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知青进疆始末


     上世纪60年代,近十万上海知识青年离开了黄浦江畔,满怀豪情地来到新疆参加开发建设。他们在天山南北辽阔的大地上,用铁锨和镐头在亘古的荒原上挥洒汗水和热血,一场场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改天换地的战斗响彻云霄。 


01

   
  1962年,王震在对塔里木垦区的开发建设进行了多次考察后,深感兵团缺乏新生力量,尤其是缺乏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劳动者。 


  恰逢此时,我国各大城市正处在精简职工、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关口。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在饱受“大跃进”和自然灾害之苦。虽然在1961年至1962年期间,上海市精简了31万名职工,但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仍然非常大。到1963年,上海市未就业的社会青年达8.7万人。 


  作为农垦部部长的王震,首先想到了动员上海知识青年来新疆参加开发建设。这样,既可以减轻上海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也可以为新疆输送一批有文化、有朝气的知识青年。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记载:1962年夏季,王震来到上海,与当时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柯庆施见面,共同商量上海市知识青年赴新疆的事宜。11月13日,双方达成共识。随后,王震以农垦部党组的名义,报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分批分期地动员上海知识青年进疆,参加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 

  兵团第一批奉命赶到上海接受任务的是农一师师长林海清和农二师师长谢高忠。在上海大厦,王震向他们交代了任务,让他们迅速派人到上海着手准备接收上海知青。不久,农一师派出了师干部科科长张文华等十几名工作人员,组成了农一师驻上海工作组。 


  这一年冬天,工作组进驻上海。当时,王震和上海市委的同志经过商量后决定,先由上海市委、市政府组织500名上海青年去新疆,作为蚕桑技术员和技术工人来培养,以此作为试点,培养骨干,为下一步大规模动员上海知识青年进疆积累经验。 


  因为临近春节,加之天气寒冷,输送工作比较困难。当年,工作组分三批输送了462名上海知识青年到新疆后,就暂时结束了输送工作。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记载,这三批上海知识青年的情况如下:第一批142人,男96名,女46名,1962年12月24日从上海出发,1963年1月2日到达农一师。第二批121人,男82名,女39名,1962年12月29日从上海出发,1963年1月8日到达农一师。第三批199人,男117名,女82名,1963年1月12日从上海出发,1963年1月21日到达农一师。 


  为了支援农一师的生产建设、开辟上海青年就业的出路,1963年年初,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上海市委,要求派出工作组赴新疆进行考察。

 


  1963年1月21日,上海市劳动局调配处副处长方慎舟一行来到农一师。他们参观了15个农场、11个水库以及蚕桑实验站等地,广泛系统地了解了农一师的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对历年来到农一师的上海知识青年进行了慰问,全面了解他们的思想、劳动、学习和生活情况。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记载:考察组返回上海后,向农垦部、上海市委市政府作了详细的汇报:新疆地广人稀,兵团的各项事业经过广大军垦战士近十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今后还大有发展前途。农一师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部队,历经斗争考验,是教育、培养和锻炼青年的革命熔炉。 


  6月11日,王震在给周恩来总理、谭震林副总理及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华东局的一份报告中,以第一批进疆的462名上海知识青年为例,提出了以征兵的方式动员城市青年参加农业劳动的建议,并指出以这种方式动员青年参加农业劳动的优越性。 



  6月29日至7月10日,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今后的15年内,每年大约有百万左右的青年需要有计划地安置下乡。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安置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大事,各省、市、自治区都要作长远打算,编制15年的安置规划。 


02
   
  动员上海青年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于边疆的农业生产劳动,即便是当时,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为了加强对动员上海青年参加新疆建设工作的领导,上海市在市委精简办公室的组织下,由市劳动局、团市委抽调一部分干部组成专门的工作组,统一负责各项具体工作。各区也相应地在区精简办公室的组织下,由相关部门抽调干部,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一开始,由于对动员工作没有足够的把握,上海市委与农一师党委商量决定,1963年动员1万名左右的上海青年到农一师参加发展蚕桑业。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上海知识青年的积极性非常高,报名非常踊跃。两个月内,报名人数达到4.5万人,占上海市社会青年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记载: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上海市对每年的动员工作都作了具体部署。动员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招收社会青年为主。第二个阶段从当年9月份开始,主要动员的对象转向没有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整个动员工作在当年10月底前结束。 


  要动员大批上海青年到新疆,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基层干部队伍,因为动员工作主要依靠街道、里弄和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为此,上海市一开始就将重点放在训练教育干部工作上,特别是培训基层干部。首先,由社区召开各种干部会议,对来自街道、里弄的基层干部进行培训。然后,再由市劳动局、团市委召开会议,向基层干部讲明、讲透动员工作的意义、方针、政策。 



  当时,许多家长不愿意或者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到边远的新疆参加农业劳动。受他们的影响,一些社会青年中出现了“一等”(等在上海就业)、“二怕”(怕去农村、怕去外地)、“三多”(要求升学、准备结婚、声称病弱的多)的现象。为了使子女留在上海,有的青年家长不让孩子参加街道办事处举办的青年学习班,有的把子女关在家里,或送到外地亲友家“避风头”。 


  针对这些情况,上海市各级地方组织把职工、教师、居民中的积极分子发动起来,一家一户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许多党员干部和老工人,带头支持子女到新疆去。老党员刘茂有三个子女,从1963年开始,连续三年,他每年送一个子女去新疆。他的先进事迹在报刊上刊登后,对一些家长的触动很大。1964年,《解放日报》专门开辟专栏《家长应该抱什么态度——关于青年下乡上山的一些议论》,以促膝谈心的方式解决许多家长心中的疑问。 



  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上海市特别注意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思想立场坚定、能联系群众的骨干分子,以此来带动整个动员工作。


       为了配合农一师接收上海青年的工作,1963年6月5日,王震来到上海,他建议上海市委尽快在团校开办团训班,给农一师培训干部150名至200名。培训结束后,这批干部一部分被分配到农一师各级机关做专职青年工作,大部分则被分配到上海青年连队担任团支部的领导骨干。他们在稳定上海青年队伍,带动青年搞好农业生产和各方面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1964年开始,动员工作基本上采取师与区的对口动员。当时,接收上海青年任务较轻的农八师,只负责一个区的动员任务。而接收任务最重的农一师则负责卢湾区、静安区、虹口区、普陀区、徐汇区、长宁区六个区的动员任务。农一师驻上海工作组也相应地将工作组分成了六个工作小组。 



  为了配合动员工作,当时的报刊、电台、剧团、戏院、青年宫、文化宫等,全部都被发动起来,以文艺演出、新闻报道、举办展览会等形式,全方位地宣传新疆各地的建设成就。学校、街道办事处还经常组织青年学生观看《生命的火花》、《北大荒人》等电影,有时还播放介绍新疆风光的纪录片。 


  1964年6月3日,农二师战士演出队在上海举行了第一场汇报演出。演出队的19名演员中,有15名是上海知识青年。节目都是他们自编自演的。他们还以诗歌、舞蹈、说唱的形式表演了《雄鹰展翅》、《养猪姑娘曹根兄》、《塔里木农场亚克西》等节目,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观看,对动员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仍有许多上海知识青年对此记忆犹新。 


  经过动员、报名、体检、政审等一系列手续,被批准到新疆的上海青年,首先会收到一张粉红色的“录取通知书”。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记载:“录取通知书”上是这样写的:你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愿去新疆、兵团参加生产建设。根据你的志愿和条件,你已经被兵团招收工作组审查批准。为此,我们特向你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希望你到新疆后,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好儿女志在四方”的革命志向,积极劳动,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把自己锻炼成一名既有文化知识,又有政治觉悟的劳动者,为建设祖国的边疆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当时,为了顺利地将上海青年送到新疆,上海和新疆方面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每一批青年出发前,上海有关部门都要委派干部及医生护送上海青年安全到达新疆。兵团在青年出发前,不仅要委派带队干部,还要在上海到新疆的沿途中,分段设接待站。1963年至1965年,农一师在运送上海青年期间,在沿途的南京、西安、兰州、哈密、吐鲁番、库米什、库尔勒、新和等地都设置了接待站,站站都有专人负责。 



  为了保证十万上海知识青年到新疆后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国家、农垦部给每名青年都拨发了一定的安置费。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记载:关于上海青年的安置费问题,1963年6月12日,兵团与上海市委、市政府达成协议。王震表示,希望上海支持新疆建设,给兵团输送20万名上海青年,每人拨发安置费800元。柯庆施表示,只要新疆能安排工作,减轻上海市的就业压力,上海每年向新疆输送十万名青年。至于1963年计划动员1万名青年到新疆,柯庆施表示安置费可由上海拔发,但要求次年列入国家计划。王震提出,如果超过1万人,除了每人拨发800元安置费外,农垦部还补助经费500万元。 


  上海青年进疆后,兵团各师按照班、排、连的编制组织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实行供给制。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记载:1963年支援农一师建设的上海知识青年的工种、期限、待遇有这样的规定:一、学习工种:主要是为发展蚕桑事业栽培桑树和养蚕。二、学习期限:一般定为三年,期满后作为农场正式工人,并根据政治思想、学习成绩、劳动态度评定工资等级。三、学习期间待遇:每月发给伙食费13元,零用钱第一年3元,第二年5元,第三年8元;每两年发棉衣一套、棉帽一顶、单衣一套、衬衣一件、棉鞋一双、单鞋三双、毛巾一条、袜子两双:个人享受公费医疗,并根据农场规定享受其他生活福利待遇;学习期间不享受探亲假,学习期满后,根据农一师的规定,结合生产情况,分批轮流回家探亲。 


  地处南疆塔里木盆地的农一师,是最早接收上海知识青年的地区,也是安置上海知识青年最多的地区。截至1965年年底,到农一师参加垦区建设的上海知识青年共计40962名。 


  同样地处塔里木盆地的农二师,1963年首批接收了2000余名上海知识青年,之后的四年间,共有1.63万名上海知识青年参与农二师垦区建设。 


  1966年1月7日,农三师在天寒地冻的叶尔羌河畔隆重建师。当年,农三师接收了4000余名上海知识青年。 


  1961年,200余名上海知识青年被分配到兵团第七农校学习,毕业后有50多人被分配到农七师工作。到1966年,参与农七师垦区建设的上海知识青年达到了4000余人。 



  农八师、石河子市曾经是一个小村庄。到1964年,一座军垦新城拔地而起。这其中,就有1000余名上海知识青年的功劳。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记载:从1961年至1966年,兵团职工人数从50.52万人增加到80.85万人,净增加30.33万人,其中上海知识青年为9.7万人,占增加人数的32%。 


  如今,这些上海知识青年有的已经离我们远去,有的年事已高。他们为新疆和兵团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 

来源:兵团建设—侯万里
编辑:艳阳天
审核:月之  终审:海峰
其他人都在看

他是清华学霸,85后,担任巴楚县委书记,拟获全国表彰,你看到了什么?
美官员黑新疆无底线!想出“新名词”令人忍俊不禁~
暖湿周期:沙漠变绿洲,新疆变粮仓,无法阻挡的国运!
5月9日新疆阿瓦提县街头一幕,你看到了什么?

倡导节约粮食 提倡文明用餐

新疆我的家新媒体矩阵

新疆广播新媒体餐饮联盟

新疆肯德基有限公司

新疆《小记者看世界》栏目

好赞APP  7&K Studio

共同倡导

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