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宣话题】教育“双减”:校内外都减!

宣克炅 宣克炅 2021-09-09


这两天,教育政策方面热度不减,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正在逐步推进。所谓“双减”政策,是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通俗来说,就是校内和校外都“减负”的一个政策。


这次“双减”文件是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规格之高、架势之大,足可以看出国家从源头上重视学生及家长负担过重的问题。



尤其可以看到,这次的政策并不是单纯地、从外部形式上来“空口减负”,而是很重视校内的主阵地:文件一共8个部分,30条,其中着力在学校内部的一共有16条,从内外同时着力的也有7条。校内校外,课堂课外同步推进,从源头上、根本上出手,看得出来,“减负”,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热门话题。


最近,教育部又发出通知,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范围。



通知称: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区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是因为两者的规范程度有所不同,大家就比较关心:校外培训机构会不会打擦边球,模糊二者的界限呢?


比如说,虽然语文、英语等都属于学科类,但是如果校外培训机构搬出诗歌、散文、戏剧之类的课程,打个擦边球,这样究竟算不算学科类补习课程呢,这种又要不要受到规范呢?


对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认为:如果诗歌、写作等课外班是纯粹在欣赏的范畴内进行,那么应该属于艺术或素质类的,不算做学科类;但是如果是作文是冲着中考、高考去的,专门做一些机械的应试训练,那么就仍然算作补习,需要受到严格规范。



这些都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举个例子,一开始,“外语学科”仅被界定为“英语”,后来大家发现在一些地区中,日语、俄语也可替代英语参加高考,所以就扩大了学科界定的范围。所以,是不是属于学科类,实际还是看培训的内容是不是指向考试。



同时,这次的政策也并不是“一刀切”。“三提三减”是此次工作的一个口号,主要是提高校内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育人水平、提高校内的课后服务的能力;减少学科类的培训时间、减少收费过高的情况、减少培训机构学科类总量。


换言之,并不是就要把所有的学科类的机构都要关停。目前也只是明确: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不能够进行“集中性”的“学科类培训”。



这时候可能就有人要问:不得在节假日培训,那么工作日放学后呢?不得开展“集中性”的,那么一对一呢?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那么打个擦边球呢?



问题依然很多,或者说,问题从来没有消失过,它们可能随着形式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可能根据政策又有新的“对策”……究竟是魔高一尺还是道高一丈,大家都还在探索。


可以确定的是:校内的教育差距还客观存在,家长期盼一些个性化的培训也可以理解。政策的第一步所提防的是一对一辅导的常态化、扩大化


而从长远来看,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更要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方面,上海已经有了一些比较系统的部署,比如50%以上的示范性高中名额平均分配到各区,比如公办、民办学校摇号入学等等。



这次,主要从校外培训机构的供给侧进行压缩,不失为另一种有效方法。在供给减少的情况下,家长们跟风的羊群效应、孩子异化的剧场效应,或许都会得到遏制。


在政策出台的初期,有一些阵痛很正常,正如上海此前的“名额分配”、“摇号”政策,变化总会引起焦虑,焦虑似乎来自于无法做准备的未知。可是我们又是否想过,根本上的焦虑或许来自于做了太多准备,多到我们都忘记了为何出发。



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渐渐走在机会更加均等的路上,校内课后的辅导和素质教育的推行,让很多家长的消费需求更加回归到理性的位置上,人人谈之色变的“内卷”速度开始逐渐放缓,比坐以待毙强。


(部分信息整合自看看新闻、新闻综合频道)


往期推送点击下图

【债务矛盾】沪26岁丈夫杀害27岁妻子后纵火,已被刑拘

【杀妻纵火案后续:不知枕边人真面目】被害人家属称凶嫌“笑里藏刀、藏得太深”
【沪一老公赌博杀妻纵火】记者对话:凶手如何深陷债务泥潭

猝死!沪66岁老人打羽毛球发生悲剧!馆方说...


【小宣说】家长索赔20万!沪7龄童游乐馆摔落骨折

【惊险!】沪小区:姐姐想替妹妹停车 操作不当把妹妹撞倒!后车轮都掉了...

【警钟!】沪21岁男子冒充富二代骗财骗色 两年轻女子被骗得团团转

点个赞,支持我们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