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忠祥去世24小时,我在评论区看到了10000条脏话

书叔 看书有道 2020-02-18

文丨书叔
看书有道原创首发



昨天一早,赵忠祥在北京患癌去世,享年78岁。

 

消息一出来,很快挤爆了微博热搜。

 

叔看到消息时,震惊之余,觉得很是怀念。

 

毕竟,“赵忠祥”三个字是几代人心里永恒的记忆。


 

作为全国人民熟知的主持人、播音员,赵忠祥有着极高的国民度,他所主持和配音的节目,也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

 

他为《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配音配了30年,那磁性浑厚的声音,一下把我们带到了广袤无垠的非洲大草原,和自然、动物有了亲密接触。


 

还有他和倪萍主持的春晚,更是几代人在除夕当晚不可或缺的陪伴。


 

如今,那些曾经陪伴我们长大的声音和身影,已经随着他的去世而远逝,再也不复返。

 

赵忠祥去世,值得我们尊重和怀念。

 

然而,我却在有关他去世的微博评论区里看到了10000条脏话。

 

句句寒人心。

 

赵忠祥去世,不该留下一片骂声。



 

网友对赵忠祥的骂声,不仅刺耳,还极其恶毒。

 

有的人觉得他不值得同情。


 

有的人巴不得他“早点死”。


 

有的人则直接骂他“老流氓”。


 

为什么网友会对他有这样极端的评价?

 

稍微了解赵忠祥的人就会知道,这些评论的矛头指向的都是他早年间的一些“丑闻”。

 

具体我就不细说了,好奇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我想说的是,事情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当时没有水落石出,时隔多年,我们更加无从得知了。

 

只是,赵忠祥在私生活方面,确实有瑕疵,为人诟病。

 

但它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

 

赵忠祥以其专业的播音水准和过硬的主持功底,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和节目。

 

他是一名当之无愧的老艺术家。


 

至于他在私生活方面的表现,不该与他的专业和作品混为一谈,不该借此否定他的艺术贡献。

 

评论区里满屏的调侃和戏谑,有多少人是不明真相的跟风,有多少人是纯粹为了好玩。

 

一代老艺术家离世,人们记住的不是他的作品,不是他给予的陪伴和回忆,而是揪住他在私生活里的一点桃色新闻不放,甚至用它来给他的一生定性。

 

我只感到悲哀。

 

悲哀这些人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去葬送自己童年或青春里的美好记忆。

 

悲哀这些人对名人的关注已经肤浅到只有花边绯闻才能吸引注意力。

 

综观赵忠祥的一生,尽管他确实私德有亏,但他对得起自己的专业和工作,也对得起全国观众对他的关注和喜爱。


 

论功过,功远远大于过。

 

记住他为全国人民带来的欢乐,也记住他曾经做过的不那么光彩的事情。

 

这就是赵忠祥充满争议的一生。

 

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而不是只用一句“老流氓”为他盖棺定论。

 

斯人已逝,他值得在人们的悼念声中安息。



 

有过类似遭遇的,还有物理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哪怕很多人可能不太懂,也无法忽略他在国际物理界的重要影响力。

 

这是国际物理会议后的一张集体合影,参会者都是当今的著名物理学家,而站在C位的正是杨振宁,其地位可见一斑。


 

可是杨振宁的一生,也是饱受争议的一生。

 

因为国籍问题,杨振宁一直处在舆论的旋涡中心,受到很多指责和谩骂。

 

2017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并成为中科院院士。

 

很多人骂他是“回国养老”、“用最后的时光回国内圈钱”,甚至说他“对国家没有贡献”。

 

包括他和第二任妻子翁帆的爱情,也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和大众茶余饭后的笑柄。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在民政局领证,尽管两人年龄悬殊,但作为两个理性的成年人,他们的结合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可消息传出后,很多人开始质疑这种“老夫少妻”的结合,并嘲笑杨振宁是“为老不尊”、“老牛吃嫩草”……

 

十几年过去了,这些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

 

有很多新闻报道肆意揣测他们结婚的原因。

 

而他们在这些不绝于耳的风言风语中,携手走过了16年。

 

尽管杨振宁夫妇可能并不是很在意这些流言,但我仍然感到荒唐和可笑。

 

公众的讨论、媒体的报道,都只围绕着杨振宁的私生活,反而对他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贡献漠不关心。


 

人们的注意力,不再聚焦于一位物理学家、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而是拿着放大镜挖掘他的私生活里可供人闲谈和取笑的轶事。

 

一旦有一点不合常理,或是违背被设立的“人设”,人们就不遗余力地加以指责和鞭挞。

 

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的审美。

 

更是当代版的“娱乐至死”。

 

离他们的作品近一点,离他们的生活远一点。

 

不要用私人道德去审判他们的一生。

 

这才是一个理性的成年人对于名人所应有的态度。



 

赵忠祥也好,杨振宁也罢,所有的骂声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有污点”或者“有争议”的名人?

 

我的观点是:

 

客观公正地评价,有功论功,有过说过。

 

不要把他们的私德和公德混为一谈,更不应该用私德去否定他们的一生,而忽略他们曾经的成就和作品。

 

最后简单粗暴地用一句“坏人”、“老流氓”来定性他们的人生。

 

这不仅不公平,还显得很幼稚。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性也是复杂多变的,不是只有“好人”和“坏人”两种人。

 

有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

 

人也一样。

 

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弱点,也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一些有伤风雅、不适合被人拿到台面上公开讨论的隐私,甚至可能多多少少都犯过错。

 

这是每个普通人都逃不过的“人生定律”。

 

名人也一样,也是会被爱欲生死纠缠的凡人,做不到完美无缺。

 

他们只不过是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了杰出和一流,有自己的作品和贡献,因此被人们喜欢、被时代铭记而已。

 

可正因为他们是名人,被迫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一举一动都被人放大,甚至曲解。


 

人都有一种奇怪的矛盾心理:

 

既希望名人是完美无瑕、没有一丝缺点的完人,又希望看到他们人设崩塌、从神坛掉落的瞬间。

 

它们似乎可以满足一种自我安慰:

 

  • 他们能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优秀而完美,我做不到,所以混的差也挺正常的;

 

  • 他们也不过如此嘛,也是食人间烟火、缺点重重的普通人,跟我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们常常拿着放大镜,去检视他们生活的一切细节,事无巨细,绝不放过。

 

可是,名人身份不该是他们背负的枷锁,公众对私生活过多的窥探和暴露,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公平。

 

当你理解了这些真相之后,就该学会将自己的目光从他们的私生活里抽回来,转身去关注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成果。

 

如果公众的关注尚有作用的话,那就是用这些支持或者批评督促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更加精进,呈现更多更好的作品、贡献更多更大的价值。

 

这才是公众与名人、名人与社会之间的双赢。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等不及看到这里,就想骂我。

 

骂我在为赵忠祥洗白,骂我这是“中国式原谅”,认为人走了也不能一笔勾销他生前做过的事。

 

其实,这没什么好洗白的,我也没必要洗白。

 

赵忠祥老师对中国播音事业做出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他以前的一些风流韵事,也是板上钉钉的。


 

我不是在试图抹去那些事情,我只是想告诉大家:

 

用调侃戏谑的方式,抓着他的私生活不放,甚至用它来定性一个已故之人,是草率的,幼稚的,更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

 

多记住他的好,多记住他的作品。

 

毕竟,你也不会希望在你长大有了事业以后,妈妈还一直在众人面前说你小时候尿床、撒谎的糗事。

 

更不会希望将来有人在你的葬礼上,对着你大骂:

 

“xxx,你就是个小偷,小学偷我一块橡皮!”




作者:书叔,一个有些闷骚的文科男,外表高冷,内心细腻。文章来源:看书有道(ID:iikanshu),一个文艺又理性、严肃不失温情的公众号,每晚21:30,用阅读和思考,陪你一起对抗这个时代的焦虑。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个 在看 尊重逝者,赵老师走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