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主席向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致贺信在西北大学引起热烈反响

西大宣传部 西北大学 2024-04-25

4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致贺信,以西北大学为实施单位的“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在大会上揭牌。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在西北大学引起热烈反响。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接受陕西日报专题采访。



4月27日上午,西北大学在长安校区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 推动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建设”专题研讨会。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校党委副书记吕建荣,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张远军、吴振磊,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明纲,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赵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陕西考古博物馆馆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周勇,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代表张竟秋,校内有关单位负责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吴振磊主持。

会上,吕建荣领学了贺信的主要内容。随后与会人员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王亚杰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围绕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价值阐释和价值传承为主线,充分发挥考古学一流学科优势特色,与丝路沿线国家深入开展国际考古合作和学术交流。西北大学丝路考古和历史研究要聚焦“文物”“文化”“文明理论”三个方面,产出更多高质量原创性成果,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人文交流、文明交往和文化互鉴。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作为重要的国际化考古合作研究平台,要坚持目标导向,科学规划设计,健全体制机制,将中心平台建设与“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有机融合、相互支撑,协同省内外考古机构,凝聚海内外考古力量,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人文情怀的考古学专门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国家级国际化高水平考古人才队伍,为推动中国与亚洲国家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作出西大人的应有贡献。






郭立宏在讲话中指出,亚洲文化遗产联盟大会三项成果生动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极大地赋能考古学科与中心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牢记嘱托、奋发有为,将中心建成国际一流平台,为保护人类文明精华做出努力。一是发挥先发优势,遵循中心特区发展理念,形成改革势能。二是高标准定位,按照“双一流”建设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要求,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三是开放合作,推动“联盟”“基金”和“中心”形成合力,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四是作出特色,充分发挥综合学科优势,在丝路文明研究、文明交往等领域打造具有西大特色、中国特色的高端研究平台。五是强化统筹,整合校内资源平台形成合力,服务于中心建设和发展,促进考古学学科“双一流”建设。








赵荣说,贺信体现了习近平主席的高瞻远瞩与政治智慧,强调了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和相知相亲的重要意义。他表示,丝路考古中心能够在西北大学落地,是学校践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校党委和行政的文化自觉和政治担当。贺信为中心今后开展丝路考古和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在学校的支持下,秉承开放、合作、共享、传承理念,凝聚多方力量,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围绕丝路联合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专门人才培养、文化交流传承努力开展工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常江表示,贺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学规划,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统筹校内相关学科力量及校内外考古机构和资源,软件和硬件建设相结合,将“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中心建设一体化协同推进、融合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民心相通提供西大方案,贡献西大智慧。

吴振磊说,习近平主席的贺信给予西大师生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我们要坚守初心,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科学谋划、精准发力,细化方案,建立平台共建、人才共享、成果共享机制,强化人才团队建设。要抓实协同合作,打造多元主体合作的新典范,围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联合考古、遗产保护等方面凝练方向、突出特色,形成可持续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创新活力,在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上贡献更多力量。

孙周勇和张竟秋介绍了本单位参与中心共建,联合开展在中亚等地区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情况。希望以中心揭牌为契机,牢记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并贯穿于联合考古发掘与研究、展示展览、对外交流等方面,促进亚洲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科处、国际合作部、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负责人进行了专题发言。大家表示,要以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为引领,讲担当、有作为、立新功,进一步加快推进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建设,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西大贡献”。

中亚考古队员热议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

4月25日于土库曼斯坦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赞赏了4年来各方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又对未来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让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我率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沿着张骞的足迹,深入中亚从事丝绸之路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20余年。我们通过考古以文化遗产为载体实现一种现代化的交流合作,这不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文交流合作的关键领域。

过去一个月,我和团队受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署的邀请,赴乌开展大遗址保护遗址选点前期调研工作,与乌方分享我国本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和大遗址考古的理念和实践,受到乌方有关部门的高度赞赏。此后,我们又赴费尔干纳为今年的费尔干纳盆地考古中、乌、塔、吉四国联合考察工作做前期准备。此刻,我们正在距离西安4000多公里外的土库曼斯坦开展考古调查工作,实现中亚五国考古全覆盖。

未来,我们将以实际行动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亚考古队的亲切关怀,做丝绸之路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先行者、开拓者和奋斗者。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成员马健:

4月25日于乌兹别克斯坦

4月13日起,11名来自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师生来到乌兹别克斯坦,与6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丝绸之路”旅游与文化遗产国际大学、铁尔梅兹国立大学、铁尔梅兹考古博物馆的学者、大学生在苏尔汉河流域开展国际联合多科学考察,尝试揭示地质构造演化、气候环境变迁对丝绸之路沿线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塑造与重要驱动。在今天考察期间,看到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贺信,倍感荣耀与振奋。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乌兹别克斯坦研究机构、大学通力合作,携手保护好、传承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多元多彩的历史文化风貌,为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做出学术贡献。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教师、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员唐云鹏

4月25日于乌兹别克斯坦

西北大学考古队苏尔汉河考古调查支队一行14人于25日晚间返回驻地网络畅通后第一时间学习贺信内容,备受鼓舞。身为中亚考古队成员,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学习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后,我们心情正如此刻中亚的炎炎烈日:热情似火,干劲更足了。作为常年在中亚地区开展考古合作的人员,深知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在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过程中,积极提供促进各国友好交流,勇当合作共赢的文化先锋,也应积极发掘出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为当今世界各文明区域文化碰撞与融合提供有益借鉴。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员王思凯:

4月25日于乌兹别克斯坦

此次考察,我先后于塔什干、撒马尔罕和铁尔梅兹,积极参加与当地博物馆,考古所,高等院校等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铁尔梅兹的遗址考察中,结合自己地理专业知识和了解到的考古方面的知识,以及考古,地理和地质等专业老师细心且生动的讲解,深刻体会到了环境变迁与丝路沿线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了多学科考察交流的魅力。得知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得知中心在大会上揭牌,我感到无比骄傲。


4月27日,2023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是本年度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集体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揭牌

赛场上的“数字游戏”

西北大学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区域国别学院

NWU雨中运动会,主打一个“热血”!🥇🤗⏱

NWU啦啦操“最佳风采”官方票选!哪一队是你心中的Top1?

NWU师生阅读大数据揭晓!快来看看有你的名字吗?


素材来源/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  校工会

图/ 马骞  编辑/ 杨君鹏 责编/ 魏梦鸽


为西北大学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