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扎根新疆半个多世纪,从中专生到院士,提升了一个行业机械化水平,造福了一方百姓!

小米 新疆我的家 2021-04-20

最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造谣抹黑新疆棉花,说什么强迫劳动,他们在谣言中自我陶醉,根本不知道新疆棉花机械化程度有多高。



新疆其实已建立起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尤其突破了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此技术体系在新疆应用面积已超过了80%。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示意图


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进程中,是几代人的付出,但有一个人在此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只有中专学历,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当总书记看到他研发的精密播种机时说“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他就是陈学庚院士。



他曾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专利80余项。

他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现任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01


庚,本意是脱谷的农具。在机械不发达的年代里,“庚”是为数不多的劳动工具。


也许是冥冥中天注定,陈学庚将带着来自遥远文字的祝福,带着他的棉花铺膜播种机系列,让现代化的农具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陈学庚,1947年生,13岁的时候,他跟随父母从江苏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年少的他就对农机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见到农机,他总要凑上前去看一看、摸一摸。高考时,他一心一意搞农机,所有的专业都填报机械专业,最终如愿考上了奎屯农校的农机专业。


1968年毕业后,他来到130团机械厂,心高气傲的年轻人想要在农机行业干一番大事业,然而现实很快给他泼了第一盆冷水。


知道他从农机学校毕业,司务长拿来一个损坏的压面机,让他帮忙修理,可他琢磨了半天也没修好,无奈之下,司务长只好找来另一位专家修好了压面机。


尽管司务长并没有责备陈学庚,但初次试手的折翼,深深地刺激了他,作为那个年代天之骄子的他,明白了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弥补实践不足的缺点,第二天,陈学庚就申请到车间当工人。

陈学庚(左)与同事现场研究农机


一个大学生不去当体面的派工员,反而来车间过苦日子,很多人都不理解。


毕竟那个年代,大学生是非常难得的人才,应该去管理班子“干大事”,到车间才是浪费青春。


有的人笑他是“读书读傻了”,然而他却始终记得那个午后,面对一台待修的压面机时是那样的无措和茫然。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伟人的话一遍又一遍提醒他,让他面对漠视和不解,更加坚定。


一个小小的压面机激发起了这个年轻人更加执着的干劲,他毅然走出舒适区,在一线车间干最靠近实际的工作,面对工人的不理解从容以对,一笑了之。


太阳也有夜晚,夜晚的积蓄只是为了明天的光芒四射,心怀不甘的陈学庚也学会了在每一个黑夜中积蓄力量,等待着爆发。


他一方面投身实践,积累经验,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继续看书学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不间断的积累,让他短短几年内就从小职工变得小有名气,逐渐开始崭露头角。


幸运不是无缘无故,有的人获得成就或许是偶然,而他则用每一天的不起眼积累铸就着必然的成果。


探索自然的过程是十分艰辛而枯燥的,要日积月累才能对客观事物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才能真正在科学上有所建树。——陈学庚院士



70年代,他不断实践维修和设计制造农机的方法,研究出多种先进适用的农机具。


80年代,他主持了多个研究推广课题,其中大部分获得了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并大规模应用到生产实际。


90年代,他的发明新型四杆机构获得了国家专利......


一起工作的陈其伟评价陈学庚说,他了解田地,了解农机,还会画图纸,每次有新方案了,他马上就能把图纸设计出来,然后加工,速度很快。


02


80年代初兵团通过铺地膜与不铺地膜种植试验对比,发现铺地膜棉花可以增产35%。


为了提高棉花产量,兵团开始引进地膜栽培技术种植棉花,但生产能力却出现不足,铺膜和播种都需要用人力完成,不仅效率低,也极大地损害了职工们的身体。



作为已小有名气的农机专家,面对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攻坚克难,则是一种耻辱。


第一年陈学庚的团队研发出了可以先铺膜再播种的条播机。


但是第一代条播机的弊端也很明显:如果放苗不及时,高温天气下,棉苗可能被高温烫死。


陈学庚又带领团队继续研发、优化,在一次30小时不眠不休的工作后,新型铺膜播种机终于研制成功了,不仅克服了第一代的弊病,还大大提高了效率。


解决了铺膜播种的问题,如何播种又成为新的难题。


陈学庚在测量农机配件尺寸


与前几次研究不同的是,当时的传统说法是“有钱买种没钱买苗”就是说种棉花要一穴多种,通过人工定苗筛选出健康的好苗,这样棉花质量才高,但这种做法无疑加大了种子的消耗,也增加了职工们的劳动量。


陈学庚则认为,用这种方法种棉花,播种量大、浪费种子,还要人工定苗,浪费劳力。


他敏锐地察觉到,精量播种(一穴一粒)才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于是他开始研究精量播种机。


那时候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也没有可借鉴的资料,陈学庚只能带着团队不断摸索、攻关,经过几年不间断的研究、实验。



2003年,陈学庚终于研究出了膜下精量滴灌铺膜播种机,该机械一举获得7项国家专利,一次作业就能完成播种管护8道程序,可以同时解决播种、铺膜、滴灌等多种问题,填补了世界同类机具的空白。


很快,精播机在南北疆打开了局面,2012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36.6%,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随后几年,棉花种植在新疆形成全程机械化生产局面。


新技术的落地应用,造福了无数农民,这是陈学庚最欣慰的。但在新机械、新材料的应用中,陈学庚开始关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虽然地膜覆盖、栽培确实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农田残膜治理工作的不彻底,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作为地膜的主要成分,聚乙烯的降解期限长达两三百年。



年复一年地使用地膜,如果不能及时回收处理,就会对土地造成污染,这个问题让陈学庚寝食难安。


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不能变成一句空话。


2017年,陈学庚提出农机、农艺、农膜结合发展的理念。


从升级农艺栽培技术,到提升地膜质量,再到研发科学回收残膜的新型机具,陈学庚带领团队系统研发、同步推进,在有效回收的基础上,推动对残膜进行二次加工,生产出其他产品,一条地膜绿色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让世界同行惊艳。


03


因为突出的成绩,陈学庚也当过行政领导,但没过两年,他发现自己还是割舍不下农机,于是就又回到了技术岗。


他说,他想一心一意干一件大事就够了。而他的大事,就是研究出更科学、更省力的农机,不断升级推动边疆的物阜民丰。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在这一件事上从青春少年到古稀老人,耗费了人生最美的时光。



有人问陈学庚,搞农机研究苦不苦、累不累?他回答:“从事农机研究工作既苦又累,但是为农业发展解决了问题,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我乐在其中。”


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趟,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也就不遗憾了。”


2013年,陈学庚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方向的最高学术称号。



2014年总书记冒雨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银丰现代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棚子里,一台台农业机械整齐停放。在一台精密播种机前,听说只有中专学历的研制者陈学庚刚当选工程院院士,总书记说,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如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农机化水平已达到93%,信息化技术融入农业装备发展也很快,北斗卫星导航拖拉机自动驾驶系统在兵团得到广泛应用。


2021年,新疆阿克苏710万亩棉田播种的新闻更是冲上了热搜。机械化播种、卫星定位导航、全自动无人驾驶模式......各种高科技让网友直呼:厉害了我的新疆!



1982年,新疆棉花面积占全国的4.9%,如今新疆棉花产量已经占全国87.3%,没有大规模农业机械化应用推广是难以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而这样成绩的取得,正是像陈学庚一样的一批农机人前赴后继的努力。


一个中专毕业生,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造福一方,并当选工程院院士,靠的是什么?


是科技终归要服务人民的使命,是几十年不知疲倦地奔走在大田里、实验室里、车间中的执着,是科研人员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向陈学庚院士致敬!


来源:新疆我的家—小米
编辑:艳阳天
审核:月之  终审:海峰
其他人都在看

把三个儿子送进大学的戈壁母亲 —— 一位儿子对母亲的追忆!
将军庙至淖毛湖铁路开建,新疆铁路疆内"四个环”,出疆三条大通道,布局成形!
中戏90级新疆班,耀眼的群体,跌宕的人生!
477亿元!221个重点项目开复工!新疆这个市设立不到两年,被称为戈壁江南,是有大动作吗?

倡导节约粮食 提倡文明用餐

新疆我的家新媒体矩阵

新疆广播新媒体餐饮联盟

新疆肯德基有限公司

新疆《小记者看世界》栏目

好赞APP  7&K Studio

共同倡导

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