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编剧都去哪了?“魔改”“悬浮”都是编剧的锅吗?编剧有话说……

北京日报 2023-12-27

近年来,国产剧原创剧本似乎越来越少,“IP改编”大行其道,原创编剧们都去哪了?与此同时,国产剧市场热热闹闹,但评分高的作品并不多见:宣推做得铺天盖地,但“魔改”“悬浮”的评价不绝于耳(相关报道:别把观众当“傻子”!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国产剧”?)……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编剧的工作是如何运行的?谁评价一部剧本好不好?编剧工作的困境在哪?


北京日报·人类探索编辑部邀请了一位有7年从业经验的编剧,来讲讲编剧的故事。



01

要想从事编剧行业,有什么途径?


可能在中国,大部分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是就读于电影学院或戏剧学院编剧专业的“学院派”,还有一些是文学专业背景的。


在我看来,其实任何专业,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做编剧,人生阅历是最好的创作养分。再就是审美,和说故事的能力,这些都需要一点天赋。

02

编剧如何得到工作机会?谁来评价剧本好不好?


如果是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编剧,那熟悉的导演、平台制作人、或者影视公司会抛项目过来。


没有知名度的编剧,情况就会比较复杂,要么靠熟人介绍接项目,要么就是干脆加入一个知名编剧或导演的团队做写手。大编剧往往都有团队,招很多小编剧一起写。大编剧负责把故事架构、起承转合等大方向的东西梳理清楚,分场定好,其他具体到比如哪句台词怎么说,就分到小编剧来写,之后大编剧再改。


小编剧在这个阶段可能投入非常多精力,但可能不会被认可,甚至可能都没有署名。如果他真的很有才华,那可能会被老板赏识,分配更多的工作,写一个可以署名的作品。比较差的情况就是一直被老板利用才华,但一直不给署名。


当然如果你就是对创作很有热情,那你也可以自己闷头在家写,写完之后,想办法找到行业从业人员,把剧本推销出去。前提是你写出来的东西要有价值。


而如果你真的写出了一个还不错的作品,那么这个作品接下来会不会被人选中,就有点靠运气了。因为每个公司、平台的编审人员,他们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水平各不相同,判断往往很主观。另外在我个人看来,剧本和小说相比,更注重逻辑性和结构性,阅读的人需要根据剧本在脑中架构出影像,然而行业内有许多编审人员以及明星经纪人,他们并不具备这种能力,更多的是将剧本当成小说来读。如果你的剧本是要被这些人审阅,那对你“文笔”的要求就会更高,否则他们可能会“读不进去”。

03

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作品好几个编剧的情况?


一个作品,有可能是一个人写,也可以是多个人写,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是电影的话,因为时长短,通常来说不太需要走多人创作路线。有的电影挂很多名字,可能是一个编剧写完一稿,导演再找一个编剧修一稿甚至重写一稿,这样最后挂了好几个名字。当然也有电影一上来就找两三个编剧一起写,还是要看具体情况。


电视剧时长比电影长很多,虽然也可以只找一个编剧,但这样写会非常慢,多一个人肯定速度更快。另外多一个人也会多一个不同角度的想法。比如男性视角、女性视角,年轻一点的视角和中年一点的视角。当然也不是说人越多越好,要根据剧本题材选择。有时候电视剧只挂了一个编剧的名字,但实际可能是团队工作,只是其他人没有挂名罢了。


我个人觉得集体创作肯定比个人创作要高效,现在国产剧慢慢在往精品化路线走,比如说现在12集的那种短剧,对于每场戏每句台词的要求都非常高,这个时候如果还用写70集电视剧的方式,编剧工作室里十几个人一起写,质量就很难保证了,需要尽量挑选水平高一些的人组合在一起,可能三四个人就够了。

04

目前业内是否存在改编作品较多的情况?原创编剧都去哪了?


目前我接到的项目,确实是IP改编比较多,原创剧本没有原著IP已有的商业数据支撑,公司和平台在投资的时候,相对来说会比较没底。特别是遇到一些比较创新、大胆的原创内容,他们反而会觉得之前市场上没有类似的对标产品,无法证明这个东西好不好卖。


我个人接触到的原创剧本,大多是知名导演或大制片人有一个大概的故事方向,或者有一个确定的题材(根据某个新闻事件或某个社会现象),然后再找编剧写。但很多时候哪怕有一定业界知名度的导演突然抛出一个概念,资方可能也觉得抓不住,或者就算平台和资方能get到,他们也拿不准观众会吃,就有很多不确定性。

05

有没有完全自己产生想法、写剧本的编剧?


就我个人来说,我也可以自己在家凭爱好写一个剧本,写个半年一年的,写出来后看谁会要。但这就会有风险:我辛辛苦苦写了 30 万字卖不出去怎么办?这一年是不是就白工作了?所以如果有人跟你签了合同让你写,肯定更有安全感。


我相信业内一定有编剧会这样做,那他要么对自己的作品很有自信,要么就是物质追求很低,或者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这样就有更多艺术创作上的自由度。

06

原创剧难?还是改编IP难?


其实大部分小说漫画没办法直接拍成剧,或者直接拍会很奇怪,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电影奖项都会区分最佳原创剧本奖跟最佳改编剧本奖。改编剧本是非常难的,有时比原创难度更大。


大家往往会有一个误区,觉得写剧本也属于文学创作,但在我看来写剧本更多需要逻辑性而不是文字修饰。读小说时你会被文字渲染的情绪代入,但如果你把所有情节在脑子里过成一个剧,它可能就没那么有趣了。


我觉得文学和影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改编就是为了让它符合一个标准的影视产品的样子:每集多少分钟,几幕戏,高潮,收尾,角色成长、价值观提炼……大部分小说按影视作品的标准来看,是不达标的,甚至有些小说故事性很弱,更多地是在描写主角的心境,能提供的桥段和养分很少,人物设定也落后于时代,这样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就需要编剧填充大量桥段,甚至重新架构人物关系,故事线。


就我个人看来,完全照搬原著其实是很偷懒的,文字影像化就像是从二维变三维,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手法。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改编很难,如果没改好,观众就会说为什么不按小说来?但我还是觉得真正好看的东西,很难跟原著一模一样。

07

怎么看待所谓的“魔改”?


观众对作品整体呈现的东西不满意,才会批评是魔改。但如果他看这个剧满足感很好,回过头来发现 90% 都改了,他也不会说魔改。说白了还是好不好看,好看就没事。

08

编剧如何能描写各种职业,确保剧中角色贴合现实?


有些是编剧本身就熟悉的行业,如果是不熟悉的行业领域,就得靠田野调查,或者去采访,还有真的去相关行业实习的。

09

那为什么还有很多剧观众会觉得悬浮,甚至质问编剧是不是没上过学,没上过班?


编剧肯定上过学,很多也上过班。我觉得做行业剧的话,他一定要深入这个行业去了解,去实习,这是基本的。比如你要做医疗行业,不去医院观摩待上一个月,肯定是不用心的。


但是每个人对生活和工作的体验感是不一样的,同时戏剧需要有戏剧性的一面,源于生活,同时还要适当地高于生活。


但不能否认,现在影视剧里确实有一些特别离谱的情节,观众反应很大,这有可能是编剧的失误,但也有可能,是编剧也知道不合理,但剧情在这个时候就是要有一个冲突点,或是为了推到后面的剧情,他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权衡之后,就只能在这个环节牺牲一下。我一般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如果只是单纯的失误,很容易修改的那种,那拍摄的时候导演肯定也看得出来,但如果连导演也没有对其进行修改,那可能是真的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10

如果一部剧的评价,不是一两个情节离谱,是从头到尾都很离谱呢?


那说明这个作品整体的完成度不好,一部影视作品要经过很多步骤才能制作出来。如果观众有很大的意见,那一定是某个或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可能剧本设计有问题,导演把控也可能有问题,这些都是成品的一环。我不是为编剧开脱,剧本是一个很基础的东西,不是写完之后就必须原封不动的拍,导演要有自己的二次创作,现场怎么调度,运镜,演员的演技,甚至服装、剪辑……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它是一个整体的呈现。一个作品好,不可能是编剧一个人的功劳,作品不好,也可能不完全是编剧的锅。


我觉得作品完成度是影视工业化程度的象征,工业化到一定程度后,能保证每个环节至少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线上,那哪个地方稍微掉下来一点点,其他地方其实能把它拉起来。我们国家的影视工业这几年进步已经很多了,十几年前常见的那种“雷剧”,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11

编剧的收入怎么样?


个人觉得付出跟回报不太成正比,花了很多时间写东西不一定有收入。


编剧签了合同后,报酬不是一次性拿到的。交大纲、交每几集剧本、修改、尾款……每个阶段都拿5%到10%,那中间某个阶段,可能你写了很多稿,但就是达不到他的要求,他可能就会终止合同。那编剧前面所有准备工作和后面所有设计都打水漂了。

甚至还有那种,找一个贵的编剧写完大纲后就解约,拿着这个大纲再找一个便宜编剧写台词的。


不管什么级别的编剧都会遇到这种不确定性的东西,收入非常不稳定。

12

编剧的困境?


整体还是处于一种小作坊模式,单打独斗,没有规范的体系去保障他们的利益,解决后顾之忧,我觉得这样很难吸引人才。


现在业内普遍的状态就是找不到好编剧,但同时大家又不重视编剧的工作,甚至压榨编剧:比如最基本的,编剧所有的想法、每一次提出的建议,都要被视作有价值的东西,至于价值的多少,这个评价体系见仁见智,但至少要尊重他的创作工作。最基本的就是要署名,哪怕他的工作量没有达到编剧的水平,不能在编剧栏挂名,那在演职表上一定会有别的 title(头衔)给他挂。这是对他最起码的肯定,这些东西现在都不能保证。


在一些影视工业体系比较发达的国家,编剧的作品每次播出都能拿到相应的版权费,这就是一种保障。每个人的创作热情和能力是有限的,可能一辈子只能写出几部好作品,那他老了怎么办?脑子转不动了怎么办?我觉得需要一个良性机制,让人知道你在这个行业拼搏,有朝一日写出爆款剧后,至少不用为生计发愁。


之后才有可能,比如我去花两年时间去写一个我真正感兴趣的、原创的,艺术性很强的东西,这是进入良性循环后才更可能发生的。


目前音乐行业相对就健康一点,创作者可以从作品的每次被使用中持续获益。但影视剧领域不同,大多数情况下签订的合同中,这个剧卖给资方了,资方就永远都不用再给编剧钱了。我觉得一锤子买卖是不对的,编剧应该享有这个作品的部分版权,哪怕只有5%,这也是对编剧的保障。

有了这样的保障,才能吸引人才进来。现在中国的编剧从业人数其实很少,在这么少的基数里,想挑出有才华的人就更难。影视行业是一个依靠创意的行业,需要持续地补充年轻血液,才会健康有活力。


我觉得如果要做大做强影视行业,成批地产出好作品,需要往这个方向走。

北京日报·人类探索编辑部,带你探索有趣的世界、有故事的人类!


你们想听谁的故事,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北京日报微信、创E+工作室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
记者:车社 
编辑:车社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