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流浪汉走红的背后,是一场娱乐至死的闹剧

书叔 看书有道 2020-02-22

 



流浪汉沈巍已经在街头流浪了 26 年。


他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会一夜之间突然走红,成为备受网友追捧的「大师」。




沈巍今年 52 岁,常年流落上海街头,过着最简单朴素的生活。


他对物质的依赖极低,头发多年不曾打理,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随便在马路边躺下就能睡着,吃的都是别人吃剩不要的东西;蓬头垢面,衣衫缕缕,乍一看,像个乞丐或者疯子。



他每天只干两件事,捡垃圾和读书。


每天凌晨两点钟,他会推着三轮车去附近固定站点捡垃圾,五点钟左右回到睡觉的地方休息一会儿。


天亮以后,他开始收拾捡来的垃圾,给它们分类,吃的、用的、报纸、书、塑料、铝罐,一样一袋。



下午六七点钟,他便带上一本书,去附近的地铁站里看书,偶尔有路过的行人向他投来好奇的目光,他就会逮着机会,跟他们攀谈几句。


这样简单而单调的生活,他已经重复了 26 年,乐在其中。


直到最近,他才发现自己突然火了,网上到处都是他的视频。



很多人都好奇,不就是一个普通的拾荒流浪汉吗?为什么突然火成这样?哪哪儿都能听到关于他的话题。


沈巍的物质生活清简,精神世界却很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他读过很多书,也嗜书如命,对于《左传》《诗经》《了凡四训》《菜根谭》等,他如数家珍;


没事的时候,他就背靠着街边的路灯,就着昏黄的灯光,独自诵读《战国策》《尚书》《论语》这些古典名著。



偶尔捡到报纸,他也一定会把报纸浏览一遍,寻找上面感兴趣的内容,碰到写得特别好的,就贴身收藏着。


沈巍很健谈,思路清晰,经常在地铁站、马路边、街边店铺门口,跟路人讨论西汉名将周亚夫、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等,还告诫人们「善始者众,善终者寡」。



沈巍的言行被人拍成小视频,传到了网上。


不修边幅的流浪汉外形和满腹经纶的不俗谈吐,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他很快走红了。


网友称他为「流浪大师」,说他「他穿上西装就是教授,毫无违和感。」甚至还有人激动地说:「小丑在庙堂,大师在流浪。」


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蹲守在沈巍常年活动的浦东杨高南路,举着手机做起直播,上演一出「狩猎流浪大师」的闹剧。




流浪汉沈巍火了之后,网上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传奇经历。


有人说他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因为妻女在车祸中意外去世,受不了刺激,才开始流浪。


但沈巍一一否认了,他说自己毕业于一所普通本科学校,至今未婚,所以也不存在妻女车祸去世的传闻。


他没有因为突然走红,就将这些不实传言照单全收,借机营销自己。



沈巍出生在上海,从小跟外婆一起生活。


他喜欢看书,喜欢文学历史,但是家里姐妹兄弟众多,父母没钱给他买书,他就自己去捡废品,给垃圾分类,用换来的钱去买书。


久而久之,他养成了给垃圾分类的习惯,因为这点缘故,他从此和垃圾羁绊了大半生。


大学毕业后,沈巍进了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当了一名公务员。


在单位里,他发现,同事印资料都只印一面,用过了就扔掉。从小习惯节约的沈巍有点不忍心,便在同事下班之后,把单位里的垃圾桶都翻一遍,找找有没有能用的东西,回收起来。


后来有一次,沈巍翻垃圾桶的时候被一位女同事看到了,第二天,领导就找他谈话,说大家都觉得他很奇怪,有垃圾收集癖,让他收拾东西回家休长病假。


这一休就是 26 年。


自那之后,沈巍每个月都能领到单位发的足额工资,但是从来没有人问过他的「病」好了没有。


后来,沈巍仍旧习惯每天出去捡垃圾,家人不理解他,邻居也接受不了他的「病」,他索性彻底离开家,独自流浪。



沈巍并不以捡垃圾为耻,但是他很困惑:


垃圾治理的源头,在于生产垃圾的人。在一个倡导垃圾分类的社会,他以身作则地捡垃圾、给垃圾分类,反被人嘲笑,这是为什么?


他说:「我不想与世隔绝,我想让外界理解我,垃圾分类,是这个国家都在提倡的。」



孔子曾评价自己的门生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沈巍也一样,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信仰。


他从小喜欢阅读,从小提倡垃圾分类,便与他们终生为伴,哪怕不被认可、不受尊重,哪怕流落街头、风餐露宿,也依然执着地守护着,期待有一天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别人。




当我们每天为了生活劳碌奔波、疲于奔命时,当我们日渐沉迷于碎片式的娱乐消遣、很难再静下心来阅读时;


很自然地会被即使流浪漂泊也能随遇而安、身处闹市也能静心读书的流浪汉沈巍吸引,这是人之常情。


可笑的是,网友们的过分追捧,不仅给沈巍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也把一件本该稀松平常的事演变成了一出闹剧。


意外走红以后,每天都有人来找沈巍,有些是单纯想找他探讨,有些则是别有目的。


沈巍的视频在网上有很大的曝光量和讨论热度,一些人嗅到了商机,就去围堵沈巍,想直播他的生活,想请他给自己的产品做宣传,想跟他合影增加自己的名气……


这些人,大多是主播、微商,哪里有话题和热度,他们就凑向哪里。



这让沈巍的日常作息受到了严重影响。


他没办法出去捡垃圾分垃圾了,也不能再在地铁站或路灯下安静看书了,总有很多人过来围着观他,问他各种问题。


无奈之下,他只能躲起来。


沈巍的走红,始于人们对他谈吐不俗、满腹才学的尊重和欣赏,但当这种欣赏沾染了商业气息,成为商人逐利的手段时,一切就都变了味。


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他个人对于信念的坚守和对阅读发自内心的热忱,继而受到感染,见贤思齐地开始重视阅读;而是他作为一个「网红明星」所能带来的流量最大化、利益最大化。


沈巍曾说,他去地铁站看书的初衷,除了锻炼自己的心境,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醒那个时间段下班的白领,多读书,多思考。



但是,一夜走红之后,又有谁真正理解他的用心?


当他的热度被消费殆尽之后,他很快就会被新出现的人和事淹没,被人像嚼干了的甘蔗渣一样扔掉,最后留下的只有琐碎的一地鸡毛。


抖音和微博,永远不缺正火热的网红;热衷围观的网友,永远不怕无瓜可吃。


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这是一场娱乐至死的闹剧。



更可笑的是,有很多人对他不吝赞美之词,称他是「大师」。



我们并不否认沈巍较于常人,文化素养更深厚,但是随意把普通人包装成大师,是一种病态的体现。


这个社会,越稀缺什么,就越追捧什么。


大概很多人平时不喜欢阅读,胸无点墨,碰到一个拾荒流浪汉能随口「指点名著、激扬文字」,就迫不及待地将他捧上神坛,顶礼膜拜。


当大多数人日渐地主动远离阅读、甚至把普通的阅读行为过分夸大时,这才是时代的悲哀,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希望过度追捧流浪汉沈巍的热度,可以快点消退下来,还他一个平静自由的生活。


也希望我们能够真正热爱阅读,把它变成一件习以为常的小事,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日常生活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今日互动话题:

拾荒流浪汉突然走红

这件事你怎么看?



作者:书叔,看书有道创始人。一个学新闻出身、即将奔三的文科男。喜欢阅读,坚持思考。每晚 21:30,我都会准时在这里,与你分享平凡生活那些触动人心的观点、人物和故事。


*文中配图来源于红星新闻等网络。


   猜你喜欢 

/ 观点好文《比悲伤更悲伤》看完鼻酸:如果不是你,余生没意义

/ 观点好文《都挺好》揭露扎心真相:真正的强大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如果你在看,就点一下告诉书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