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搜第一!女演员近10年无戏演,曾火遍大江南北……

北京日报 2023-05-15

近日

#女演员近10年无戏演再见观众哭了#

冲上热搜第一

激起了网友的好奇心:

她是谁?


据了解

热搜中的女演员

是河南商丘四平调剧团团长付梅


付梅的扮相

四平调
流行于豫鲁苏皖一带
曲调四平八稳、平易近人
但因为是稀有剧种
市场小、演出少、收入低

四平调剧团
1946年首次登上商丘梁园舞台
至今已有77年

曾一夜火遍大江南北

也曾无限期停演濒临失传

最难的时候
剧团就地改成宾馆

舍不得离开的演员变成服务员

剧团红火时的演出留影

商丘市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张帅介绍:

当时只有3到5人

将近10年无戏可演

团长就和演员们开宾馆、做服务员

每日叠被子、端茶送水

维持生计。

“唱戏的人必须上台。”

这颗种子在付梅心里生根发芽

没客人时

付梅在登记台后

走步、比划、练习唱念坐打

她相信四平调一定还能再登上舞台

四平调剧团的故事曾被改编为短片,图源四平调公益微电影《开戏》
为了传承和发展
剧团将舞台搬到线上
没想到
小众的四平调

在直播间反响出乎意料的好



剧团有了信心“全团上阵”
并以“强迫症”的标准

打磨直播的呈现效果:

灯光是不是让演员转头时多了阴影?

布景的颜色花纹和戏服搭不搭?

音效和字幕还能不能更完美?

直播的观众人数
从两百人涨到了两三千

效果最好的一晚攀升到了八千
许多网友留言:
“希望四平调不要失传”

看到观众涌入直播间
已经54岁的团长付梅没忍住
红了眼眶
张帅说
5代人坚持77年
就为了喊一声
“我们还在努力传承着”


付梅在学校指导


京报锐评:

地方戏敢破圈总能觅知音

地方戏曲是地域艺术生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一些地方戏也面临生存困境——表演人员年龄老化,传承后继乏人;剧目创新不够、市场活力不强;剧团经费紧张、无表演场所,随时可能“团散剧亡”……据统计,1983年全国共有371个戏曲剧种,到2012年就已经减少到286个。一些“垂垂老矣”的地方戏到底该何去何从,引人深思。
地方戏曲为何面临如此窘境,原因十分复杂。比如,方言功能弱化、新的娱乐方式兴起、形式陈旧创新不足等等。但我们也欣喜看到,如四平调剧团一样,不少戏曲、剧团、演员也在新时代找到了自己的新舞台。河南宛梆演员将宛梆戏曲博物馆的展厅改造成直播间,数万网友“在线追更”;来自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90后”“00后”演员也把舞台“搬”到短视频平台,每晚在直播间表演经典唱段,收获超百万粉丝……数据显示,“90后”“00后”甚至已成为不少视频平台听非遗戏剧的主力。
除了形式,内容创新也是吸粉关键。青春版《牡丹亭》将现代音乐审美融入传统唱腔,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贵妃醉酒》一些布景,对传统戏曲演绎方法、唱词念白、声光电方面进行创新升级,吸引不少年轻观众到各大戏曲艺术节慕名“追戏”。再看四平调剧团,演员们也是以“强迫症”的标准打磨直播的呈现效果。这说明,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未见得是“不感冒”“没兴趣”,很多时候可能是“没见过”“不了解”。地方戏曲甚至一些濒危剧种创新表达方式,拥抱新的传播方式,走出去、唱起来,总能找到“知音”。
更关键的,地方戏曲在直播间还收获了不少打赏。如此一来,戏曲演员们的创作动力机制也能跑通,不用“饿着肚子唱戏”的他们,自然也能更走心更安心地给观众奉上更好表演。有排、有演、有观众,有赞、有赏、有互动,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传统戏曲才能真正“活起来”。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晁星,部分综合中国新闻网、商丘四平调剧团、网友评论等【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张力

编辑:初心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