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新年:我们拼命努力,只是为了不向这个世界妥协

2018-02-16 书叔 看书有道


农历新年第一天,朋友圈里都在晒吃大餐、到处旅游的照片,我懒得出门,窝在家里看央视新播出的《经典咏流传》,没想到竟被一首小诗感动得泪流满面。


《经典咏流传》延续了央视之前几档经典文化类节目的传统,这一次有了新的尝试:他们邀请了许多知名明星作为传唱人,用流行音乐来传唱经典作品



我刚看完第一期,就忍不住想为里面的那首小诗写点东西。它的作者是清代大才子袁枚,短短20字里,却歌颂了生命的勇敢与坚韧


主持人撒贝宁的朗读掷地有声——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即使寄生在太阳照不到的阴暗潮湿之处,苔藓依然展现自己的青春,虽然开出来的花只有米粒般大小,那又怎样呢?它仍勇敢地像牡丹一样绽放自己的光彩。


300年前,这首小诗并不起眼;300年后的今天,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它以和诗以歌的新形式被人们记住,感动了无数人。


把这首《苔》谱成曲的是一个乡村老师梁俊。2013年,他背着吉它,到贵州省威宁县的乌蒙山深处任教,认识了一群纯真质朴的孩子。


没有任何教书经历的梁俊,一直在想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进山前,他开始研究怎么把古诗唱出来,这样既能教孩子们唱歌,也能教他们学习经典、感受经典。



梁俊并没有谱曲经验,只是自己拨弄着吉它轻声哼唱,小心地把曲记录下来。当他把进山前谱好的8首诗教给孩子们唱时,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两年时间里,他教给他们100多首古诗,其中一大半都被谱成了曲,成了孩子们嘴里吟唱的歌谣。



5年前,梁俊把《苔》带进了乌蒙山深处,唱进了孩子们的心里。5年后,他和他的学生又把这首歌带出了大山,带到全国观众面前。



当小女孩梁越群开口唱第一句的时候,我就被彻底震撼了,她的声音太干净太纯朴了,有如天籁。


唱到中间,梁俊支教时的学生都出来了。他们和老师手牵手,一起在舞台上唱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神情专注,声音稚嫩而纯朴。



对于孩子们来说,唱的不仅仅是梁老师教给他们的一首歌,更是内心的勇敢梁老师的鼓励——


虽然生活在大山深处条件有限,虽然现在如青苔一般并不起眼,但只要心底有梦,勇敢绽放,也能像牡丹花一样光彩照人。


梁俊说,他自己也是从大山里出来的,各方面都不是最好的,就像潮湿角落里别人看不见的那些苔,但如果用显微镜放大来看,真的是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找到一些生命的价值,这远远比外在的东西重要。这就是教孩子们唱这首诗歌的意义。



听着梁俊和孩子们的故事,台下的嘉宾曾宝仪感动得止不住地落泪,还申请到台上拥抱这些孩子。



观众自发地为梁俊和孩子们拍手打节奏,跟着旋律一起唱,给他们的演唱点赞、按红心心。



我们无法预料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会怎样,但我相信,苔》所歌颂的生命的坚韧与自信,将会伴随他们一生,影响他们一生。


看着孩子们纯真的面庞,听着他们的歌声,我仿佛感觉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被瞬间击中,深受触动。


不仅是因为梁俊对孩子们的用心,更因为这首诗与我们当下形成强烈映照,惺惺相惜


于在大城市漂泊打拼的人而言,对于那些一直为未来奋斗的人而言,这首《苔》又何尝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



离开家乡,汇入大城市的茫茫人海中,成为千百万人中极为普通的某某某,连面目都变得模糊不可辨。


从此,故乡只变成地图上的一个点,变成车票上的终点站,变成一个想回却担心再也融不进去的陌生又熟悉的地方。


每个人都在默默地打拼着,每天早出晚归,路上匆匆吃完早餐,月初领完工资交房租,忍受每个大城市里都会有的情绪:加班、拥挤、孤独、失眠、没有归属感......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心底憧憬的美好未来。



可即使这么小心翼翼地努力着,依然会有意想不到的绝望


企业会因为业绩不好而无情地辞退你,不管这份工资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客户会因为你迟到5分钟而拒掉这个合作,不管你是提着鞋冒雨赶过来的;


房东会因为自己想卖房子就执意要赶你出去,不管外面天寒地冻你什么时候能找到落脚之处。


这就是大多数人现实的生存困境,像青苔一样默默无闻,毫不起眼,努力地生长只为了不向这个世界妥协。



过年回到家里,亲朋长辈都以为你在大城市工作,风光体面,收入颇丰,可只有自己知道,无数个绝望到想放弃的日子里,是如何硬撑过来的。


这首《苔》毫无预兆地撕开了他们心底的秘密,直击内心,但也给了他们极大的勇气和鼓励,只要有梦,平凡人也能焕发人生的光彩。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很多你觉得不被理解的苦闷、无法排解的困难,其实千百年前早已被诗人抒怀,即使隔着千百年的时空,也能与当下之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人袁枚肯定不会想到,他歌颂苔的一首小诗会在300年后,以另一种方式深刻地影响大山深处的一群孩子,又照出所有“青苔式”平凡人的真实内心。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这是一个很难用一两句话去回答的问题。


央视的《经典咏流传》似乎在以自己的方式给出答案。它一直在挖掘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和底蕴,让它们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飞入寻常百姓家。


和诗以歌的形式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既流行——以流行音乐来和诗,又经典——诗歌最早就是唱出来的,经典文化在新的时代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关注经典文化,重视经典文化的熏陶,也影响着一大批明星偶像积极参与,据说王力宏也会在节目中传唱经典,王俊凯和成龙这两个新一代和老一辈的代表也会参加。



它也让我们看到,常读经典的人身上自有独一无二的气质,看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怎样一种风采。



这些都足够我们反思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很多人追求一时的感官娱乐和刺激,在酒肉声色中放纵自己,早就没有耐心去品读经典,去寻求情感上的同频共振,最后变成了一个麻木的、没有思想的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的滋养,就会没有精气神,变得空虚乏力,犹如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典文化作为深厚的底蕴,就会失去它的根基,如将倾之大厦,摇摇欲坠。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也许可以用当代知名文学家钱理群的一段话作答:


读经典唯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


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


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但我想,很多问题的答案需要自己去感悟,也许看了《经典咏流传》,你也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听说点赞的人↘↘↘过年能抢到大红包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