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伤痕累累,心疼!北京这处300余年古寺,每天都有人对墙打网球……

北京日报
2024-12-10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进行。北京市文物局日前发布通知,明确本市将以区为基本单元建设县域文物主题游径,串联各级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激活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较之重点文物,低级别文物在北京主要是指区级和尚未定级的文物。低级别,不等于低价值。很多低级别文物,其实已经和城市文化、居民记忆融为一体了。对低级别文物加以关照和利用,是当前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低级别文物保护的现状并不乐观,产权复杂、资金短缺、不文明行为频发等都导致这些文物现状欠佳。

莲园

台楼阁大多破败不堪

位于红岩胡同的莲园曾是一座清代私家园林,其主人绍祺曾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该地目前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有市民反映,莲园如今破败坍塌,长期缺乏修缮保护。

记者近日来到红岩胡同进行走访,只见莲园内的不少绿植爬出墙外,树木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莲园的大门紧闭,外人无法进入。据了解,莲园现在是一个大杂院,里面住着几户居民。要想一睹莲园的风貌,只能从旁边西水井胡同小区的公共走廊上俯瞰。从西水井胡同小区各个楼层的公共走廊进行观察,可以看出莲园的西侧和北侧如今都是居民住所,东侧部分无人居住,还保留着些许园林风貌。不过,院内郁郁葱葱的草木并不能掩盖东侧园林的破败不堪。

虽然昔日的亭台楼阁、假山、水池依稀可见,整体构架还在,但部分房顶已经坍塌,砖瓦、泥土和木条散落在地上,木质房梁裸露出来,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腐蚀比较严重。有些窗棂破损缺失,梁柱弯曲断裂,摇摇欲坠。莲园东侧的破败现状不仅和院内西侧和北侧反差明显,更和一墙之隔的现代化写字楼银河SOHO景象迥异。一位文物爱好者曾进入莲园内部探访,其提供的照片显示,莲园东侧多面墙壁出现坍塌,房梁大幅掉落,房内房外一片狼藉,堆积着砖石沙土,还有一些板材、杂物。“如果再不进行修缮保护,也许很快就会彻底消逝。希望水池旁的文保碑,不会变成莲园的墓碑。”这位文物爱好者叹息道。

莲园内的亭台楼阁破败坍塌,与一墙之隔的银河SOHO写字楼反差明显。霍美工摄

东城区文物保护部门表示,他们对莲园的现状十分关注,几乎年年都在督促产权单位进行修缮。产权单位则表示,一方面他们需要设计修缮方案,向上级申请资金支持,相关手续和流程都比较繁琐;另一方面,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产权单位当时将部分房屋分配给职工居住后,有些职工又进行了换房,现在无法完全厘清权属关系。如果要对莲园进行修缮保护,还涉及对被影响到的居民进行周转安置的问题,这些因素都需要被统筹考虑,目前仍在协调中。在等待进一步修缮保护的同时,东城区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将会督促院内居民避免随意堆物堆料,并且会加强火灾隐患检查。

斋堂泥塔

身多处出现裂缝有坍塌隐患

在门头沟区西斋堂村有一座古塔,因其不是常见的砖塔和石塔,主要由黄泥土、白石灰和碎石砌筑而成,故而被称为斋堂泥塔。有市民反映,古塔的塔身和石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破败坍塌,急需进行修缮。

两个月前记者曾实地走访斋堂泥塔。其位于西斋堂村北侧的山坡下,这座古塔呈椭圆状,有2米多高。塔后有一棵高大的古树,树干已空,但枝叶繁茂,仍显得苍劲挺拔,依附于古塔,又庇护着古塔,为古塔遮风挡雨,二者相依相生,浑然一体,非常有震撼力。塔身正面原本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此塔建于清朝顺治十一年(1654年),受皇帝敕建,塔上部有佛龛。然而石碑已经从塔身脱落,掉在了地上,斜靠着塔身,碑文还有新近破损的痕迹。此外,古塔的部分砖石垮塌,散落在周围的地上。环绕古塔一周还可以发现,塔身有多处开裂破损,有些原本在泥灰之中的砖石直接暴露在外,非常松动,摇摇欲坠,周围的裂缝还有逐渐加深之势。

斋堂泥塔石碑此前出现脱落,周围糊了一圈水泥,显得很粗糙。范传航摄

门头沟区文物保护部门表示,斋堂泥塔是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针对其石碑脱落的问题,将由属地先期筹措资金进行简单修复。因为资金有限,若要对古塔进行整体修缮保护,需要逐级上报,争取市级层面的支持,最快有望2025年落实到位。

近日,有文物爱好者向记者反馈了斋堂泥塔的现状,最新照片显示脱落的石碑已经复位,其四周用水泥黏贴,但是工艺比较粗糙,且水泥出现多处开裂。大家担心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整体修缮保护,一旦遭遇暴雨等恶劣天气,古塔很可能再次出现坍塌损毁的情况。该文物爱好者告诉记者,斋堂泥塔无论是材质还是造型,在北京都比较少见,很有历史价值,为研究清代古塔形制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如果任其毁损破败,实在是件令人痛惜的事情,“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尽快进行整体性修缮保护。”

德寿寺

院墙密布网球印“伤痕累累”

“在大兴区德寿寺,从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就有几组人对着大门打网球,把寺院的红墙打得都是坑。”有市民反映,德寿寺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不文明行为却屡屡发生,让人很痛心。

德寿寺院墙上密密麻麻布满网球印,有些地方还出现坑洞破损。孙延安摄

记者近日来到德寿寺南门,该处大门也是寺院的唯一正门,由于寺院目前正在修缮,因此未开放。南门前面有个小广场,吸引了不少附近居民来此活动。在小广场的南侧,还有一面寺院的影壁墙。影壁墙的四周是一圈围栏,旁边还悬挂着大兴区文物保护部门张贴的“禁止刻画涂抹”的标语牌。不过走近细看,影壁墙上面分布着不少新近刻画涂抹的痕迹,出现大大小小的坑洼,有的墙皮已经脱落。

走近德寿寺南门,墙上的景象更令人触目惊心。只见墙上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圆形印记,这些印记约网球截面大小,在红墙之上格外显眼,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出现坑洞破损。除此之外,寺院的墙上还有粉笔刻画涂抹的印记。“这些圆形印记都是有人对着墙面打网球留下的,还有些孩子在上面乱刻乱画。好端端的古建墙壁,如今一片狼藉,看着就很心痛。”一位附近居民说,德寿寺虽然只是区级文保单位,但也理应得到更好的保护。

在德寿寺门口,记者看到了大兴区政府2018年设立的“大兴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旁边还有一块关于德寿寺历史介绍的展板。据了解,德寿寺始建于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后来因故多次重建、修缮。目前德寿寺还有两块石碑,刻有清朝乾隆皇帝御笔的《重修德寿寺碑记》,记述了德寿寺几次兴建意义及西藏五世达赖喇嘛、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在北京进谒皇帝的盛况。

大兴区文物保护部门表示,德寿寺目前无管理使用单位,按照文物保护相关规定,属地政府负文物保护主体责任。目前,德寿寺南门前广场为开放区域,针对有人刻画文物等情况,已在文物建筑周围设立围栏及警示标语牌,提醒游人保护文物。针对有人破坏文物的行为,文保部门也将联合属地加强日常监管,并将相关线索移交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处理。

专家建议

动员社会力量 参与修缮保护

文物保护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认为,相比于重点文物,低级别文物数量多、分布广、产权复杂,由于投入不足,日常维保不力,部分文物闲置荒废,影响了其合理利用,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能。詹长法表示,无论级别高低,文物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理应同等保护。

当前,不少文物的保护往往以抢救为主,詹长法形象地将之比喻为“先救命后治病”。詹长法认为,为了避免低级别文物“病入膏肓”,要把“治病”的工作做在平时。经费保障、技术支持不可或缺,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同样关键。低级别文物保护不仅是文物管理部门的责任,要想进行系统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提高保护意识。为此,可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与政府部门合作,参与低级别文物修缮保护。修缮之后如何合理保护,仍然是重中之重。詹长法认为,不少低级别文物鲜有人知晓,若收取门票运营,宣教的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也绝非良性维保之道,可考虑吸引志愿者、文物爱好者等热心人士参与管理维护,形成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进行,詹长法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把低级别文物在内的各种文物家底梳理清楚,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引导人们关注历史,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感受每一处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 孙延安【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

编辑:车社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