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0多年前长途跋涉,戍边屯垦,几经风雨,关于新疆满族你了解多少?

新疆民族众多,满族就是其中之一,但真正了解的人却不多。


新疆满族伴随着国运兴衰,在200多年的历史中几经战乱与风雨,起起伏伏。时光的车轮向前转动一个族群的延续,多少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都刻在历史的长廊中。


01


雍正时,满族清军主要驻扎在东疆的巴里坤、哈密、吐鲁番一带。


平定了准噶尔部以后,乾隆二十年(1755年)才始派兵在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伊犁等地驻防,不过这时驻防的军队都是临时性质的,三年换防一次,官员士兵都没有带眷属。


三年轮换一次,财政负担太大,为解决此问题,清政府决定从内地调遣大批八旗兵迁入新疆永久驻防。

1763年1月,军机大臣傅恒等遵照乾隆谕旨奏朝廷:“将凉州、庄浪3200名满洲、蒙古兵,遵旨尽数携眷迁往伊犁永久驻防。”


从1763年到1771年3月共有三批清军携家眷到达伊犁,三批迁驻伊犁的官兵达6454名,加上家眷近两万人。


乾隆三十八年(1773)2000余名八旗携眷驻防巴里坤。


乾隆二十四年(1759)从热河和甘肃庄浪等处选兵驻防奇台。

乾隆四十四年(1779)从乌鲁木齐满营挑选500名携眷驻防吐鲁番。


 35岁的满洲男子(伊犁)



据《乌鲁木齐事宜记》载: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止,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吐鲁番四满营人口如下:乌鲁木齐兵员3376人,男妇老幼眷口1591人;巴里坤兵员1076人,男妇女老幼眷口4890人;古城|(奇台)兵员1079人,男妇老幼眷口4312人;吐鲁番兵员564人,男妇老幼2528人。这样,满族遍布天山南北各要塞城镇,此后驻守各处的满族人口繁衍很快。


到嘉庆年间,根据伊犁将军松筠调查:新疆满族人口已达68440人。其中惠远城满营22600人、惠宁城满营13340人、乌鲁木齐20000人、巴里坤6000人、奇台6500人。


1864年6月,新疆爆发了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封建农民起义。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天山南北几乎全被起义群众所占领。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这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被封建主和宗教头目篡夺了领导权,在新疆建起几个地方割据政权,以艾拉汗为头目的割据势力在伊犁建立了苏丹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这些封建割据头目竭力煽动民族仇杀,互相攻伐,争战不已,这给阿古柏匪帮和沙俄军队入侵造成了可乘之机。


满族将领

在此过程中伊犁惠远、惠宁两城满族官兵拼死奋战,相持数月,粮草不济,城被攻破,满族妇女儿童皆拿武器随男人展开巷战,伊犁将军明绪合家自尽,全城男女或被杀,或纵火自焚,宁死不屈。


乌鲁木齐满营被攻陷后,都统平瑞自焚,官民殉难者万余人


其余新疆驻防满城情况均大致如此,损失惨重,堪称惨烈,新疆满族人口骤减。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伊犁将军金顺率领满汉等各族官兵英勇奋战,全力配合左宗棠西征,收复迪化、昌吉、呼图壁、玛纳斯诸城。


西征军中,满族官兵为驱逐侵略者、收复祖国领土英勇作战,很多人战死在新疆。


辛亥革命后,满族“凭藉失所,生計日蹙,虽尚不致十分为难,但所处之地位,无异九天之於久渊矣”,大部分“满营”兵丁散于民间,四处迁徙。




为躲避民族仇杀,一些满族人隐姓埋名,许多满族人不敢承认自己的族别,有的还将族别变更为汉族或是锡伯族,满族人口急剧下降。满族人相对集中居住区,也渐渐消失。


到解放时,全疆满族人口仅有1000人,仅占当时新疆总人数的0.02%。


▲伊犁将军府

 解放后,满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样得到了翻身。由于满族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在不断提高。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满族人口由1976年的3635人猛增到9182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满族有19493人


至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布数据,满族人口达2.81万


02


说到满族,不能不提惠远城,因为伊犁满族人和惠远城有很大的渊源,他们的荣辱、兴衰,都和这座城息息相关,可谓“城在人在,城毁人亡”。


1763年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在伊犁河北岸,今霍城县惠远乡的老城村选地筑城,乾隆皇帝亲自赐名“惠远”,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 


1882年,清政府收复伊犁后,在距老城北7.5公里处,历时10年,依照旧城复筑新城,就是现在的惠远城


而在惠远老满营旁有个村,从1809年至今200多它记录了满族屯垦戍边的历史,保留着满族风俗文化 ,它是新疆唯一一个以满语命名的村——苏拉宫村。


1802年,伊犁将军松筠针对满族士兵家庭生活困难的问题,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旗屯


(专指满营为解决满族人生机而设的一种由满族人自己耕田种地的方式,打破了满洲子弟不得打工、务农和经商的惯例,全疆也仅伊犁实行)。


1809年,又将一部分老年体弱的兵丁派去距宁远城(现伊宁市)不远的阿克土拜(维吾尔语“白色的荒地”之意)屯垦,定名为苏拉宫屯。




“苏拉”意为满语,指没有披甲的闲散(编制以外)人员。“宫”为“工”的谐音,是清代屯垦的基层单位。


苏拉宫满族村虽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在过往的内乱外患、残酷的战争使满族人口大幅减少,到解放初这里才只剩下41户人家。



改革开放后,除了东三省、内蒙古、河北等地在满族人口较多的地方成立了13个满族自治县和197个满族乡外,苏拉宫村是新疆唯一满族人聚居最多的村庄。据统计,这个村现有满族约100余户几百人。


在发展、交流、融合中苏拉宫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苏拉宫的方言有自己独特的语调、语音和语气词。如克(去)、展布(抹布)、马猴子(妖怪)、嘎哈(干吗)、里格尔楞(没用的)等是使用了原满语的词汇。



另外,由于劳动和生活在维吾尔族人居多的环境中,苏拉宫满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讲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有的还有维吾尔语名字。


▲苏拉宫满族富察氏家族年近九旬的富华老人,维吾尔语名叫托合塔洪


富察氏家族的富华老人维吾尔语名叫托合塔洪,村中比他年轻的维吾尔族见了他都会抚胸道声“赛拉姆”以示对他的尊重。这也是他们和其他地方满族人的显著区别之一。         


村子的东北角有个村里最大的建筑物叫营盘,其实是建在清代开发苏拉宫时驻扎少量士兵的营盘旧址上盖的村公所(也叫俱乐部),是村民聚会的场所。营盘以北是学校的教室和操场。



冬闲时,村民们会在荒地里举行叼羊比赛,寻找在马背上乐趣,一些家庭条件好的人家都要给即将成年的男孩买一匹小马作为成年礼。


村里的满族人受维吾尔族人的影响,也是家家养牛,户户打馕,每天早上吃馕喝奶茶,拉条子、抓饭也是家常便饭。


每当夕阳西下,正是早晨牧放的奶牛回归的时候,这时母牛的呼唤声和牛犊嗷嗷待哺的哞哞声交汇,村庄一片颇有生气的田园景象。



每年农历的二月二,人们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理发,这天满族人家则无一例外地保留了家家户户有吃双合饼的习俗,意为“天地合”,是用烫面做出来的两个薄薄的饼子,然后把菜夹在中间吃。代表了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苏拉宫满族村民在吃满族特色食品“双合饼“


满族人也有一些传统食物如饽饽、三样饺子、包子、大饼、火锅她们都会做,只是过年过节或是来了客人,才露两手。


颁金节是满族人盛大的传统节日。“颁金”是满语,意为满族命名之日。满族把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日这一天,定为满族的节日“颁金节”。颁金意为生成、生长、产生之意。



苏拉宫村的满族们每年的这一天都会穿上满族传统服饰庆祝自己的节日。


2007年,伊犁满族颁金节已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11月被命名为“新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结语


新疆满族的祖先们长途跋涉、历经艰辛到达新疆,同驻防全国各地的其他八旗士兵们一样离开故土数百年,为祖国西部边陲奉献了数代人的鲜血甚至自己的生命。


200多年来,这些驻扎在新疆的满族人同各族人民一道,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为抵御外来侵略者经历了血与火的岁月。


他们与新疆当地民族不断互动,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恫异的宗教信仰不断碰撞、交融、演变成一部史诗巨卷,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共存发展的格局,共同构建了了今天的多彩新疆!



来源:蚂蚁上树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编辑:蚂蚁上树

审核:月之  终审:海峰

其他人都在看


火遍全网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背后的王琪

在祖国的最西边,她用半个多世纪行走80000多公里,在十余万块石头上刻下“中国”

新疆陨石,挡不住的一夜暴富梦!

倡导节约粮食 提倡文明用餐

新疆我的家新媒体矩阵

新疆广播新媒体餐饮联盟

新疆肯德基有限公司

新疆《小记者看世界》栏目

好赞APP  7&K Studio

共同倡导

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