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震与上海知青的新疆情

李惠新​ 新疆我的家 2021-05-07


“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 
“送你一束沙枣花,塔里木来安家。” 

  

      这是20世纪60年代每位上海支边知青都会吟唱的两首歌曲中的歌词。上海支边知青拜别父母,远离家乡,来到天山南北,屯垦、戍边、安家。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身,贡献了他们的聪明和才智。


  1950年元旦前夕,王震司令员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党委的同志们说:“毛主席给了我们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我们到新疆后主要是要为各族人民办好事,要屯垦戍边,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展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肩负起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生产队的光荣任务。”随后,王震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大批干部战士在新疆的土地上建立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军垦农场。


  1954年10月,王震倡议建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报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以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从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王震担任新中国农垦部部长以后,他从建设新疆、保卫边疆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倡议并动员和组织上海市一批又一批支边知识青年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援边疆建设。


  1962年7月,王震到塔里木垦区视察工作。看到这里有老红军战士,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有参加过人民解放战争的老战士和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归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还有新疆“三区革命”(新疆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革命)的战士和1949年新疆“九·二五”起义部队的战士,但是,他又深切地感受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缺乏新生力量,尤其是缺乏有知识的青年人,这无疑是关系到新疆军垦事业和整个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

      

      于是,他立即亲自起草了一份给国务院的报告,呈请国务院批准,组织、动员上海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周恩来总理亲自审阅了王震的报告,并很快地批给了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


       不久,王震把在新疆工作的林海清师长请到了上海,一起同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同志协商组织、动员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问题。


  从1962年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热情地接受和妥善安置了一批又一批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知青们身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一制作的战士服装,欢快地高唱着“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送你一束沙枣花,塔里木来安家”等愉悦、动听的新疆歌曲。


  大批上海支边的知识青年的到来,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事业和整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



  受上海支边知青支援新疆建设的影响,1962年,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在分配应届毕业生时,也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经过动员,许多应届高等院校毕业生响应到边疆去工作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个学校,就有60人报名。


       笔者就是其中之一。1962年10月10日下午8点整,华东师大60名应届毕业生坐火车离开了上海,于10月18日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随即被分配到天山南北各地工作,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10个师,几乎每一个师都有华东师大1962年的应届毕业生。


  其后到“文革”爆发的1966年,上海市每年都有2万多名知识青年支边到新疆,同时,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1000多名毕业生来到新疆工作。



  借着上海支边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建设这股东风,新疆境内的一些地、州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也相继到上海招收知识青年。


       以昌吉回族自治州为例,昌吉州教育部门1963年就从上海市招收了83名应届和历届高中毕业生,他们到达乌鲁木齐市的第二天,就与当地各民族群众一起欢度了1964年元旦。


       后经昌吉州当地高等师范学院半年多时间的培训后,大部分人被分配到州属八个县市的重点小学和昌吉州首府所在地的小学从事教育事业,成为各个学校的骨干老师。在其后十几年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评定职称时,无一不是各学校的高级教师。


  从1962年到1966年的五年中,上海支边知青到新疆工作的总共达到10万人之多。


1965年8月,上海慰问团看望八师148团12连军训中的上海知青。


  1964年4月,王震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垦区视察工作,并专门看望了上海支边知识青年,还出席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代表和农一师师直干部大会。


       王震在会上热情地赞扬了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们志在四方,服从祖国需要,积极参加边疆建设的可贵精神,勉励上海支边知识青年要像英雄那样锻炼成长。视察工作结束时他一再叮嘱生产建设兵团的领导同志:“要关心成千上万上海支边知识青年的成长。” 


  1964年10月,王震又一次到新疆塔里木垦区视察工作并专门看望了上海支边知识青年。


  10月4日下午,王震到塔里木垦区农一师三团跟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亲切交谈。在座谈会上,王震看到在座的知青中有一个个子比较小的小芦时,亲切地问:“小鬼,你多大了?” 


  小芦回答说:“15岁。” 


  王震又问:“你这么小年纪就到新疆来,不怕吃苦吗?” 


  “不怕。”小芦坚定地回答。


  接着王震又关心地问小芦说:“你不想爸爸、妈妈吗?” 


  “不——想。”显然,这回小芦的回答就不那么干脆了。


  “真的不想吗?”王震已经明白了小芦的心思,便开玩笑地说:“大概哭过鼻子了吧!” 


  王震的话说得知青们都活跃起来了。小芦红着脸说“没、没有哭……”。


  王震拍拍小芦的肩膀赞扬说:“好,好,没有哭鼻子就好。” 


  随即,王震把小芦介绍给身边的全国植棉能手刘学佛,并说:“我把这个小鬼交给你了,你可要好好地教会他!”刘学佛连声地答应。


      随后,王震与刘学佛、小芦和在场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一起合影留念。分手时,王震亲切地对小芦说:“小鬼,你要很好地跟刘学佛同志学习棉花栽培技术,将来争取当一个像刘学佛同志那样的植棉能手和劳动英雄。” 


1968年7月8日,一师5团欢送首批援巴上海知青战士。


  回到办公室以后,王震与该团的领导交谈培养、提拔上海支边知青当接班人的问题。他说:“我们要注意培养接班人,这就像种庄稼一样,一茬接一茬,要防止青黄不接。” 


  王震问:“你们团有没有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当连长的?” 


  三团的领导回答说:“他们刚来,年纪又轻……” 


  王震接过话茬说:“你多大岁数当连长?” 


  “20来岁。” 


  “对啊,你20来岁能当连长,人家就不能当?今后要注意培养他们。” 


  此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各级党委把培养年轻干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陆续培养、提拔了一批优秀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到各级领导干部岗位上工作,包括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的领导干部岗位上任职。


  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非常时期里,王震同志依然牵挂、思念着远在边疆的部队和战士,牵挂着远在新疆工作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


  1981年1月,已经年逾“古稀”的王震又一次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看望老同志、老干部、老标兵,看望上海支边知识青年。


      诚然,这时候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已经成了历史上的名称,这些上海人当中有的已经鬓挂银丝,额有皱纹,不少人已到了“不惑”之年,成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劳动、生产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上世纪七十年代,来自一师13团外号"小开"的上海知青在帐篷中学习毛主席语录的情景。


  在一次“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干部代表会议上,王震动情地说:“你们是我动员来的,那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城市很多人没有饭吃,得了浮肿病。我请示了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书记,一来减轻上海的人口压力,二来开发建设新疆和保卫边疆,对付国外霸权主义。你们来新疆十多年了,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建立了美好的家园,日子会越来越好的。青年人要有志气,有抱负,有作为。为边疆建设流血流汗,是你们这一代人肩负的重任,把新疆建成小上海嘛,我老了,交班也要交给那些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作风过得硬的青年,不然,我就死不瞑目。”


      王震老人勉励包括那些曾经是“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在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军垦团场的干部、职工同志们,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奋创业的光荣革命传统,要立志边疆,扎根边疆,努力发展生产,在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和保卫祖国边疆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发愤图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遵照王震老人家的谆谆教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的一大批有志“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他们立足新疆大地,全身心地扎根边疆了。


  ——上海支边知识青年齐玉纯,1964年响应党的号召支边来到新疆;1966年,齐玉纯又响应祖国的召唤,从新疆到西藏,支援西藏建设,四年以后的1970年,他又奉命返回新疆工作。齐玉纯是一个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优秀上海支边知识青年。


  ——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吴月英,1963年支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垦区工作。以后,吴月英曾先后两次接到回大城市工作的调令,但她最终还是决定留在新疆。吴月英说:“我们已经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塔里木,我们真切希望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开发祖国大西北的步伐,我们走的道路是对的。” 


  ——上海高中毕业生方琳华,响应祖国的召唤于1963年离开上海故乡,支边来到新疆。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小学语文教师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勤奋耕耘了几十年,桃李满天下。后来方琳华把80多岁的母亲从上海接来新疆一起生活,以致84岁的老母亲把她最后的年华奉献给了新疆。而方琳华把母亲的骨灰盒送回家乡上海青浦“入土为安”后,毅然返回了新疆,继续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积极奉献,勤奋培养祖国的花朵。


  ——上海知识青年辛昌仁,1962年10月大学毕业后服从祖国需要,志愿报名到新疆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辛昌仁的至爱亲朋要调他回上海市青浦区的党校任教,并说每个月的收入至少两倍于新疆的工资。但是辛昌仁没有动心,他舍不得离开已经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新疆,他依恋着新疆。


  1991年8月16日至24日,已经83岁高龄的王震老人又一次来到大西北新疆,到各垦区视察。在团场,在林带,在棉田,在蟠桃园——王震老人频频向生产建设兵团的同志们致意。在石河子垦区,王震老人胸前系着鲜艳的红领巾,向军垦第三代举手行礼。他对少先队员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毛主席的好孩子。” 


  8月24日,王震视察行程结束,他要坐飞机回首都北京了。老人家特意穿上了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族服装,在飞机的舱门口,向前来送行的同志们道别,老人家久久地挥动着手臂向送行的人们致意。慢慢地弯下腰来,向新疆大地,向新疆各民族黎民百姓,深深地鞠了一躬。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老人家与在新疆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最后的依依惜别!


  1993年3月12日,王震与世长辞。但是“上海支边知识青年”没有忘记敬爱的王震伯伯。


  在一座普普通通的院落里,王震同志生前的老战友、老朋友、老部下来了,已经是“知天命”之年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来了。在祭奠王震老人的客厅中央,端放着一个不大但却十分醒目的花篮,花篮的两条缎带上分别写着“心中的花篮献给王震伯伯”。落款写着“一个唱着《南泥湾》长大的姑娘”。敬献这个花篮的姑娘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支边知识青年赵永庄。


       赵永庄说:“我一生中最喜欢唱的歌就是《南泥湾》,因为《南泥湾》弘扬的是要靠自己的勤奋来实现理想的精神。15岁时,我就是唱着这首《南泥湾》的歌从家乡跑到新疆参加生产建设兵团的,后来又是《南泥湾》这首歌激励我上了大学。” 


  小小花篮寄托着“支边知识青年”赵永庄对王震伯伯的无限哀思,赵永庄的话也同时表达了新疆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们怀念和崇敬王震伯伯的共同心声。 

来源:党史文汇——李惠新
编辑:艳阳天
审核:月之  终审:海峰
其他人都在看

新疆娇龙和丁真同框,真正的网红是什么样的?
三五九旅今何在?
九旬维吾尔老人含泪倾诉,你看到了什么?
必备新疆歌曲100首,赶紧收藏起来!乡思怀旧、自驾出行再也不愁没歌听了!

倡导节约粮食 提倡文明用餐

新疆我的家新媒体矩阵

新疆广播新媒体餐饮联盟

新疆肯德基有限公司

新疆《小记者看世界》栏目

好赞APP  7&K Studio

共同倡导

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