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懂两会,读懂中国

北京日报 2024-03-30

全国两会启幕在即,代表委员从四面八方奔赴“春天的盛会”,共商国是、共谋发展。

“读懂中国,首先要读懂两会”。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特殊的时间节点,回顾“中国式民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不凡历程,会愈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们在新中国制度奠基上的远见卓识。

(一)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任何一种民主的价值理念,无不是通过一定形式和内容的制度安排来体现和实现的。

75年前,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就其自身性质而言,在当时充分实现了爱国统一战线内部各政党、各团体、各民族、各方面代表人士之间的协商民主功能。

同时,由于当时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而政协这次会议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决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到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正式确立起来。

因为有了人大,政协不再承担国家权力机关职能,而回归专门的政治协商机构的角色。

因此,70年前的1954年,在新中国政治制度构建史上是一个重要节点——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都在这一年确立和定型。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载体,承担着立法修法、选举任免、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等重要职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昭示着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独特设计,是实行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秉承中国人崇尚有事商量着办的传统和政治智慧,人民政协汇聚各党派、团体、阶层、界别于一堂,共商国计民生,为国家治理建言献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个侧重治国理政的运行实施,一个侧重大政方针的谋划协商。两者各有职能,互相协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构成中国式政治制度设计的主体梁柱。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这样的制度设计,让“中国式民主”从一开始就杜绝了不同政治力量排斥异己、相互倾轧的恶性竞争,形成最大公约数和统一意志,激发出同心同德、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

春和景明,政通人和。

197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醉春风·庆祝人大政协两会同开》,第一次把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合称为“两会”。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两次会议其实是分开筹备召开的。对此,时任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认为,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两次会议分别花费很多时间、人力、财力、物力,因此建议对两个会议进行改革:时间上同期举行,形式上全体全国政协委员列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建议、设想逐步成为现实。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人大政协在联席会议、联合视察上密切互动。到了1959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三届一次会议首次同期召开,揭开了两会每年同期举行的序幕。

人大与政协的密切联系互动延续至今。如今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不仅要讨论政协的问题,还要列席全国人大会议,参加对有关法律修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等的讨论,这样的制度安排真正实现了让人人起来负责、人人监督政府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会式民主。

对于两会机制安排,周恩来同志曾指出“这个会是又联合,又有区别。主要议程是合着的,但人大要实行它的权力,这些权力政协是没有的,但是多吸收意见,归入决议中去,可以集思广益把工作做得更好。”

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政协与人大在多个层面上各有侧重、各具特点,使“政协民主”与“人大民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比如,按照制度设计,政协委员主要按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别(条条)为单位产生,而人大代表主要按区域(块块)构成的选区或选举单位产生。前者有利于从“条条”的角度表达民意,后者则有利于从“块块”的角度表达民意。

比如,按照宪法规定,人大是国家政权机构中的国家权力机关,政协则是政治协商机构而非国家政权机构。人大在政权内立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与监督政府,政协在政权外“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内”“外”角度的不同,便可产生“横看”与“侧望”之间的有效互补。

(三)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

1954年9月,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通过后,游行队伍抬着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模型进入天安门广场,模型徐徐打开后,出现八个大字——“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

1949年8月,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参加北平各届代表会议后,感慨万分:“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带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今天,这般“难得一见”的场景已成常态。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比16.7%,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占比21.3%。全国政协十四届委员,来自34个界别,其中非中共委员超60%,56个民族都有委员。

代表委员的代表性在于覆盖范围的广泛性,更在于对群众生活感受的认知度、意见建议的了解度。

一年间,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全国政协委员粟斌深入到18个省份的近30个城市调研,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一线群众的呼声;

一年间,全国人大代表、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进考走遍河北小麦主产区的每个地市,对上千户农民开展调研,努力找寻继续提升粮食单产的新方案;

一年间,围绕居家养老所需要的社会支撑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孙洁通过发放2000多份调查问卷、召开多场座谈会等方式展开深入调研……

代表委员忙碌的身影里,有百姓冷暖,有万家忧乐,有无数普通人的梦想。他们把这些带到两会,打通“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再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协商民主,实现民意的汇总、民智的汇集、民力的汇聚,找到思想的共同点、利益的交汇点、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让“百姓盼的”与“党和政府干的”高度契合起来。

(四)

问题为先,实干为要。

广泛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是民主政治的科学评价标准。民主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装饰品,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实践最有说服力,人民最有发言权——

在民主的广泛性上,我们既强调选举民主的作用,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注重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人民通过广泛协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在民主的真实性上,从国家大政方针,到社会治理,再到百姓衣食住行,人民的期盼、希望和诉求,有地方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反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有超过300万件群众意见建议获得回复办理;

在民主的有效性上,国家各项制度都是围绕人民当家作主构建,国家治理体系都是围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运转,人大“开门立法”,政府“开门问策”;老百姓通过村民、居民、业主代表大会畅所欲言,推动公共事务管理;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保障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效维护职工利益。

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充分表达,落实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中国式民主”为什么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根本就在于,与“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西式民主不同,“中国式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在新时代的全新形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全过程”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

占世界人口近1/5的14亿多中国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提振了发展中国家发展民主的信心。这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五)

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过程中,我们党在五年规划编制史上首次开展“网络问计”。一位叫“云帆”的网民留下关于“互助性养老”的建言,这条建言有关内容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建议,最终化为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

制度创新鲜活可感。作为展现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平台,两会的创新变革始终在路上。

两会不是“闭门会”,而是愈发直通民心、开放透明。曾经,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屡屡上演记者“堵部长”的场景,也曾有一些部长对着镜头躲躲闪闪、拱手而别。如今,“部长通道”“代表通道”“委员通道”相继开通。通道不过百米,教育、就业、医疗等大家关切的话题,都能在这里听到回应。数字平台还搭建起会场内外连通的通道,让民意更好地走进会场,让两会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两会也不只是“定期会”,而是愈发融于日常实践中。为了强化代表委员与群众的联系,地方上探索了不少创新举措。比如,立法过程中,有地方组织“万名代表下基层”打捞鲜活民意,很多一线的“金点子”被写进法条;比如,代表之家、委员驿站等建到街村居、社区、企业、楼宇乃至商场,多元的常态化与民沟通平台让群众能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

民主发展史表明,民主的价值能否真正实现,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完整的制度载体和制度秩序,而且取决于能否有广泛的参与渠道和参与实践。火热的政治实践证明,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

(六)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

民主与国家治理紧密相关。好的民主一定是实现良政善治的,一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绝无国家治理“失灵”“低效”,国内问题成堆,民主却是“世界样板”的。

小到通过“小院议事厅”,居民坐在一起商议停车位怎么划、电动车车棚如何建;大到民法典草案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是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微观实践。事实也证明,群众的意见,是改革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民间的智慧,更是治理革新的源头活水。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评判一种民主形式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能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从织就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到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10万亿元和8万元;从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中国科技、中国制造喜报频传……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展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汇聚起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恰如外国专家所评价的:“良好的制度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成就了中国的繁荣。”

(七)

初心不改,行者无疆。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新起点,新征程,历史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坚定制度自信,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定能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京平【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

编辑:钱绯璠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