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民族精神薪火传承
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又是一年清明时节,或返乡祭祖、缅怀先烈,或出游踏青、休憩静思,萋萋思绪构成了此刻中国人的情感特写,也于无形中赓续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清明意蕴深远,在于悠悠时光赋予的历史厚重,更在于这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自然时令与人文价值的交融。
在中华文明早期的时光里,清明是纯粹的农事节气。《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对于以顺天应时为生活原则的中国人来说,清明风至,意味着四季之始、耕耘之际。“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民谚,正是这种朴素时间观念的体现。
中国人推崇家文化,因而衍生出生前族居、死后族葬的传统,“以时祭之”不断现于典籍记载。据考证,唐宋以后,寒食清明成为祭扫叩拜的重要时间。明代以后,清明完全取代寒食,承载起了慎终追远的人文情怀。每每此刻,今人来到前人的长眠之地,献一束鲜花,诉几句衷肠,思念会连接过去与现在,一个家族的血脉与记忆就这样绵延不绝。
有人说,清明时节,表达的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借由这一节点,我们再一次确认自己是谁、从何而来。一个家族如此,国家民族亦是如此。中国人历来最重家国情怀,清明时节,缅怀先辈、慎终追远,家庭的记忆被细细勾连,国家的历史被反复诉说。正是在这个充满温度的过程中,精神薪火相传,信仰生生不息。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如今我们安享之一切,都依托于前人的艰苦奋斗、抛头洒血。每年的今天,我们都会回望来时的路,忆起英雄的人,总能从血脉相连、文脉相通中找到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不论是寄托哀思,感念故人的奉献,还是拥抱春天,感受新生的萌动,情感上是一脉相承、彼此呼应的。中国人的清明,超越了一人一事的悲喜,引导一代代人追思生命的意义,体悟家国一体的文化。
天地清明,人间有情。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前行,才是最好的传承,让我们不负韶光,不负期待。
监制:刘昊
编辑:车社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