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悼念陈忠实 | 西大的“走读生”,一路走好

2016-04-29 西大宣传部 西北大学



我算是个西大的“走读生”
我是一个标题 



2008年12月20日,陈忠实在“大学教育与西北大学作家群现象研讨会”上,面对后学对他与西大关系的提问,感慨道:对我来说,没能考入西北大学读书真是不小的遗憾,但我也算是个西大的‘走读生’,因为第一个把我的作品推荐到北京的就是西大的教授,第一个撰写我个人文章评论的也是西大的教授。



陈忠实(后排左三)在西大


“当年,我曾半夜起床,从灞桥乡下步行到市群艺馆听傅庚生先生讲唐诗,那情形还历历在目;可以说我受到了西大两代文学老师的辅导,这里的氛围很好。”







今晨7点45分,我们的“走读生”陈忠实因病在西安去世。

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陈忠实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1984年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1985年长城文学奖,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1990年-1991年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奖、1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中《青海高原一株柳》,被改写选录于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语文书中的第十五课。




1959.09——1962.09,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学生。

1962.09——1964.08,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灞陵乡蒋村小学教师。

1964.08——1968.08,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毛西农业中学教师。

1968.08——1968.11,陕西省西安市郊区东李学校教师。

1968.11——1978.07,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毛西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

1978.07——1980.02,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副馆长。

1980.02——1982.11,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文化馆副馆长。

1982.11——1985.07,陕西省作协专业作家。

1985.07——1993.04,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1993.04——1996.12,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1996.12——2001.12,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2001.12至今,中国作协第六、五届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


■ ■ ■ ■ ■


“我在进入44岁这一年时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50岁这年龄大关的恐惧,如果我只能写写发发那些中短篇,到死时肯定连一本可以当枕头的书也没有,50岁以后的日子不敢想象将怎么过。恰在此时由《蓝袍先生》的写作而引发的关于这个民族命运的大命题的思考日趋激烈,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理想,必须充分地利用和珍惜50岁前这五六年的黄金般的生命区段,把这个大命题的思考完成,而且必须在艺术上大跨度地超越自己。当我在草拟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的时候,整个心里感觉已经进入我的父辈爷辈老老老老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塬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这是1988年4月1日。在我即将跨上50岁的这一年的冬天,也就是1991年的深冬,《白鹿原》上三代人的生的欢乐和死的悲凉都进入最后的归宿。我这四年里穿行过古塬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的烟云,终于要回到现实的我了。”

——摘自陈忠实《我的文学生涯》

原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五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010grLXAK&width=500&height=375&auto=0陈忠实早前接受采访视频 谈电影《白鹿原》


“埋葬完最后一个死去家人的晚上,她一个人躺在四壁皆空的屋内火坑上疲惫憔悴默然无语,第二天天亮以后再也没有醒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人原来什么病不生也是可以死掉的。” 

---- 陈忠实《白鹿原》





陈忠实先生,一路走好



文图/ 综合自互联网及新西大网站

部分资料图片/西安晚报 记者尚洪涛

责编/李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