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讲堂专访|我与讲堂“论语君”每天有个约会
“温故而知新,磨练自己持之以恒的毅力”,六零后的陈乃绚说这是她参加学《论语》活动的初衷,而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把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能用论语的理论指导自己去解决工作生活中的诸多困惑”。据讲堂君的问卷统计,在这个临时线上学习团队中,20至30岁的占四成,企业管理人员、律师、老师等专业人员占据六成;而从未读过《论语》但有向往之心的占二成;间断读过,希望系统性学习的占六成;有基础能轻松掌握的占二成。对于目标,71.43%的听友希望通过学习能搞清论语的每一句意思,能够运用论语的句子进行说理;23.81%的听友希望能从该活动中提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新媒体技能等。可见大多数听友都把提升说理文化和提升自我修养设定为“终极目标”。每晚一节课的时间中,听友们会聆听不同职业者不同的习得,从中体会说理的意义与乐趣。
“年轻时有兴趣没有时间,现在有时间了人却老了。”听友中,尽管只有三位退休者,但他们几乎是最有优势者,最年长的郑索平常笑言自己“打字有些慢,会跟不上节奏”,但通过每日整理听友的讨论而开小灶细细思考,她晒了晒打卡记录:“看,我已经读了6天了。”微友小太阳正在忙着硕士论文和实习,人生最富挑战的一个时刻,午夜歇息下来,他就会爬楼,看到大家的讨论,他觉得正好弥补了自己的所知不多。五成的听友会在早晨文本发布后,晒出打卡记录相互鼓励。
而最让年轻人们兴奋的是每句论语的不同英文翻译,有出自中国学者,也有取材于外国学者,比如辜鸿铭给外国人翻译的“人不知而不愠者”即引发了热烈讨论。读原典的重要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瞬间为大家所认同。
身处当代,我们的很多思想观念和古人不同,因而有些观点容易引起争议,比如“孝悌”、“君臣”等等,有的时候,听友们会立刻晒出自己找到的不同年代的儒家学者的解释以说服对方。虽时有不同见解,但在互动中彼此切磋、彼此尊重、彼此受益。尝试理解对方的理论、学习接受别人的观点,如同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求知之门。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之言,“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关键在于需要有所扬弃的继承。
工作日早上7点,柴俊准时在群里发布当天的学习材料并且设计晚上的讨论话题。讲堂选用权威性与实用性兼具的《论语汇》素材,由全国各大高校儒学院、国学院、中国哲学、古典文学等资深学者轮流导读,学者吟诵、学员的现代阐释,另附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朱熹《论语集注》等。“从每天的学习资料中提炼出几个适合讨论的点,让已经流传了两千年的《论语》读起来更实际一点,活泼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其实是我自己。”每日一句论语的问题设置着实需要柴俊花费一番心思,他会结合此前自己所参加的经典微信群学习的心得,既要难易适中,符合群内的学习者基础,所提问题又要结合当下生活,比如说“孝悌和仁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大家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有理可论,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个工作很有挑战,但最受益者肯定是我自己”,在第一天的自我介绍中,这位财大政治系毕业的75后这么介绍自己。
在外企工作的文艺爱好者唐文妍,喜欢并活跃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她立志通过这些经历从“小我”的视角慢慢长成“大我”的世界观,而“日读《论语》”的活动恰好给了她这样一个契机。唐文妍不仅是一名学习者,更是一名志愿者,她负责召集共同学习的小组成员,开展每日的学习和互动。引用《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了道理,增加了智识,更要实践出真知,她认为志愿者们的快乐只有在服务中才能体会到。一周的志愿者工作让唐文妍深感组织与管理一个活动的艰辛与不易。“为了能让参与者们都有机会发言,每晚活动要设定一定人数。因此,我为组员排片出席,提醒当日主力发言者预习素材,为讨论做准备。在每天大群讨论结束后,我再提炼观点,与小群成员二次讨论。这样看来,我虽是志愿者,但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为群友们服务的同时,我看到了也学到了他们精彩的思辨方式。”当代文学大师木心先生曾说,“看最好看的,听最好听的,吃最好吃的。”对唐文妍而言,她最大的渴望就是在《论语》的日积月累中,遍尝知识的美味和思考的乐趣。
上周六在如皋参加“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开馆仪式之际,李念在下午的“中美司法鉴识科学教育研讨会”的间歇,向文汇讲堂的老朋友世界杰出的刑侦鉴识科学家、大神探李博士介绍了“日读《论语》”活动,他非常高兴,勉励大家“每天读一句,回头看,一年就是大成果”,就会像他一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同时,李博士还赠书20本给予这个读书活动。
既习得知识、交得同道,又增长智慧、强大内心、感悟时代,何不每日和“论语君”有个约会呢?
相关链接:
讲堂告示|听友活动召集令!“日读《论语》”&“《历史研究》读书会”
图片来源|李念现场拍摄以及讲堂制作的“日读论语”线上活动截图
微信编辑|叶坚枫
wenhuijiang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