13日至8月12日在市规自委官网向社会公示,听取公众意见建议。这也是北京在全国范围率先开展针对浅山地区的保护型专项规划。


什么是浅山区

浅山区位于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优美、生物物种多样、资源矿藏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首都重要的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

规划统筹考虑地形地貌特点和城乡治理要求,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元,以北京高程100米—300米的浅山本体为基础,结合城镇开发边界细化形成了浅山区保护规划范围,总面积约4833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9.5%。



总体目标

浅山区是首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首都城市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浅山区规划》提出,将浅山区建设成为首都环境治理能力展示窗口、特大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地区、山区居民共享共生美丽家园和千年古都历史文脉传承源地。


空间格局

以文化带建设为纽带,以功能板块为抓手,构建“两带、三区、多板块”的总体空间格局。

两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形成区域整体文化脉络。

三区:东北部水源涵养和生态休闲区、中部首都功能延伸区、西南部历史文化和生态休闲区,结合区域保护与发展重点划定,明确区域保护和建设要点。

多板块:若干历史文化资源集中、景观风貌特色鲜明的生态功能板块,聚焦展现文化内涵、提升首都功能、彰显生态魅力。



三大总体策略
保生态

1、夯实本底:积极推动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构建“两区、一片、四板块、五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强化生态保育与修复,严格浅山环境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空间规模,着力彰显浅山区美丽自然山水典范。

2、提升功能:划定六类生态治理分区,落实治理范围、确定治理目标、明确治理任务,强化生态保育与修复,持续推进浅山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青山绕城、绿水环山、森林繁茂、良田美景的目标要求。

六类生态治理分区为森林生态保育区、林断带与宜林荒山植被恢复区、废弃矿山修复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区、地灾高易发区和生境修复区。

3、锁定上限: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优化用地布局,落实减量要求,严控山脚线以上山区开发强度,逐步降低浅山区整体开发强度,实施人口规模、建筑规模双控,提升绿色生态空间比例,营造和谐的人地关系。

4、强化治理:坚持问题导向和对新生违法建设零容忍,持续抓好浅山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坚持控增减存,恢复生态环境。


保文脉

1、保护利用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推进传统村落、特色文化村落保护,提升生态文化资源品质,秀出文化风景线,彰显浅山区历史文化风韵。

2、保护山脚线,亮出山脊线,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加强重要观山廊道的研究与保护,保护连绵壮美的山峦背景。

3、整合丰富的历史资源与当代精品工程,构建茹古涵今、珠联璧合的20处文化景观,形成蕴含生境—画境—意境多重境界的景观风貌体系。


保民生

1、坚持绿色发展,增强规划约束性,抑制开发冲动,严格产业准入,围绕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核心功能,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小型化、生态化、分散化”基础设施建设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保护中改善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3、坚持生态涵养的原则,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明确旅游项目准入标准,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型、精品化、人文范、可持续的旅游服务功能,避免盲目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促进,持续推进浅山区居民增收致富。

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做好浅山区规划与各类规划的衔接,在生态保护、建设管控、文化传承、民生发展4个方面设置27项规划指标,实行量化管控,确保规划目标落实到位。此外,还将结合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开展实时检测、定期评估和动态维护,并构建多级联动、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雪柠

监制:张力
编辑:初心、张小英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