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全国高校第二 | 西北大学5项案例获教育部学位中心2021年主题案例立项
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发布了“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2021年主题案例征集立项结果,西北大学5项申报案例获立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二。此次案例入选名单由学位中心严格组织评审,通过了“院校审核推荐”“专家交叉评议”“案例专家委审核确认”三级审核。
按主题方向及首席专家姓氏笔画排序
2021年主题案例征集工作由学位中心组织开展,聚焦时代热点,挖掘具有时代性、引领性、价值性的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资源,共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数字中国”“共同富裕”四个主题,每个单位推荐的申报项目不超过6项。
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的
实践探索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志可以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申请注册,成为保护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理标志的开发运营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区域特色优势经济的重要抓手,其不仅有助于实现产品溢价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还有助于保护乡村生态和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区域形象名片。
该项目依托西北大学地理标志发展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具有多年知识产权教学科研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长期参与省市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和发展规划。案例建设项目立足我国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实践,以地理标志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视角,通过广泛调研和分析,提炼总结可供借鉴和推广的发展经验,为专业研究生实践学提供务实有效的案例资源。团队以临潼石榴、韩城大红袍花椒、城固蜜桔、紫阳富硒茶等为例,深入挖掘其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和运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管理,助力脱贫攻坚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肖家坡社火和肖家坡村:
民俗传统与乡村文化治理
社火是广泛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年节民俗活动,至今仍在关中农村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与社会动员力。本案例以陕西蓝田县肖家坡村为考察对象,通过调研肖家坡社火的组织架构、巡游与表演形式,以及由社火活动而延伸出的村民日常文化活动,进一步考察村庄文化风貌及社区治理实效:民俗活动的组织与村庄社区结构的关联性,民俗活动中村庄社区文化的互动性,民俗文化生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联动性,民俗文化传统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洞悉中国乡土文化的生态性特征。
2019年10月肖家坡村调研
2019年冯村社火调研
本案例的设计思路来自首席专家赵爽英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项目“明清陕西关中地区民间村社组织研究”、省社科项目“明清关中乡村社会研究”,及省教育厅项目“明清关中乡约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研究过程中,项目团队走访、考察了关中地区近三十多个村庄,观摩过十多场年节社火活动,肖家坡村社火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案例。2021年9月,首席专家完成的项目报告《明清关中乡村社会研究》被收入《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选介汇编》;此外,完成学术专著《村社与宗族——明清关中乡村社会》。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过程的新型风险与防范
——以Mark交易所虚拟货币骗局为例
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影响着中国企业、投资者、广大居民的个体行为决策。近年来,以“数字货币”“金融科技”“虚拟货币”“头寸管理”为噱头的新型金融骗局出现,防范数字金融带来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计划从深入分析近年来典型的“数字金融”骗局案例入手,结合资本市场与企业决策的经典理论,提升专业学位学生在识别金融风险、理解企业相关决策、掌握金融科技进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以期最终促进完善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之路上的风险防范机制。
本案例计划以近年来的一次典型虚拟货币骗局为例——“Mark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头寸管理”的价格操纵骗局。为了更具有代入感,案例将以受害人视角切入主题,通过具体介绍Mark交易所虚拟货币交易的详细过程,来讲解资本市场相关理论、风险管理相关理论、数字金融相关理论、虚拟货币发行过程、交易所交易微观结构等。引导学生自主应用所学理论与知识,来主动识别Mark交易所虚拟货币交易的各类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在前述分析的此基础上,重点从政策制定的实际应用角度,启发学生探究数字金融、数字货币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政策制定。
石窟造像数字化技术
石窟寺是我国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内涵深厚,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重庆、山西、西藏、甘肃、山东、河北、浙江、河南、新疆、宁夏、云南、内蒙古等省份。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深入挖掘石窟寺蕴含的中华民族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和各民族交流交融历史内涵,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案例将以石窟造像数字化技术为着手点,以石窟造像数字化工作导则为指导标准,结合我国重点文物石窟保护数字化实例,以期熟悉并掌握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和管理方面的规范,推动石窟寺造像数字化采集,推广数字展示模式,培养石窟寺数字化领域高素质人才。本次石窟造像数字化技术教学案例的实施和推广,将有效推动石窟寺造像数字化标准规范的实施,以典型石窟作为示范点,将进一步实现石窟寺造像数字化采集的统一性,为全国石窟寺造像多层次标准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基础,为健全数据管理和开放共享机制,建设文物保护标准全周期管理网上平台提供保障。
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模式及路径
城乡规划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研究团队,多年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技术方法的研究。先后承担纵向课题40余项,完成大遗址各类保护与利用规划 60余项,已出版相关著作12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专业教学中积极探索大遗址在传承中华历史文明、引领城乡发展等方面的技术路径与方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大遗址保护规划支持体系。
团队积极探索把科研成果与规划项目转化为专业教学内容,已经基本形成了如何在传承中华历史文明、彰显城乡特质、引领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大遗址保护规划技术支持路径。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
“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模式及路径”围绕《杜陵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两个典型案例,在遵循遗产格局、确保遗址真实、完整与可持续性前提下,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思辩方法,探讨解决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关键性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原则、重点、路径、方法,总结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不同类型大遗址保护规划模式。
杜陵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规划策略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西大的2021:乘风破浪!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3/10由西大校友主持!
编/ 朱悦 赵婧怡 赵雪伊 张杉 责编/ 魏梦鸽
为西北大学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