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赵国春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另有3位校友新当选两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9年新当选院士名单,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赵国春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共有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今天上午公布的新当选两院院士名单中,西北大学校友相里斌(1995至1997年在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1982届物理系校友张平、1986届化学系校友张小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西北大学共走出32位两院院士(学部委员)。
赵国春
1961年8月生于辽宁省岫岩县。1981年毕业于岫岩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1985和1988年在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超大陆演化研究,目前担任国际主流SCI刊物Precambrian Research《前寒武纪研究》主编。
1998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10余篇,SCI总他引3万余次。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14-2018年每年选入瑞安(汤森-路透)高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201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Pangea的东亚重建”首席科学家,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年当选为美国地质学会(GSA)会士和“国际冈瓦纳研究会IAGR”主席,2016年获29届Khwarizmi国际奖一等奖和香港大学杰出研究者奖,2017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8年获发展国家世界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
主要学术成就:
率先提出全球大陆在20-18亿年期间相互拼合形成一个超大陆, 并建立了该超大陆的重建模型
他在综合集成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中亚造山带、中央造山系和东古特提斯带的一些关键地段开展了大量综合研究,厘定了古亚洲洋、秦-祁-昆洋和古特提斯洋开启与闭合的时间和演化过程,证实了东亚主要陆块在220 百万年之前已逐步拼合到Pangea 的主体上,并结合古地磁和古生物资料,利用G-Plate 软件重建了东亚陆块群在Pangea 超大陆上古地理位置。
2在华北发现了两条18.5-19.5 亿年喜马拉雅型陆-陆碰撞带, 并提出华北基底是由若干微陆块在早元古代拼合而成
他首先在华北中部确定了一条近于南-北向展布、长达1600 公里的造山带, 称之华北中部造山带(Trans-North China Orogen),据此提出华北基底是由东、西两个微陆块沿中部碰撞带拼合而成,该造山带的碰撞事件发生在19-18 亿年左右。之后,在西部陆块内又发现一条19.5 亿年碰撞造山带, 称之孔兹岩带(Khondalite Belt),由此提出西部陆块是由阴山与鄂尔多斯陆块在19.5 亿年沿孔兹岩带拼合而成,而后在18.5 亿年与东部陆块拼合,形成华北统一基底。
3重建了东亚陆块群从Rodinia超大陆裂解至Pangea超大陆形成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古地理位置,并提出Pangea东亚重建新方案
在对全球各大陆早元古代大陆碰撞造山带进行系统总结与对比的基础上,他首次提出广泛分布的18-21 亿年造山带可能记录了一次全球性碰撞造山事件,导致了全球大陆之间的相互拼合而形成一个超大陆,当时命名为“Hudson”超大陆,该超大陆后来被命名为“Columbia”或“Nuna”。在综合地质与古地磁资料研究基础上,对该超大陆的形成、增生和裂解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该超大陆的重建方案,它的存在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和古地磁资料所证实,并成为国际地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他所提出的该超大陆重建模式被Wiley-Blackwell 出版的美国大学教科书《Global Tectonics》(第三版,2008)详细加以介绍,并得到国内外一些著名地质学家的高度评价与认可,使我国学者在国际超大陆研究领域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创新人才培养 | 西北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 新增杰青1名 | 西北大学栾新军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又讲到了西北大学这位杰出校友! 软舌螺到底是不是腕足动物?西大专家:NO! 当来自南方的西大人感受到了暖气...
素材来源/ 地质学系
编辑/ 魏梦鸽 责编/ 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