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堂专访|我与讲堂“论语君”每天有个约会

2016-11-07 袁琭璐 李念 文汇讲堂

我与讲堂“论语君”每天有个约会
文/文汇报记者 袁琭璐
上周,每个工作日的晚上八点半,在文汇讲堂100期微信群中,中学语文老师周东涵会准时来报道,“每天这个时候思考当日所读一句《论语》之要义,并等待着与其他听友交流分享,已成为我这几天的习惯了。”除了周东涵,另外30余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也会相聚在 “日读《论语》、说理互动”微信活动中。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人们,彼此并不相识,却因为“论语君”坐而论道。文汇讲堂自十月底启动该在线活动以来,已得到不少听友的积极响应,从号召动员到确立规则、从集体讨论到分组管理,各项试水工作在探索中逐步改进,在改进中日趋完善。试读一周以来,众人不约而同地感叹,“有点辛苦,但贵在坚持,要为自己加油!”
80后、90后成为了活动的主力

日读《论语》,为了自己有言能说,有理善表
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中有着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它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当下,如何有所扬弃地继承、汲取精华,实现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对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皆有重要意义。文汇讲堂开展“日读《论语》,说理互动”的线上活动不仅与之相呼应,更充分运用新媒体进一步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与“搭建互动平台,培育说理文化”的讲堂宗旨密切相关。
读《论语》并非一时兴起,一日一句,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磨练自己持之以恒的毅力”,六零后的陈乃绚说这是她参加学《论语》活动的初衷,而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把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能用论语的理论指导自己去解决工作生活中的诸多困惑”。据讲堂君的问卷统计,在这个临时线上学习团队中,20至30岁的占四成,企业管理人员、律师、老师等专业人员占据六成;而从未读过《论语》但有向往之心的占二成;间断读过,希望系统性学习的占六成;有基础能轻松掌握的占二成。对于目标,71.43%的听友希望通过学习能搞清论语的每一句意思,能够运用论语的句子进行说理;23.81%的听友希望能从该活动中提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新媒体技能等。可见大多数听友都把提升说理文化和提升自我修养设定为“终极目标”。每晚一节课的时间中,听友们会聆听不同职业者不同的习得,从中体会说理的意义与乐趣。
带着各种各样的初衷,听友们齐聚一堂,共同学习《论语》

每日打卡,“我已经读了6天了”
万事开头难,制定明确合理的“游戏规则”可谓是成功的基石。为了保持讨论的质量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志愿服务者们的多次商议下,“日读《论语》交流群群规”正式出炉,其中对参与对象、时间、讨论规则、严禁事项等皆有了“明文规定”。此外,志愿服务者们纷纷开动脑力,为线上活动的各个环节出谋划策,比如运用“习惯养成App”每日签到,一则互相鼓励,二则也是群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言:“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因此,讲堂也利用App等软件资源敦促大家“每日打卡”,记录点滴学习心得,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这样的习惯培养就是一种独特的“用心”。
亚里士多德有言:“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
“年轻时有兴趣没有时间,现在有时间了人却老了。”听友中,尽管只有三位退休者,但他们几乎是最有优势者,最年长的郑索平常笑言自己“打字有些慢,会跟不上节奏”,但通过每日整理听友的讨论而开小灶细细思考,她晒了晒打卡记录:“看,我已经读了6天了。”微友小太阳正在忙着硕士论文和实习,人生最富挑战的一个时刻,午夜歇息下来,他就会爬楼,看到大家的讨论,他觉得正好弥补了自己的所知不多。五成的听友会在早晨文本发布后,晒出打卡记录相互鼓励。
小组成员纷纷在群里晒出自己的打卡记录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每晚八点半,伴随着听友们相继而来的报道,交流群中开始热络了起来。“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这三点相互间有什么联系?”黄晶认为,自习、分享、自省6个字可以概括这三层意思;王迥有感,“为学”、“好学”开启了君子修身明道和学以致用的人生境界,通过学习,达到知行合一,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不亦悦乎。“学”确立而后吸引同道君子前来相互切磋和探讨,便有了“群居相切磋”。在如何理解“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话题上,葛培青觉得孔子并不反对“言”的艺术和“色”的好,但这种好须符合仁道和礼仪,这种好孔子又有专门的名词“好言好语”,还有各种恰到好处的态度;蔡雨则以目的来看待,“巧言和令色只是手段,是否‘仁’还是得看目的。”
“群居相切磋”
而最让年轻人们兴奋的是每句论语的不同英文翻译,有出自中国学者,也有取材于外国学者,比如辜鸿铭给外国人翻译的“人不知而不愠者”即引发了热烈讨论。读原典的重要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瞬间为大家所认同。
身处当代,我们的很多思想观念和古人不同,因而有些观点容易引起争议,比如“孝悌”、“君臣”等等,有的时候,听友们会立刻晒出自己找到的不同年代的儒家学者的解释以说服对方。虽时有不同见解,但在互动中彼此切磋、彼此尊重、彼此受益。尝试理解对方的理论、学习接受别人的观点,如同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求知之门。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之言,“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关键在于需要有所扬弃的继承。

“我是志愿者,但我是最大受益者”
活动固然稳步开展,其中涌现的志愿服务者精神却是最弥足珍贵的。在讲堂君的号召下,4位志愿者主动担起部分管理的责任。
今天早上7点,柴俊在微信群里发布第二周第一天的学习资料和问题
工作日早上7点,柴俊准时在群里发布当天的学习材料并且设计晚上的讨论话题。讲堂选用权威性与实用性兼具的《论语汇》素材,由全国各大高校儒学院、国学院、中国哲学、古典文学等资深学者轮流导读,学者吟诵、学员的现代阐释,另附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朱熹《论语集注》等。“从每天的学习资料中提炼出几个适合讨论的点,让已经流传了两千年的《论语》读起来更实际一点,活泼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其实是我自己。”每日一句论语的问题设置着实需要柴俊花费一番心思,他会结合此前自己所参加的经典微信群学习的心得,既要难易适中,符合群内的学习者基础,所提问题又要结合当下生活,比如说“孝悌和仁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大家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有理可论,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个工作很有挑战,但最受益者肯定是我自己”,在第一天的自我介绍中,这位财大政治系毕业的75后这么介绍自己。
关于“孝悌”的理解,听友们在交流群里各抒己见
在外企工作的文艺爱好者唐文妍,喜欢并活跃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她立志通过这些经历从“小我”的视角慢慢长成“大我”的世界观,而“日读《论语》”的活动恰好给了她这样一个契机。唐文妍不仅是一名学习者,更是一名志愿者,她负责召集共同学习的小组成员,开展每日的学习和互动。引用《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了道理,增加了智识,更要实践出真知,她认为志愿者们的快乐只有在服务中才能体会到。一周的志愿者工作让唐文妍深感组织与管理一个活动的艰辛与不易。“为了能让参与者们都有机会发言,每晚活动要设定一定人数。因此,我为组员排片出席,提醒当日主力发言者预习素材,为讨论做准备。在每天大群讨论结束后,我再提炼观点,与小群成员二次讨论。这样看来,我虽是志愿者,但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为群友们服务的同时,我看到了也学到了他们精彩的思辨方式。”当代文学大师木心先生曾说,“看最好看的,听最好听的,吃最好吃的。”对唐文妍而言,她最大的渴望就是在《论语》的日积月累中,遍尝知识的美味和思考的乐趣。

大神探李昌钰博士赠书勉励听友坚持不懈读《论语》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日读《论语》,三省吾身,是对学习的一次扫描,更是对心灵的一次洗涤。从10月31日试读一周以来,有少量听友退出,但有更多听友期待加入。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者李念在一周小结中和大家分享了体会——迈出跬步之乐和之苦,她透露,线上讲座和线下讲座活动将随之展开。
上周六在如皋参加“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开馆仪式之际,李念在下午的“中美司法鉴识科学教育研讨会”的间歇,向文汇讲堂的老朋友世界杰出的刑侦鉴识科学家、大神探李博士介绍了“日读《论语》”活动,他非常高兴,勉励大家“每天读一句,回头看,一年就是大成果”,就会像他一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同时,李博士还赠书20本给予这个读书活动。
在“中美司法鉴识科学教育研讨会”上,李昌钰博士做了有关“21世纪刑事侦查新理论”的报告
李博士向文汇讲堂“日读《论语》”活动赠送的20本书
既习得知识、交得同道,又增长智慧、强大内心、感悟时代,何不每日和“论语君”有个约会呢?


相关链接:

讲堂告示|听友活动召集令!“日读《论语》”&“《历史研究》读书会”


图片来源|李念现场拍摄以及讲堂制作的“日读论语”线上活动截图    

微信编辑|叶坚枫






wenhuijiangtang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