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疆长绒棉亩产再创新高,有一个人我们不该忘记!

蚂蚁上树 新疆我的家 2021-04-20
2020年10月23日,新疆棉花学会组织专家对岳普湖县135亩“新海60号”机采高产田进行现场产量测定:平均籽棉亩产546.9公斤,平均皮棉亩产183.2公斤。

这刷新了长绒棉单产纪录。

长绒棉纤维又细又长,纤维横断面接近圆形,漫射能力强,它的织物丝光好,染色效果更好。其市场价格是普通细绒棉的1.6倍以上。

世界长绒棉主产区在美国、埃及、中国。中国新疆产量约为7万吨,而国内年需求在15万吨以上,且有逐年增长之势,缺口多从美国进口弥补。

说到新疆的长绒棉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01

1923年,陈顺理出生于湖南长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选择了读书报国,成为了一名浙江大学的学生。

要知道浙江大学就是放在今天也是赫赫有名!

要知道解放初高校毕业生只有2.1万!



1950年陈顺理从浙江大学毕业了,本可以有个舒适工作的他,受到了王震将军的感召,毅然踏上了去往新疆的道路,这一去就是从少年到白头。


当时正是屯垦初创时期,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坐着牛车来了,看着茫茫荒原还在问:“办公楼在哪儿啊?”

领导指指地下,原来仅有的几间地窝子就是办公场所。

但就在这里陈顺理成了沙井子农业试验场的负责人。

一个面对一穷二白、一个面前只有一片土地的负责人!

科研设备极其简陋,吃的是苞谷面窝头,远处黄沙漫漫,这个新来的大学生能行吗?

02

那时,长绒棉只有吐鲁番有种植,大家认为南疆的气候条件种不了长绒棉。

但新来的大学生比别人多了份思考,陈顺理发现这个独特的封闭性的内陆盆地,光热资源丰富,四至十月的平均气温同埃及,苏联的长绒棉产区差不多,具备种植长绒棉的自然条件。


新成立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外汇匮乏,国家为减少长绒棉进口量,发展本国的植棉业,决定在塔里木新开垦的处女地上试种。

1953年,中央农业部寄给沙井子农业试验场一斤苏联长绒棉的种子。春天,陈顺理满怀希望的将棉种插进新开发的土地里,但不幸的是,这年秋天他只收摘到很少的一点新棉。

栽下了希望,却收获了失望。

1999年,外国专家来一师农科所考察,杨亚东(右二)向他们介绍长绒棉育种情况
到底是气候条件不好,还是南疆的土壤不合适?又或者是水文条件不足?

他沉默而执拗地探索着、观察着...继续扩大这繁殖群体,

一天,他在一块儿不被人注意的棉田里发现了一株其貌不扬的棉花。

这株棉花只有一根光秃秃的主干,没有侧枝,上面挂着9个大棉桃。这一发现让陈顺理如获至宝,赶紧把9个棉桃都收了回来。


但是,在对这株棉种一一观察后,陈顺理的心又凉了。棉种除了极少数在质量上达标外,绝大多数没有达标。

做了这么久的试验,怎么就是培育不出高质量的长绒棉呢?我还是大学生吗?我在新疆难道做不出成绩吗?


幸运总是和苦心人结缘。

1954年春天,陈顺理再一次满怀希望地把所有合格的种子播进了地里,并带着研究人员每天在地里观察、研究,全部心思都放在这些棉花上。秋天又到了,这一次,陈顺理终于喜获丰收:棉花纤维达到了标准要求。


1955年,陈顺理试种了从苏联引进的长绒棉“2依3”。这一次,籽棉平均亩产98公斤,其内在质量的多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在上海试纺广受好评。

至此, “塔里木棉花禁区”的断言被彻底打破,塔里木人发展植棉业的信心倍增。

而年轻的大学生也为自己骄傲,自己未负当初进疆时的豪言!

3

第一步的成功让陈顺理有了新的思考:既然试种成功了,能不能培育出中国自己的长绒棉品种呢?

1955年9月的一天,他从数千万株棉苗中,突然发现了一株梦寐以求的“天然杂交变异株”!陈顺理如获至宝,他像慈母看护婴儿那样,经常守在这株异奇棉苗旁边,伺弄着。

十月里,秋风凉,这株变异棉花,结出九颗雪白肥硕的棉桃,陈顺理将它采摘下来,单独收藏,第二年,他从这九颗变异棉桃起步,继续艰苦的育种和系统选优工作。


历经三年,反复几千次的实验,1959年,陈顺理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适应塔里木种植的零式分枝长绒棉新品种 — —“胜利一号”。至此,中国的第一个长绒棉品种诞生了!

浩瀚的塔里木盆地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出了中国人选育出的长绒"银花"。

但是在扩大长绒棉生产中,陈顺理发现“胜利一号”虽然比苏联品种早熟了,但同进口棉相比,有着纤维长度和强度不够的弱点。在生产上推广的价值不大。


于是陈顺理忍痛割爱,放弃了“胜利一号”,开始了长绒棉育种的“第二次进军”。

育种是一个年复一年漫长且枯燥的工作,如果上一次是“零的突破”,那么这一次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杂交选育,历时八年!他终于选育出第二个丰产、早熟、纤维细度都符合要求,强度也基本合格的新品种“军海一号”


这个品种纤维品质可以与埃及超级长绒棉相媲美,应用生产后,农垦团场和维吾尔族棉农争相种植,到1968年,推广面积达三十多万亩,成为了当时长绒棉生产的主栽品种。

4

科研育种漫长而艰辛,但另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也来临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他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开除干部队伍,下放到团场成为农工。

大部分人面对科研的失败还能正常,而对人生挫折则灰心气傫。

新培育的“军海一号”逐步被混杂,由于得不到提纯复壮,致使这个品种的优良性没能稳定下来,出现了退化现象。

陈顺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作为一位普通农工,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那段日子里,他一顿只有一个窝头,一碗盐水汤,人都瘦成了柴火棒,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搞了十二亩的长绒棉试验田。

戴个大草帽,背着大水壶,一钻进棉花地里就是两三个小时,回到家里衣裤都能拧出水来。他从没有睡过午觉,夜晚,他桌上的灯也是最后一个熄灭。

有一年,实验田有块地创造了亩产皮棉三百零五斤的记录,连看管他的人都落了泪,说:“搞棉花的都像老陈这样,国家就用不着发布证棉票啦”

三年时间里他将 “军海一号”提纯复壮,为团场大田换了一遍种子,选育了77-18等一大批长绒棉新品系,为八十年代长绒棉育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5

1978年他刚刚恢复工作,就立即投入长绒棉育种的“第三次进军。


九十年代育成抗病、优质、丰产的新品种“新海8号”、 “新海11号”分别获得自治区和兵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参编《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一书,发表论文12篇,各种荣誉接踵而来,1978年他获得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1983年获得兵团优秀科技工作称号......


到九十年代末推广长绒棉累计种植面积已达744.78万亩,总的经济效益约4.3亿元以上。

此时他已从一个热血少年变成两鬓斑白的老头,最好的年华洒在了塔里木垦区,每一年棉花绽放的季节,银白色的大地就是他书写的力作!


进疆几十载,陈顺理只享受过一次探亲假,在老家才住了三天,就急急忙忙赶回塔里木。

去外地开会路过岳父母家,也常常是过门而不入

曾经有一些科研单位要调陈顺理去工作,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陈顺理说:“我的事业在塔里木,搞长绒棉这条件好,我跟家人商定了,在这里干一辈子,为长绒棉育种工作铺下一条路,死了,骨头就埋在塔里木!”


50年代有一批人像陈顺理一样
他们满怀理想
奉献青春
扎根新疆荒漠几十载
改变着新疆
造福着这片土地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们是吴明珠、刘守仁、夏训诚.....
他们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他们是真正的国士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让我们一起向这些国士致敬!

来源:蚂蚁上树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编辑:蚂蚁上树

审核:月之  终审:海峰

其他人都在看


新疆边境线上的故事,我不敢看

“新疆三峡”工程,解千年水患,惠泽400万人,是需要了解一下了!

内高班20载,炽热的青春•放飞的梦想

倡导节约粮食 提倡文明用餐

新疆我的家新媒体矩阵

新疆广播新媒体餐饮联盟

新疆肯德基有限公司

新疆《小记者看世界》栏目

好赞APP  7&K Studio

共同倡导

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