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 | 西北大学: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新动能

西大宣传部 西北大学 2021-12-27







《光明日报》今日(2020年7月8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西北大学: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新动能》,深入报道了西北大学深化综合改革的理念、做法与成效。



6月27日,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了中国大学的“造就学术人才排名”,统计了过去30年各高校培养的学生中,有多少当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字号人才,地处陕西的省属高校西北大学位列第34位。


“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承担自然科学国家级项目648项,立项经费5.6亿余元,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3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6个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超前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2019年,西北大学24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数量在全国高校列前20名,在全国省属高校中名列首位……

近年来,西北大学在办学各个层面持续取得超常规进展,显示了超常的“硬核”实力。这些进展的背后,是西北大学将深化综合改革作为事业发展的“头号工程”,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行“统筹管理、分类指导、一院一策”的管理模式的不懈努力。


顶层设计 打通深化改革“最后一公里”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将学校综合改革的思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学校是一辆列车,那么仅仅把校级层面作为车头、作为动力源,是不够的。我们的综合改革就是要改变学校发展的动力结构,让原来牵引式的列车,变成动车组,让每节车厢,也就是每个学院都成为动力源,节节发力。”

西北大学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构建活力、高效、顺畅的体制机制,则是推动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基于学校面临的形势和工作重心,西北大学确立了“回归常识、抓住本质、尊重规律、注重长远”的治校理念,明确了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改革的核心是深化学校、学院两级体制改革,激发院系与人才活力。

西北大学首先实行“一院一策”,放权给院系,强化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赋予院系在人员聘用管理、资金使用分配、职称评审、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激发院系的办学活力。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我们实行‘一院一策’的方式,实质就是彻底打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从政策突破、机制创新、投入增加着手,给院系“放权”不“放水”,“松绑”不“松劲”。经过近四年的推进,西北大学“一院一策”改革的整体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全校24个院系都在按照“量身打造”的方案稳步推进综合改革,生命科学学院、地质学系等先行改革院系已推出改革升级2.0版。

在激发人才方面,西北大学集聚各方力量,持续实施“一人一策”,创造了西部高校的“人才井喷现象”。“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的人才政策,“尊严工作、体面生活”的校园氛围,被教职工津津乐道。

“杰青”、城市与环境学院王宁练研究员用20个小时办完来西大工作手续的故事,被多家媒体报道。当他跟同学吐露想到高校工作的意愿后,引进他的议题,被第一时间放到学校校长办公会上。20小时后,来自西北大学人才引进的诚挚邀请,便稳稳地送到了王宁练面前。“母校用20小时接纳我,我要用20年回馈母校。”王宁练说。


一院一策 让每个院系像动车组节节发力

设立于1924年的生命学科是西北大学最早的学科之一。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2016年,生命科学学院率先制定了涉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制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一揽子改革方案,按下了西北大学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键。

在经费预算方面,试行学院年度综合预算,在预算框架内由学院自主支配,让有限的经费产出最大的办学效益。

取消讲师晋升副教授对本科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取消学校文件中有关引进人才必须具有海外经历或海外学位的规定、首次在全校引入师资博士后制度……

一系列改革制度的实行,有效推进了生命科学学院在引育高端人才、鼓励青年学者、发掘潜力团队、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工作。

学院主体地位的确立极大激发了师生的活力和创新力。各院系结合自己的实际,出台了各自的改革方案。

2017年,以国家认定方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在全校唯一实施业绩+岗位薪酬制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地质学系教职工薪酬按该系基数130%核算,研究生奖助学金按核算标准的120%发放。学校法学院、化材学院、经管学院、信息学院、城环学院、历史学院等各自结合院系和学科特点,出了很多实招硬招,在政策、机制、投入等方面有了更加确定的指向,改革成效陆续显现。

改革的四年,也是冲刺的四年,生命科学学院率先交出了一期改革满意答卷:本科生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连续三年升学率均超60%,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金奖;国字号人才实现零的突破,引进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8人,获批国家百千万人才、优青、青长4人;国科金申报数和获批数较改革前实现翻番;共发表SCI论文529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文章41篇;获省科技奖6项,其中一等奖3项;新增授权专利20余项,1项转让金额900余万元;以最少的人财物投入,完成了学校复办医学学科的任务。2019年,西北大学迎来了“临床医学”专业的首届学生。


改革红利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020年春季学期,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地质学系对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加快了速度。

一门名为《高级门类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原理》的专业平台课诞生。这门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地质系古生物专业的11名研究生,但授课老师却是以舒德干院士,张兴亮、张志飞、刘建妮等长江学者领衔的地质学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教研室的18位教师。


老师们用中英双语在线上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硕博士生串讲这门专业平台课。学生们评价:“这阵容,太豪华!”

正在瑞典接受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梁悦、刘璠表达了她们的激动之情:“线上教学让我们有机会听到教研室老师们精彩的教学内容,真是幸运!”

这是地质学系综合改革2.0版探索中关于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一次特殊尝试。虽然该门课程主要针对的是11名研究生,但吸引了大量“编外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校或科研院所中从事地质或古生物研究的教师。

在“一院一策”改革顺畅实施的基础上,2018年以来,西北大学精准实施完全学分制。上什么课、什么时候上课、上谁的课交由学生自己选择,学校各个部门迅速建立起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机制。目前2018级、2019级本科生已经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

(资料图:舒德干院士与古生物教研团队成员)

与此同时,学校逐步打破行政边界、打破学科边界,充分将资源优化整合,目前已经在行政方面成立人力资源部、国际合作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史学部,即将成立地学部。

“学校办事效率特别高。比如今年跟宜昌市的对接,从我们提出需求,到签署全面的校地合作协议,这么大的工程量,居然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这样的“西大速度”,让80后教授傅东静很感慨,这也是西北大学教师们的普遍感受。

2019年3月,傅东静作为第一作者,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在湖北宜昌长阳地区,发现了“清江生物群”,被国际学术界誉为“进化古生物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这也是她所在的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在《自然》《科学》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的第14篇论文。“这次校地合作达成以后,我和团队的老师们就可以在自己命名的‘清江生物群’研究中得到更多外部支持,从而产出更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发出更多‘中国声音’。”傅东静满怀信心。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拨穗正冠 | 答应给你的仪式感,西大一分都不会少!
“高考加油,说好了我在西大等你!”
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这一场郑重的道别,是为你,在西大不留遗憾!
直播地址&重磅预告|西北大学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就在明天!(内附毕业音乐会节目单)
高考倒计时3天 | 你还记得考上西大前的那段奋斗时光吗?
NWU毕业MV发布 | 还记得那些难忘的《西大时光》吗?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通讯员 李琛 张航智

西北大学点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