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念刘和珍君》在这里诞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旧址今起开放

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 2021-07-31

  

“下面请参观展览的第三部分,她们从这里投身革命……”鲁迅中学礼堂内,高一年级的江法露正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着讲解词,她将成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的小讲解员。


今天起,缪伯英、刘和珍、杨德群曾就读过的这座学堂将正式开放,接待单位团体预约参观。


鲁迅中学一进院正中,矗立着鲁迅先生的雕像。


李大钊鲁迅曾在这里执教

  

沿着参政胡同南口向西一拐,就可以看到鲁迅中学的南门,“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几个大字映入眼帘。青灰色的外立面、圆形的拱碹、红色窗框,这是一个清末民初仿西式风格的建筑群。坐北朝南、三进、四排楼房、带个西跨院。

  

学堂旧址内,“她们从这里出发”主题展览已布展完毕。观展路线从南门开始。

  

一进院的第一座楼房是二层小楼,90多年前,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人曾在这里执教,就在二层西侧的几间屋子里休息、备课。现在,这里仍作为教师办公室使用。

  

与办公楼相对而立的是教学楼,刘和珍、杨德群、缪伯英就是在这座楼中上课、学习、追寻马克思主义真理。

  

一进院的正中,是鲁迅先生的雕像。瘦削的面庞、坚毅的目光凝视着远方。

  

“这里就是参观路线的第一个重要点位。”校团委负责人,同时也是讲解员的王楠说,鲁迅雕像不仅是学校的标志,还是当年进步女学生们冲破封建思想的“地标”。“当年刘和珍烈士无法像我们现在这样自由地在学校里走动,她们一开始只能在二进院的自修室和三进院的宿舍区活动。接受了进步思想后,才打破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局限。”王楠说。


鲁迅在这里写下名篇

  

一路步行到跨院,绿植簇拥着的就是“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

  

尖尖的碑顶像宝剑的剑锋,诉说着烈士的英勇无畏。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5000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47人,死者当中就有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当年鲁迅先生参加两位烈士追悼会时,曾在距离纪念碑不远处的一条小走廊里徘徊,最终决定要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中学课本中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就此诞生。

  

“这里是第二个重要的参观点位,希望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这里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历史,重温《记念刘和珍君》。”王楠说。

  

她们从这里出发

  

“她们从这里出发”主题展就在学校礼堂中。

  

百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屈辱贫弱,一群励志挽救民族危亡的女学生从这里出发,奋起抗争。

  

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大事记讲述了从1897年上海创立中国最早妇女组织中国女学会以来的各个历史节点,直到1919年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一张1924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中,教师、学监、教务等职业是不少学生的选择。王楠介绍,在那个年代,社会对于女性的主流思想仍是回归家庭,而在当年女高师毕业的274名学生中,有毕业服务或毕业就业意向的占比非常高。“这恰恰证明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作用”。

  

《新青年》《妇女评论》、李大钊《唯物史观》讲稿等展品复制品,讲述着李大钊、鲁迅等人在此兼职任教后,对缪伯英、刘和珍、杨德群等进步女学生的思想启蒙,这些进步思想成为了她们追寻自由、真理的钥匙。

  

一张中共北京地委所辖党组织情况表中显示,中共北京地委成立后,加强了对组织工作的领导。党在西城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基层组织,就是由缪伯英担任书记的中共西城支部。

  

“缪伯英、刘和珍、杨德群、石评梅、许广平……她们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杰出女性,是我们的榜样。”王楠说。一旁的江法露,一边练习着讲解词,一边凝视着先烈的照片,在如她一样的学生心中,能在先烈身边读书,是幸运,更是责任,“如今的幸福生活可以告慰先烈,我们也要努力读书,传承红色精神。”一位学生说。

  

由于旧址位于学校内,为确保学校办学秩序与师生安全,学校目前只能开放有限区域并接待有限预约参观人员。

  

参观信息

  

目前只开放有限区域,接受单位团体预约,不接待旅游团队和个人来访。

  

接待参观时间:每周一、三、四、五(寒暑假及法定假日除外)15时30分至17时。单次接待不超过70人。暑假期间每周一至周五14时至18时接待参观。

  

预约电话:010—66035483(传真同号)。

  

到校预约地点:北京市鲁迅中学党政办公室。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骜 甘南

监制:苏越
编辑:简易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