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基层干部被“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压垮
捋不明白的群公告、没完没了的群接龙、效率极低的视频会……众多基层工作转战线上,不少基层干部却累得够呛。没日没夜紧盯手机、第一时间回复“收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形式主义问题捆绑基层手脚、脱离工作实际,向来饱受诟病。为基层减负也是年年喊年年推,可往往是旧的风气刚得以缓解,新的问题又冒出头来。就拿“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来说,红头文件少了,数字便签、手机通知等“准文件”却越来越多;会议数量少了,24小时“群来群往”成了新常态;传统考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日“打卡”“回复”“转发”。种种“数字形式”令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而“从群里来、到群里去”,似乎也取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应用时兴技术,本是为了给基层减负增效,为何沦为形式主义的“新马甲”?应当看到,“指尖”也好、“笔头”也罢,形式主义变种不断,多是因为一些人的政绩观错了位。把花里胡哨当创新创造,哪怕没有任何实际需要,也要创建公号,甚至上线App装点门面;即便人人吐槽,也必须强推“数字留痕”,让大家天天打卡、月月排名,只为统计图表好看;尽管内容还是那些内容,也要三番五次视频会议、走一圈流程,以显示重视……只看“面子”、不看“里子”,只重数量、不重实际,结果把技术赋能搞成了“负能”。
诸多实践证明,技术用好了,不仅能让基层工作更具针对性,也将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而一旦形式主义的“线上热闹”取代了基层直面现实问题的能力,基层工作就很容易失去方向。从这个角度说,先整合冗余的工作群、清理没意义的公众号、卸载不必要的App,让基层干部从电脑和手机屏幕里探出头来,解决更多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是确保基层减负增效的重要一步。而除了形成反对形式主义的长效监督机制外,关键还是要多听听基层怎么说,看看基层工作状态什么样。进一步树立重实干、重担当的考核导向,才是让手机“静”下来、全力抓落实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人将形式主义形容为上学时做最后一道大题的样子:先工工整整写个“解”,再把题目仔细抄一遍,看上去满满当当,实际却“空空荡荡”。类似比喻着实生动,也从侧面道出了弄虚作假的现实危害。毫不放松整治、时刻警惕变异,才能逐步将这一风气刹住。
监制:张力
编辑:苏越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