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看中国发展的“波浪和曲折”

北京日报 2023-09-22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恢复‘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

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场中围绕各项经济数据的分析和研判极多,乐观看法和悲观情绪都有。而一些西方媒体也开始猛带节奏,加大力度炒作所谓“中国崛起见顶论”。

外部环境的确复杂,困难波折客观存在,怎么看?怎么办?


 (一)

大国崛起,永远是国际政治领域的热门概念。

纵观世界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大国引领世界前行的历史。尤其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工业革命兴起之后,人类社会日益连成紧密整体,世界级大国的崛起与更迭,深刻影响世界格局。那些处于快速上升期的国家,备受全球瞩目,也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压力。

以美国为例,从1823年发布门罗主义,到1894年GDP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再到1944年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其间经历了内战、金融风暴、生态恶化、世界大战等多重内外挑战,前后用时120多年才真正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类似的,曾经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莫不都是闯过诸多约束条件,克服各种困难,才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于中国而言,经过70余年坚持不懈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世界第二的经济体量,长期以来领衔全球的发展速度,都使这个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东方国度,必然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

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周期中审视,那些不期而至的困难挑战,构成的便是“波浪”和“曲折”,而将其克服掉、跨过去,赢得的便是“发展”和“前进”。

(二)

大国崛起从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坦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感受到的压力更是全方位的。

看国际——

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冷战思维沉渣泛起,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俄乌冲突战火难熄,带来并加剧了全球多重安全危机,制造了新的安全困境。个别国家错误地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不仅热衷煽动意识形态对立,还执意打造“小院高墙”“平行体系”。从贸易战到科技战,从战略围堵到舆论轰炸,试图以所谓“新冷战”,阻挡和打断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国际经贸动能不足。逆全球化风潮之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相互交织,高利率、高通胀、高债务和低增长的“三高一低”格局已然形成。世界银行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1%,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经济复苏持续乏力,溢出风险显著增加。

看国内——

经济发展承压前行。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具体来看,总需求依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工业企业利润有所下滑,部分行业中小企业运营困难,价格持续低位运行。

转型升级道阻且长。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一些领域风险因素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土地等传统优势弱化,资源约束趋紧等矛盾客观存在,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复杂性显著增加。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对于习惯了高歌猛进发展节奏的中国人来说,面对低于以往的GDP增速,以及接踵而至的“黑天鹅”“灰犀牛”,也多少会有些不适应。

看清大局、正视风险,充分认识复兴前景的确定性,以及复兴之路的复杂性,应当成为理解和审视今日中国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三)

审视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要看基本盘。

我们固然面临着短期损益的“表”,但也孕育着内生动力的“里”,既有数据变动之“形”,也有发展积蓄之“势”。中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依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是我们走好复兴之路的底气所在。 

成绩亮。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一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巴西GDP同比分别增长1.8%、1%、1.9%、4%,即便考虑到二季度的情况,上半年总体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最快的。此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三分之一。

潜力足。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二到三成。放在全球“坐标系”中,中国发展依然动能充沛、动力强劲。

更重要的是,在抵御风险、攻坚克难的前行途中,我们积累了坚实家底,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强大的发展韧性。今时今日,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全球最具成长性的超大规模市场,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这些既为我们抵御外部风险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回旋余地,也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强力支撑。

突出的制度优势。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观稳定成为稀缺资源。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确保了我们的国家始终具有超强整合能力、强大动员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完整的制度框架,既可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也能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矛盾进行灵活调节。

持续的改革动能。从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到深化简政放权,再到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在体制机制弊端上做减法,在加强服务上做加法,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发展如征途,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规律和难处,但也有每一个阶段的机会、空间和潜力。

做好当前的工作,既要做好应对波浪和曲折的准备,更要看到发展和前进的主流。将战略视线拉长,把过往与当下、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就能始终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在激荡中保持一份从容。

(四)

敢于斗争,方得生存,这是中华民族亘古传承的立身铁律;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也是铭刻于中国人血脉中的基本成长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唱衰、聒噪始终在耳,打压、围堵从未间断,但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历练,也锻造着中国破局突围的能力。

犹记当年,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长期将中国拒之门外,以为隔绝就能将中国锁死在落后中。如今,“神舟”“天宫”一次次跃上苍穹,昔日的技术封锁成为笑话。数年后,中国空间站可能成为在轨的唯一空间站,中美围绕航天国际合作的博弈形势正在嬗变。对此,有网友调侃,“多谢当年不收之恩。”

“以前,我们海底隧道的技术只是小学生水平”,但如今横穿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蜿蜒如蛟龙;当年被超高压卡住了脖子,但“现在,我们连特高压都搞定了!”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二的中国盾构机、包揽全球500米以上一半的超高层、建成世界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面对一次次“卡脖子”的危机,中国人以行动作答:“不经历烈焰,何以淬火成钢?我的名字,就是历经苦难的缩影,我的现在,就是自强不息的勋章。”

日前,华为突围“上新”,这款“争气机”,让不少人再次热泪盈眶。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美国科技霸凌的“狼牙棒”始终高悬,“华为还能活下去吗?”等悲观、怀疑情绪乃至投降主义蔓延涌动。然而此刻,从中国社会对华为新机的掌声与欢呼可以看出,我们在科技战场上依然斗志昂扬,生命力始终顽强。 

逆境中突围、重压下崛起,无数自立自强的传奇,给予国人极大鼓舞,也是中国发展的生动缩影。 

“我们现在的困难,有的已经渡过,有的快要渡过。我们曾经历过比现在还要困难到多少倍的时候,那样的困难我们也渡过了。”今天的我们已经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基础之上,也拥有更广泛的资源和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挑战,履险如夷、化危为机。

(五)

力量生于团结,团结才能胜利。

历史告诉我们,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70多年前,新中国百业待举、百废待兴,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封锁,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搞建设,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社会主义新蓝图;30多年前,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复杂国际形势,我们“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顶住压力,打开了改革开放新局面。

中国的目标从来不是超越或者取代谁,也不是为了和谁争世界老大,而是不断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中国,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美西方一些人,同时患上了对华焦虑症与对华强硬癖,说中国“太行”的是他们,说中国“不行”的也是他们,一定程度上,这类无聊话题和过激行动本身就是他们内心纠结的表现。而在一个显然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继续谋求发展,以我为主,坚定立场,脚踏实地,昂首前进,是应对外部压力和聒噪最好的回答。

船到中流、人到半山,当此之时,更需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只要98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只要14亿人同心携手,就一定能以自己的确定性对冲外界的不确定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六)

复兴之路不会一马平川,越是处于距离伟大梦想最近的历史节点,越会遭遇风高浪急的风险挑战,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气神,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梦想化作风帆,中国必将风雨无阻、勇往直前。

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就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我们的国家,有坚强的意志和能力“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京平【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

编辑:车社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