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 “西北大学优秀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揭牌

2017-03-14 西大宣传部 西北大学

日前,“西北大学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研讨会在太白校区举行。陕西省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白阿莹,省委高教工委书记董小龙,我校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共同为基地揭牌。


“西北大学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由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创建,日前获批第二批陕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董小龙(陕西省委高等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 

西北大学在春天召开这次研讨会,也是一次很好的播种。

中央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各类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作为立德树人的任务,所以此方面应该加大研究的力度。我希望西北大学及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不仅要把“优秀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发展成为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创新的一个智库,也要作为一个国家智库来建设。


方光华(西安市副市长)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文化自信。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陕西要在文化自信方面走在前列。如何走在前列?关键是领导干部在坚定和牢固文化自信的程度上要走在前列。

文化自信有三个来源。一个是组织道路的文化意义;二是民族思想的独立性是文化自信的源头;三是文化交流是文化自信的标志和重要途径。

陕西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还需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创立一个和西安地位相称,有号召力、感染力,为干部群众所亲近、所喜爱的文化品牌。从此方面来说,今天揭牌的基地应多承担一份责任,这也是其发展的一个关键战略。 


王亚杰(西北大学党委书记)  

西北大学作为陕西的一所百年学府,思考如何把中华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下去,是应尽之职。

陕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如何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这些财富的价值,还需要我们大胆打造中国的文化名片。西北大学成立“优秀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的意义就在于此。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好的平台,营造一种文化研究的氛围,树立自身的学术风格,进而在更广的范围里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郭立宏(西北大学校长、优秀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主任) 

西北大学“优秀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建立的目的和思路: 一是整合优质资源;二是搭建更大的平台,为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力量提供更好的交流互动条件;三是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总结以前研究机构在文化研究传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合理的研究战略;四是做到高端定位,要使基地在全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此外,还要做到高位运行,即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结合。


王海波(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西北大学成立这个基地,恰逢其时,很有必要。

借此机会,我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一是发挥资源优势,陕西有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西北大学又是西部地区的百年名校,有天然优势;第二是凸显陕西特色;第三是加强文化交流,既要有省内的交流、同行的交流,也可走出国门与外国的专家学者交流;第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基地能够多出精品力作,多参与省上的重大工作。

西北大学要主动与省上对接,把研究做得更实、更有成效,使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胡健(西安财经学院院长) 

我对西北大学“优秀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的发展有两个建议。第一,研究方向的设置:打好地域文明的牌。周秦汉唐的政治中心在陕西,研究这四个朝代,不仅是研究地域文明,更是国家层面的研究。而且,唐以后中原文明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关注。

 第二,研究方向的取舍:扩大研究领域,打通文史哲。其一是要实现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其二是使用新的方法手段,尽可能实现非结构化数据、图片、音像技术在研究方面的运用,凸显西北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李伯钧(西安市文联党组书记)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所要满足的标准分两个层次。首先是国家层面的内容。研究成果是否优秀,其衡量标准就看是否体现了这样的国家意图和文化发展的战略。 

第二个层面是立足陕西,争取实现文化方面的追赶超越,让陕西人更有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因而,我们的研究视野要开阔,要能够体现出陕西的精神,揭示出陕西文化在整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地位。同时,我们的项目研究也要接地气,要实在、不虚夸,力求树立体现陕西特色的精神标识。 


何军(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西北大学“优秀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申报工作是在2016年7月。申请、建立这个基地,说明西大的领导、专家团队是有眼光、有前瞻性的。 

作为学术研究基地,希望西北大学围绕文件要求部署,紧贴陕西实际,开展高端研究,成为引领传统文化研究的先锋。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希望基地能多出系统化、理论化、多学科整合的高端成果,能出真正引领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成果,力争发展成为国家级的高端智库。


穆涛(《美文》杂志社常务副主编) 

针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话题,我想借鉴汉代来谈。汉代为了继承传统文化,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下达征书令,整理、恢复被损坏的图书。二是把“五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三是改良官吏队伍,采取“学而优则仕”的办法。汉代正是通过一系列设置,修复了中国的文化生态,打通了中国的文脉。 

我们应在整理书籍、用中国智慧管理国家及人才培养与选拔等方面借鉴汉代的经验。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要结合当今的现实,思考如何努力发出中国的、自信的声音。


张新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关于今天揭牌的基地,我大致有五点想法。

第一,西北大学有文史哲研究的深厚传统,有能力通过整合全校力量,把基地打造成名牌基地;第二,应进一步完善校内的课程体系设计,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扎下根;第三,追求高层次研究,挖掘传统文化里深层次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及中国智慧等;第四,强化国际交流,让世界更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达到认同的目的;第五,要考虑如何保持自身的学术特色,发挥独有的文化优势。立足实际,做出特色。 


黄民兴(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央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中华文化的研究阐释工作,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问题。

如何使国学纳入现有的教育体系或者如何使二者协调发展,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国学讨论归根到底都是文化的交流,如何正确对待本国已有的文化传统,如何继承和发扬本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建设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国家等都是当前的重大课题。


李浩(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基地首席专家) 

各位专家高谈宏论、异彩纷呈,对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的领会及如何贯彻施行,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和意见,既有学术观点的交锋,也有新观点的阐释,这也正是举办这次研讨会的目的。只有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各种有益的意见,基地才可能真正做大、做强。

今后我们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有待提上日程。例如,编纂集刊,逐步完成中国文化书系等。我们计划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性、协同性、公共性的平台,为大家参与交流、研究互动提供便利条件。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传承、发展、创新的事业做好,尽到我们这一代人该尽的文化责任。



多年来,西北大学在中国思想史、周秦汉唐研究、唐代关中士族文学、关中佛教及佛教文学研究、道家哲学及其现代转化研究以及古代文献整理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学校汇通各学科,打破学术壁垒,进行学术资源的整合,成立了“优秀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汇聚多个学科优势的学术平台。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邂逅绝美 | 你一定没有见过的西大雪玉兰

阴雨又降温 | 不仅有暖气和热茶,还有这一片NWU green

想回国发展,来西北大学!西大赴美国专场招聘会信息

西北大学2017年接收硕士研究生优秀生源调剂公告

信息来源/ 陕西日报  等

编辑/ 汪梓筠   校对/ 魏梦鸽  

责编/ 李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