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果仁”在西大读博是一种什么体验?
行走在西大校园里的你
可能和带着异域风情的“
擦肩而过
两张图带你了解西大的留学生博士
(西北大学在校留学生博士国籍分布图)
这些
更潜藏在西大各院系的课堂和实验室里
孜孜以求 潜心钻研
今天
官微君就带你们看看
他们在西大读博是一种什么体验
↓↓↓
Part1.初来乍到
“刚开始,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孩子”
阿米尔(Aamir)来自中国的“铁磁邻国”——巴基斯坦。在本国当了3年物理老师的他毅然辞职来到西北大学物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第一次在国外求学的阿米尔还有些不适应, “但是这里的人都非常友善和友好。”阿米尔说。
尚在澳大利亚做交换学者的导师郭崇峰教授特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做阿米尔温暖的“小老师”。在为阿米尔专门制定实验测试的顺序方法、上网了解关于阿米尔的信仰和文化习俗、用英文和阿米尔交流的点滴中,“小老师”们也不知不觉地受益良多。
(Aamir及其课题组大家庭)
“照相机从来都不爱我”
尽管来自塞尔维亚的安娜(Ana)觉得自己很不上相,在拍照时一再笑着说“Camera never loves me”,但她却依然是大家心中的颜值担当。
其实,来自于考古学源流之地欧洲的Ana更是实力担当。温睿副教授是Ana的指导老师之一,他认为Ana有着比较好的考古功底:“Ana自身的兴趣是陶瓷。中国的陶瓷研究,还有很多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数千年前在亚欧大陆多处都出现过的彩陶,有没有一些文化的联系,还是未知。Ana或许能通过博士学习,探清一些学术问题,这可以称作前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流的研究。”
一切都要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讲起
(文化遗产学院爱吃藕的Iva)
每次伊娃(Iva)向中国人说起自己来自克罗地亚时,几乎所有人都会说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老电影,这也成为了Iva和陌生人展开对话的普遍套路。
Iva最钟爱的食物竟是莲藕,因为在克罗地亚的她从来没有吃过。她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从社区角度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过集中的语言学习,她的中文已经进步了很多,未来,她将走访陕西各大文化遗址所在地,用中文与当地人直接交流。一个外国人,来研究中国遗址,或许会带来别样的发现呢?
以上三位博一的“
在西大友好的环境中逐渐适应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颇有蒸蒸日上的即视感
而接下来这几位则可谓是如日方升
↓↓↓
Part2.渐入佳境
当韩国欧巴遭遇印度学霸!
韩国欧巴金必力(图右)和印度学霸冠秀杰(图左)都在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读博三,导师都是李利安教授。他们流利的中文显露出他们在中国学习有一段时间了。
金必力和中国的缘分源自儿时的记忆,“小时候酷爱《三国演义》,也特别喜欢功夫巨星李连杰演的黄飞鸿,想学习无影脚,所以对中国的武术文化一直都很感兴趣。”他在西安体育学院学习了7年的中国武术,如今在西大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韩佛教武术对比研究。从儿时的热爱到如今所做的研究,金必力自己也没想到可以走到这一步。
而冠秀杰谈起自己与西安、与西大的故事,更是滔滔不绝。他说:“西安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也是中国佛教的摇篮。西北大学有很多机会,我的老师李利安教授在中国佛学界的学术研究中十分权威,并且他认为我来自印度,与佛教有缘,很高兴接收我,我也感到很荣幸。“
冠秀杰目前主要对《大唐西域记》中所呈现的佛教信仰进行研究。“印度没有像中国记载历史的习惯,印度对当时历史与考古的研究都靠这本书,这项研究价值很大。”
他还曾在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到访西安大兴善寺时,与导师李利安同印度学者一起将莫迪总统用古吉拉特邦语写下的留言翻译成中文。此后印度媒体还在他的联系下,来到西大佛教研究所参加了中印古代文化交流座谈。冠秀杰搭建起了印度学者与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之间的桥梁,使得双方有了更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李利安教授(左)和冠秀杰
研究中国特有植物的外国女博士
“她非常爱笑,很热情!” Nazish课题组的同伴们这样评价她。“Smile is mirror of soul” Nazish经常这样说。她在团队中非常活跃,还曾运用语言的优势,给一位同学的英语论文提供修改意见。
这位来自巴基斯坦的生科院女博士目前正在赵桂仿教授和课题组其他几位老师的集体指导下从事有关华山新麦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的研究,该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和小麦等农作物杂交上,使农作物拥有耐寒耐旱的优良属性。
Nazish兴奋地说:“华山新麦草是中国特有的植物,大部分的出版物都是中文,很少有外国人来研究。”她的加入,无疑使原本本土化的研究更具有国际色彩。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对于初来西大历史学院学习中国史的那段日子,韩国人林贤珠用“在黑暗中摸索”来形容,但导师陈峰教授鼓励她说:学历史,最重要的是要勤勉。因此林贤珠的学习格外勤奋,并且很快地度过了适应期:“对我来说,我最能做到的就是勤勉,这给了我勇气。”
在导师的指点下,林贤珠确定进行宋朝国人在韩所做活动的研究方向。她将利用好自己的先天优势,拓宽宋史研究的维度。
在西大同样还有一些异国博士生
他们的年龄与导师相仿或更年长
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
使他们不仅在学术科研上能够有所斩获
更因自身的文化烙印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导师和课题组的团队
↓↓↓
Part3.如鱼得水
携儿带女 求学西大
娜佳来自东欧国家乌克兰,目前在西北大学文学院就读比较文学专业,她18岁的女儿在西大读国际贸易专业,5岁的儿子也在西安读幼儿园。
娜佳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文学功底,不仅能够在该专业的学习上获得老师的认可,同时她还是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她的授课老师张碧副教授认为,“娜佳能通过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对当代乌克兰的历史发展、民众体验有很清晰的表述,并且能够一定程度的纠正中国学者对“斯拉夫文学”的认识。
此外,他认为娜佳也具有着令人敬佩的人文关怀精神:“她有一次在我讲一部小说时,触动了心扉,都掉眼泪了。这种对文学的执着和热情让我很感动,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开启了解泰国文学的窗口
樊宇皓(Mungkarat Chokwichit)来自泰国东北部,从本科便开始接触中文的他也在文学院读博。他在张碧老师的课堂上为大家作了泰国长篇小说《甘医生》的报告。
“大部分的中国人对于泰国文学作品的了解少之又少,感谢樊宇皓为我们了解泰国文学打开了窗口。”张碧说。他十分鼓励外国留学生在西北大学读书期间,能结合自身生长环境,给中国同学和老师介绍更多优秀的本国文学作品。
会说陕西话的土耳其语老师
高鼻梁、深眼窝,来自土耳其的白宇新其实是个十足的 “中国通”,不仅汉语流利、熟悉成语,甚至还会说几句陕西方言呢。白宇新十年前便来到西安学习,成为一名教土耳其语的高校老师。
如今他在西大文学院读博,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文学院段建军教授还希望他将贾平凹先生的著作翻译成土耳其语,这或许能够创造出一份别样的文化珍品呢。
(白宇新在贾平凹先生家中的留影)
除课堂外,留学生们与老师在私下也有很真诚的交流。好客的白宇新还曾特意邀请张碧老师和其他同学去他家做客,准备了丰盛的美食。张碧说:“我有这样一个体会,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我们维系在一起,那就是对生活真谛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西大,受留学基金委资助读博的第一人
现年33岁的巴基斯坦人Usman是一个3岁孩子的父亲,也是受国家全额资助在西北大学读博的第一位留学生,目前在西大化材学院读博二的他已经发表了三篇SCI。并且,像Usman这样的英语留学生为他们所在的课题组成员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做了很多编辑工作。
(Usman及其导师关正辉教授)
导师关正辉教授希望他毕业回国之后仍然能够保持与西大的学术交流,一起联合申报项目,使得整个课题组更具国际化视野。“化学本身是一个国际化的学科,保守地讲我们国家的化学研究水平世界排第二,完全有能力吸引国际留学生,也希望有更多的留学生来到西大。”
(Usman的荣誉证书)
“
可谓丰富多彩
也正因为有他们
西大学子收获了难得的跨国友谊
团队研究也增添了许多国际化的思考
更多故事
未完待续……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策划&采访&文/马冠男 李祺祺
摄影/田星 浦毛敏 周方华 卢若玮 马冠男
编辑/姚宇 责编/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