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闪闪发光的她!

闪闪发光的 西北大学 2024-05-02

有爱有光芒,有诗有远方

校园里的每一个“她”

都闪闪发光


第114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一起向西大这些了不起的“她”致敬!

日前,全国妇联在北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西北大学校友付巧妹研究员荣获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城市与环境学院朱晓丽教授荣获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朱晓丽

全国三八红旗手

2022年陕西省三八红旗手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大学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咨询专家、陕西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副会长、陕西省秦岭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陕西省耕地污染防治体系专家、陕西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专家、陕西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专家。主要从事土壤、水体污染物检测、评价及生态修复、生物材料固碳减排等领域研究,曾获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她说:全国三八红旗手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鞭策我前行的动力,激励我传递知识薪火,坚守科研初心,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巾帼力量。


付巧妹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付巧妹(右一)与其她“三八红旗手标兵”合影

西北大学2007届校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致力创新古基因组实验技术与研究方法,专注探索人类群体的起源与演化问题,相关成果入选Nature十大科学事件、国际“人类起源研究十大新认知”、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相关研究为探源华夏族群及修正东亚人群演化做出重要科学贡献。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项、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奖”等荣誉。


近日,陕西省妇联公布2024年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三八红旗集体名单,西北大学化工学院能源与催化转化教学科研团队荣获陕西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3月6日,陕西省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4周年表彰大会开幕,能源与催化转化教学科研团队带头人马海霞受邀出席并领奖。

能源与催化转化教学科研团队共有女性占比69.2%。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联合基金创新团队、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百人、陕西省科技新星等省部级人才8人次。团队聚焦国家和地方需求,潜心科研,致力于产学研用。重点开展了能源催化转化、高能材料研制及应用,助力碳中和国防发展战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成果转化4项,推进了行业创新发展。

团队还长期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入选2项陕西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主持校级教改项目6项,指导学生在各类全国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等奖励20余项。

她们坚韧、温婉

她们敬业、奉献

在西大,还有许许多多的“她”

在各自的岗位上

贡献着“巾帼力量”


范代娣

2006年全国三八红旗手




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首届中国化工学会会士等。主要从事化工制药领域极难化学合成的生物大分子(胶原蛋白)及四环三萜类物质(人参皂苷)的合成生物制造及应用开发,是我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开拓者。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及著作8部;获授权专利100余件,已实施22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各1项、获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等。研究成果转化培育了西安巨子生物、陕西巨子生物、陕西特医食品、陕西巨子医药等多个高科技企业,医用产品受益广大患者,在全国千余家医院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她说:教育之路,虽充满挑战,但看到学生成长,心中满是欣慰。每一步都充满意义,感谢学生,也感谢这段旅程。妇女节至,向所有伟大的女性致敬!愿你们如花般绽放,享受生活的每一刻,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快乐。



崔亚丽

2012年全国三八红旗手

2011年陕西省三秦巾帼十杰

2011年陕西省三八红旗手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纳米生物医学检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体外诊断创新校企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纳米生物医学检测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西北大学智慧医疗与生命愿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等。主持完成10余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申报专利60余项,领导团队围绕重大疾病诊疗和数字健康的成果开展技术转化。

她说:作为从事高等教育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女性,要围绕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在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贡献“她力量”,助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刘建妮

2020年全国三八红旗手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堡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组部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主要从事早期生命起源及其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研究,系列发现和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在相关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先后主持科技部“973计划”首批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82篇(其中SCI论文64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30篇,包括Nature封面论文等国际重要期刊。系列研究和发现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正面引用和评价,多项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多家科研媒体和机构做亮点报道。在工作期间多次获奖,如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等。

她说: 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傅东静

2023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主要从事寒武纪大爆发和特异埋藏化石库的研究,揭示地球超级动物类群节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之谜;发现并命名了距今5.18亿年的软躯体化石新产地“清江生物群”,被认为是进化古生物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事件,研究成果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ional Science Review、Current Bi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陕西省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陕西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她说:祝女教师们家庭和事业双丰收。



杨晓云

2011年陕西省三八红旗手




正高级教师,西北大学常青学者,西北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陕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西安市陶行知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首批“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

主持省部级以上教科研项目及课题11项,在《人民教育》等发表论文17篇,主编、参编著作7部。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获评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她说: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塑造学生的时候,也在塑造自己的灵魂。值此“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真诚地祝愿教育界的各位女教师,日有熹,月有光,青春永驻,长乐未央!



孙圣思

2022年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



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得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高校杰出青年等称号。围绕当前国际地球科学前沿的大陆构造流变学问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专题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在Geology、JGR: Solid Earth、Tectonophysics、GSA Bulletin等国际顶尖和优秀地学期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担任国际SCI期刊LithosphereGeological Journal副主编,中国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委员会委员等。

她说:知性树德,慧颖育人,勤勉授技,做西大明灯;穷理究奇,探山阅水,立论著文,攀科研新峰!



赵琦

2022年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



西北大学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副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健医学分会常务理事,曾多次获得西北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在西北大学第四届党支部书记微党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20年6月任西北大学医院院长以来,临危不惧,带领医院全体职工奔走于疫情防控最前沿;不负重托,圆满完成十四运蹦床和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健康保障任务;开放办院,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基础建设改善师生就医环境;锐意开拓,通过增加诊疗科室和项目、建立医联体、邀请高水平专家坐诊等方式提高医院健康服务能力;延伸服务,为师生居民提供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的医疗健康保障。

她说:用汗水浇灌初心,以实干笃行使命;尽心竭力带领医院发展,全心全意呵护师生健康。



朱海霞

2022年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



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乡经济与产业、区域发展与空间规划、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黄河流域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规划、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构建与城乡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三农”问题与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园区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及相关城乡规划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物影响评估等技术咨询服务。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专项规划和科学研究课题、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各级各类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5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25项。她说:爱祖国,爱本职工作,关心集体,尊敬他人,为人友善,不忘初心,勤奋认真负责,积极应对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努力创新,力争高质量贡献我国高等教育科研事业;爱家庭,为建设幸福和谐美好家庭任劳任怨,为构建和谐社会尽最大努力。



黄琳娟

2022年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



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化学与营养学方向领域,包括功能寡糖、糖缀合物的分离,结构解析及其功能活性研究;复杂碳水化合物分析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863”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次,参与指导的两届学生的作品分别在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和金奖。

她说:心中有爱,眼里有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苏蕊

2022年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翻译协会文学翻译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会秘书长,《译苑》杂志执行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其他省级、厅局级项目14项;发表论文34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10部;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西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2022年被评为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2022年获批苏蕊翻译与传播工作室。

她说:慎思明辨,以知育人;笃行求索,以爱化人;敬业爱岗,不负青春。



西北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学术团队

2017年全国三八集体


团队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耿国华、陈莉、冯筠等15位女教师组成。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3%,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占6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73%。在全国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耿国华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强化自身建设,勇于创优争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多项标志性成果,打造出国家、省级教学名师和杰出人才梯队,锤炼出辐射性强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含教材)和精品教学资源,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3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7次获省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成果数量和质量在省内高校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团队成员作为主体的“计算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教学团队和省级团队;“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课程入选国家资源共享课程;“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离散数学”“计算机基础与C语言程序设计”入选省级精品课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SPOC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线;团队成员已出版教材22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5部;教育部精品教材3部,陕西省优秀教材5部;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18项,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

团队成员主持完成了973前期专项、863子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奥合作项目、国科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近年来,团队成员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20项;出版专著6部;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

(点击图文滑动)


西北大学美丽乡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团队

2022年“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


近年来,在重大项目的带动下,城市环境学院杨海娟教授领衔的“西北大学美丽乡村建设技术与示范团队”在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与示范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产业延伸升级类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西安市2017-2019、2021、2022年西安市美丽村庄、小城镇建设第三方考核验收。在编制示范点规划及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广泛调研,编制3项技术导则和3项陕西省地方标准,由政府相关部门颁布实施,指导陕西省、西安市等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团队在该方向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丛书一套(3本)。

她们说: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西大力量。

(点击图文滑动)


西北大学地质工程教学与科研团队

2022年“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

地质工程教学与科研团队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主力军,团队成员16人,教授5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教辅人员3名、师资博士后2名,女工占比62.5%。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教指委员、省杰出人才、三秦人才、省级科技领军人才、省级教学名师、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杰出人才各1人;拥有陕西省黄土动力灾害防控中心、西安市动力灾害防控与低碳修复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校级国际教育认证团队和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和省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重点攻关教改项目各1项,校级SPOC课程2门,各类校级项教8改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一和二等奖各1项、西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西北大学教学奖、教学能手奖、教案奖以及优秀指导教师(11人次)等各类荣誉称号。团队在黄土湿陷新机理、动力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低碳生态修复防控技术研发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原创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发明一等奖3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00项余项。发表SCI、EI国内外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0项。

(点击图文滑动)


西北大学生物化工团队

2022年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


该团队致力于功能生物大分子的性能研究,高活性天然产物的绿色转化等,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就,团队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各1项、获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等。

团队研究成果转化培育了西安巨子生物、陕西巨子生物、陕西特医食品、陕西巨子医药等多个高科技企业,医用产品受益广大患者,在全国千余家医院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四十余项国家级计划,发表SCI论文268篇;获授权专利100余件,已实施22件;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及著作10余部。

团队及成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热心公益事业。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通过陕西省慈善联合会捐赠物资和现金共计200多万,主持项目被确立为“西北大学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紧急科研专项引导基金资助项目”重点科研项目。团队组长范代娣教授自当选为省人大会常委、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以来,一直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代言,关注女性权益与发展,所提提案均围绕科技、民生及高校发展,作为陕西省“红凤工程”形象大使,资助多名贫困女大学生完成学业,先后被评为陕西助力教育扶贫慈善公益活动爱心大使、陕西省高等教育师德标兵、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团队于2022年荣获“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点击图文滑动)


西北大学医院

2022年“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

西北大学医院设立有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医院、长安校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疗机构,形成“两院一站”的师生医疗服务保障构架,肩负学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院前急救等职责,构建“预防、保健、医疗”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医院共有职工107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女职工占比70%。

近年来,医院以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为切入点,以提升防病治病能力为目标,以师生健康需求为导向,针对师生群体特点,在学生群体中定期开展科学减重、“明眸皓齿”、心理健康等预防干预行动;在教工群体中积极推进健康指导、干预调理、慢病管理等检后服务。同时,医院积极拓展医疗健康服务外延,连续数年定期赴商洛市黄山村、蓝田县公王村为山区人民群众进行健康义诊和免费送药;全力推进急救校园建设,为师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为野外考古师生赠送急救药品和防护用品,扎实推进“健康西大”走深走实。

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医院先后多次收到教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的表扬信、获得辖区卫健系统“抗疫先进集体”“最美医师团队”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获得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稳定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年度考核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点击图文滑动)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分工会“馨传悦读”室

2023年玫瑰书香全国最美女职工阅读点


“馨传悦读”工作室是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会设立的职工书屋,包括馨传书吧、中华经典语言文化体验中心暨果麦共享数字展厅和学院图书室三个部分。共计纸质图书3500多册;既有新闻传播类、教育类等专业书籍,也有文学、艺术、心理、健康、生活类以及《中华读书报》《读者》等报刊;中华经典语言文化体验中心由语言文化经典数字展览、朗读亭、数字媒体播放厅组成,拥有中外书籍、影视、微视频作品近千部,用于线上线下阅读、朗读练习、录制演讲、视音频展播。工作室发挥新闻传播专业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成功打造“馨传”读书品牌。

2023年先后获得陕西省“玫瑰书香”最美女职工阅读点、全国“玫瑰书香”最美女职工阅读点。团队成员周东华教授荣获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5人获全国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西大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奖,学院获优秀组织奖。《诗意中国》获2020年西大教工诵读一等奖。“馨传经典诵读 传承中华文化”获批2022年西大工会“一院一品”重点培育项目。

(点击图文滑动)













我们看见了无数种她

美丽浪漫,自信果敢

她们,是科教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


明日妇女节

愿每一个“她”

都能乘风破浪,光芒万丈!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2024年,西大这么干!
18位院士齐聚西大:“西北大学-香港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联合中心”成立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一图速览!
重要提醒!事关生命财产安全……
西北大学金丝猴研究团队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多姿多彩丨快来围观西大人的宝藏宿舍!🤩
西北大学诚邀海外英才申报2024年海外优青

文&编/ 赵雅菲 赵芮艺  

资料整理/ 张学冰 张美婷

编校/ 刘杰 责编/ 魏梦鸽



为“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