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报读书|“帕内”号事件的意义非同寻常

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 2022-09-22


《“帕内”号疑云》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日本侵略军与美国军舰之间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绝对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堪比一部惊险的战争大片,可惜我们的历史叙事把它遗漏掉了。

1937年12月12日,也就是日军占领南京的前一天,已驶出南京的美军巡逻舰“帕内”号,在靠近芜湖的水域上,遭到了由二十四架日本飞机组成的编队的轰炸。尽管舰上悬挂着美国国旗,但日本飞机仍然未做任何警告,就向“帕内”号投下了炸弹。“在被轰炸后,‘帕内’号被日本陆军快艇用机关枪扫射,飞机对幸存者也进行俯冲射击”。“帕内”号在经受了前后五波攻击之后,最终在芜湖附近的江面上沉没。被“帕内”号保护的三艘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油轮,英国海军“圣甲虫”号、“蟋蟀”号、“瓢虫”号、“蜜蜂”号军舰,载有难民的怡和洋行客轮及商船“黄浦”号,都遭到了日本飞机轰炸与炮兵攻击。“整个攻击中,天气晴好,能见度高,少云甚至无云。”这表明,日军轰炸美英两国船舰“完全是一次有预谋的行动”。

“帕内”号事件与“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存在着关联性。正当美国军舰“帕内”号在长江上遭遇日军袭击的时候,原来存放在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里的故宫文物,几天前刚刚从同样的江面上经过。由于战事紧急,运筹船只艰难,几经周旋之下,1937年12月3日,故宫博物院终于雇用英轮“黄浦”号,载着五千两百五十箱珍贵文物驶离南京,前往武汉。“帕内”号事件让我知道,纵然是美国军舰,也躲不过日军的袭击,更不用说英国商用轮船了。假若满载故宫文物的“黄浦”号晚十天离开南京,那么这批文物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我是以故宫文物南迁为视点来审视这段历史的,但放在整个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框架下看,“帕内”号事件的意义更非同寻常,因为日军飞机对美国军舰的这次偷袭,比后来的“珍珠港事件”早了四年,所以原书的题记说:它是“二战日美对抗的序幕”。

诚如译者汪伟先生在译后记里所说:“日军对‘帕内’号的轰炸,对中美日之间的国际关系、二战东方战场的历史走向和最终结局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危险警觉起来。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加强战备,特别是海军的建设;而当时的谴责及随后的制裁和禁运,最终导致日本在战略压力下发动对珍珠港的偷袭。”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骄横、不可一世,终将失道寡助,激起全人类的同仇敌忾,最后只能走向彻底覆灭的耻辱结局。

《“帕内”号疑云:揭秘南京大屠杀前夕的“珍珠港事件”》,[美]汉密尔顿·达尔比·佩里著,汪伟译,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它是一部历史之书
也是一部有着叙事魅力的书

《“帕内”号疑云》是一部历史非虚构作品,但它是一部很独特的历史非虚构作品。除了事件本身的跌宕起伏,它的作者汉密尔顿·达尔比·佩里也十分注重叙事技巧,使它像一部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首先,它的叙述角度是双重甚至多重的,并不是单一地从“帕内”号军舰展开。它有时从“帕内”号军舰上的人们的视角展开,有时从日本飞行员的视角展开,就像电影导演一样切换镜头。当然,作者对镜头的切换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来自他在美国、日本采访所获得的一手资料。也就是说,他所采用的这些当事人的视角都是有根据的。

《“帕内”号疑云》一书是讲究叙事技巧的,甚至是很“电影化”的。它的叙事视角,既是美国人的,又是日本人的;既是地面(江面)的,又是空中的。这使本书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的叙述具有了多维的角度,使八十四年之前发生的那段历史犹在眼前,愈显真切和立体。

关于在事件现场拍摄的影像,我要多说几句,因为这是《“帕内”号疑云》最吸引我的地方。“帕内”号军舰上载有多名记者,其中,《纽约时报》记者诺曼·宋,“拍了差不多七十五张‘帕内’号遇袭、沉没,和他们在岸上逃亡的照片”;《福克斯有声电影》摄影师,“也用他的电影摄影机拍摄了很多画面”。最关键的是美国记者诺曼·阿莱,一位出生于芝加哥的新闻电影摄影师。在“帕内”号军舰被袭击之前的12月4日,他拍摄了日军飞机轰炸南京浦口火车站的惨烈场面,就在那次轰炸的十几天前,故宫博物院存放南京的一部分文物,从那座火车站装上火车,经由郑州、西安运往后方。而当日军飞机偷袭“帕内”号时,阿莱就在这艘军舰上,刚好可以拍下事件的全过程。

《“帕内”号疑云》是一部历史之书,它也是一部有着叙事魅力的书。它的行文有着小说一般灵活多变的叙事技巧,有着纪录片一般的真实感。它用最贴切的方式告诉我们,所谓历史,其实就在我们眼前。
来源: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作者:祝勇 故宫博物院研究院研究员)

监制:刘昊

编辑:苏越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