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破除“课间圈养”!让孩子真正拥抱“课间自由”

北京日报
2024-10-02

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中小学课间将延长至15分钟,杜绝“禁止学生出教室”——这份开学“大礼包”也引发了广泛关注(此前报道: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中小学课间10分钟延至15分钟!)。

优化调整课间时长,明令破除“课间圈养”,如此安排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些年,课间10分钟缩水乃至消失现象相当普遍。不少小学要求课间“文明休息”,即学生只准喝水、上厕所,不准在楼道停留,更不许到操场玩耍……细究如此窘境,除了运动场地不足、学业压力过大等因素外,学校、老师困于“安全责任”也是绕不开的一条。一来二去,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考量,有的学校干脆一刀切,禁止孩子课间玩耍。

课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不出一点岔子,就把学生“圈养”起来,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体育锻炼、嬉戏打闹,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高强度的“四十分钟”下来,大脑已然疲惫,课间和同学聊聊天,结伴去操场稍微跑跑跳跳、放松放松,也是为接下来的好好学习续航。统统圈在室内,看似安全,实则透支,还容易造成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过敏娃”。何况,成长不单单是知识的增长,也是人际交往等技能的磨炼。校园生活适度“留白”,让孩子们在玩耍和交往中增进友情,教育价值无疑是课堂所难以替代的。

把消失的课间还给孩子,不是一件小事。确保孩子充分走出教室,尽享“15分钟自由”,离不开规定的细化,以及各方的配合。

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引导学校落实安全责任之余,不妨加大支持力度,避免将原本立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异化为“无限责任”。

对于学校来说,课间一刻钟,不是简单的时间增减,而是学生在校活动供给设计的系统性变革,课间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与课内教学设计和实施同样重要校方要把学生身心感受放在正中央教师也要从“课间的管理者”转变为“课间的设计者和参与者”让学生更健康、更快乐。

一定程度上,破除“圈养”,不仅仅是法律、安全问题,更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家长们应当放下“过度保护”的心结,充分理解、信任学校和老师。

喧嚷活泼的十来分钟,是许多人校园生活的难忘回忆。把课间真正还给孩子,“让疲劳的眼睛看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吹清风”,孩子们才会跳得更高、喊得更响、跑得更远、成长得更好。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崔文佳【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张力

编辑:钱绯璠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