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澜:不拘泥于一种活法

书叔 看书有道 2020-02-23

  

文丨书叔




乔布斯曾言,他希望能用自己的财富和科技水平,全部用于换取和苏格拉底对话的一个下午。


我想乔布斯想表达的是,和有大智慧的人打交道,是帮助快速开拓思维,提高自己思想境界,最为奏效的方法。


杨澜,就是这样一个智者。


作为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杨澜的身上,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


但最值得赞许的,是她从不拘泥于一种活法。




杨澜致力于做中国最高端的一对一访谈节目。


据她回忆,香港电台有一档节目,叫《杰出华人系列》,对年轻的自己影响颇深。


这个节目以纪录片的形式,采访了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杰出华人。


杨澜想,「他们用纪录片的形式介绍杰出华人,我为何不用访谈的形式把优秀华人的杰出成就记录下来。」


于是,就有了《杨澜访谈录》的前身《杨澜工作室》。


最开始的两年,基本上是谁成功,杨澜就采访谁,对成功人士的采访,也停留在讲述这个人物是如何成功,如何刻苦的,如何遇伯乐的……


这样的观念,直到她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采访后,才发生了转变。



1999 年,杨澜采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崔琦年少时被家人送往香港读书,但之后他的父母却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饥荒中去世了。


杨澜问他:「如果当年你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去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


崔琦想了想,说:「我宁愿自己是个不识字的农民,留在父母身边,这样他们也不至于饿死……」


崔琦的回答让杨澜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再多的荣耀,再多的成就,都不足以弥补崔琦的失去和心理的创伤。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此番采访的经历,对杨澜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对自己专注的访谈事业,她有了新的感悟:


如果做节目还停留在讲述所谓的成功故事,缺乏了对人性更深层次的体会,最终难免会归于浅薄。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向观众展示受访者最深层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人物访谈,才更加立体。


之后杨澜和其团队达成了一个共识:要做,就做能让人感受到人性温暖的访谈节目。


提问,是门高深的学问。每一次采访,都像是一场对人心的探险,能让人洞悉自身的不足,打开自己的眼界。


作为资深的媒体人,杨澜采访过形形色色的人,其中像崔琦这样,给杨澜上过宝贵一课的大有人在,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和思想值得学习,让人受益匪浅。


杨澜说,媒体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而时代也是媒体的一面镜子。


只有不断改变,以人为镜,以大环境为镜,才能走得更远。




看到杨澜《一问一世界》书里的一个描述,觉得特别有意思:


总有人会问她:「你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


家庭和事业这道选择题,不知问住了多少人。


如果你选择事业,会有人说你对不起家庭;如果你选择家庭,不免辜负了自己。终究是两难的。


这个问题到了杨澜这,有了一个不同的答法。


你猜她是怎么说的?



她并不急着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打了个很有趣的比喻。


「家庭和事业就像一个人的左腿和右腿,你会因为左腿好使,就放弃右腿吗?又或者是右腿好使,因此放弃左腿?

 

人,是需要用两条腿走路的。


简单的一句话,便轻松地将这个困扰万千女性的大问题,回答得十分漂亮。


智慧如杨澜,现实是,她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都经营得有声有色。


  • 事业上,她与丈夫吴征创建了集影视 IP 运营及整合营销、女性终身成长教育体系、女性互联网社区及文体旅游与大型文化演出创制等业务的阳光媒体集团,采访了上千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华莱士」。


  • 家庭中,与丈夫吴征的婚姻美满幸福,一双儿女品学兼优,儿子更是毕业于杨澜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


谁说家庭和事业一定要二选一呢?


对杨澜而言,一个女人既需要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也需要温暖的情感世界,家庭和事业是同样重要的,都是无法取舍的。




《圣经》上有一段话:


「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这就是著名的「窄门思维」。


杨澜的成功,就是得益于年轻时的厚积薄发


1990 年,央视《正大综艺》节目组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


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杨澜以自信、清新自然的主持风格,在众多参选人中脱颖而出。


1993 年,杨澜参与了中国的第一次申奥。


可惜,第一次的申奥,就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让一路顺风顺水的杨澜看到了中国整体实力的不足,也看到了东西方相互理解的鸿沟。当时的她强烈感觉到,自己犹如一只井底之蛙,对外部的世界了解得实在太少了。


杨澜决定离开央视,赴美留学。


当时周围的许多人都对这个决定感到惊诧:


「你知道有多少人挤破头,都想坐在你这个央视当红节目主持人的位置上吗?」



  • 一开始进入央视,就好比一下子进入一个殿堂。


  • 但是往下一看,却空空如也,下边的基础都不是自己建起来的,而是一个庞大的机构赋予你的支持。


  • 这样的感觉,让杨澜特别不踏实。

 

起点越高,越要认清自己。一时的幸运,不代表一世都能如此幸运,真正靠自己的力量垒起的地基,才是最坚实的。


有远见的人,懂得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


比起成功,杨澜更在乎能否获得成长。


远赴美国求学的日子,异常艰难,杨澜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哥伦比亚大学就给了她一个狠狠的下马威,在一次摸底考试中,杨澜就获得了一个「不及格」。



即使是自己有兴趣的学科,也面临着原有学科体系的思维崩盘,至此,杨澜开启了一段疯狂填补知识空缺的道路;


为了完成一个又一个采访的作业,杨澜赶赴到每一个现场,接触最真实鲜活的美国社会……


一条是轻松但一眼就能望到头的路;另一条,是起初艰难无比,到最后越走越宽敞的路。


真正有格局的人,都会选择后者。


正因为杨澜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不急功近利,修炼内功,这才成就了她日后堪称传奇的媒体生涯。


杨澜说,她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人活这一辈子,还是希望对这个世界,能有些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杨澜更多的是以知名主持人的身份为大众所熟知,但其实她的骨子里,是欣赏那种不拘泥于一种活法的人生的。


因为未知,才有更多可能。因为敢想,才有更多价值。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唯有不断改变,勇敢去挑战,才能有所成长。


不断探索未知、突破认知边界的杨澜从来不把自己局限在主持这个行业,而是努力打破边界,积极地寻求自我突破:


探寻人工智能、摸索人文与科技的边界,为女性终身成长发声……


所有敢于拥抱不确定,打破边界的人,都值得被认可。


这一次,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杨澜女士,到我们看书有道联合破界创新实验室出品的第三期节目中做客!


想知道金庸、李永庆等名人在采访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在节目中,杨澜对人工智能、未来科技有哪些看法?


《破界》第三期:对话杨澜

点击可播放视频


看完视频,或许你就能知道,智慧女神杨澜知性、优雅之外的另一面。


从业 30 年,采访了上千位人物,上万次提问。


杨澜以提问为生,以提问为乐。



杨澜常说:「提问不是因为无知,恰巧是因为有知,因为有知,才能提出有用的问题。


《一问一世界》,就是一部汇聚了杨澜和上千位名人思想精华的诚意之作。


老布什、比尔·盖茨、巴菲特、金庸、李敖等大咖们,有哪些独特的人生智慧和思维模式?


回忆往昔,杨澜做过这样总结:「那些新奇的、幽默的、感动的、困惑的、深刻的、热情的、痛苦的、愤怒的、宽容的……渐渐地,勾画出这个时代的缩影,也让我看到自己。」


提问,真是件超棒的事!


 今日互动话题 


你遇到过哪些有趣的活法?

在评论里留言写下你的回答

我会在评论区里抽取 3 名

留言最走心的树叶

每人送一本女神杨澜为大家准备的

亲笔签名版赠书!!

(3 月 12 日公布结果)

杨澜 《一问一世界》

原价:68 元

特惠价仅需:45 元

全国包邮

如果你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读这本书了

可以立即点击小程序卡片购买

↙↙↙点这里,也可以购买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