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堂直击·上海书展2017④|张维为:西方政要精英开始说“看好中国”,而我一直看好中国

2017-08-16 李念 文汇讲堂


文/文汇报记者 李念



当每年有1亿人次中国人出境时,“如何看待中国”就成了一个世界领域的持续热点问题了,不仅西方人重视到高校里纷纷开设中国研究中心,旅游市场开设特供中国人品牌店,而且在中国人心目中,答案在肯定之余疑问也五彩纷呈。“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然而,如果能知晓世界政要精英们的看法,这座他山之石的可读性和可看性就不言而喻了。今天是上海书展首日,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携手环球时报社共同推出了标题醒目的新书《我们看好中国》,副标题是“世界政要精英共论中国”。中午1时许的新书分享会上,为此书作序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文汇讲堂31期、42期嘉宾)教授面对书名,与慕名而来的听众笑言“我一直看好中国”,而有多年驻外经验的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谢戎彬则以2016年年度汉字“霾”来引介《我们看好中国》的客观性和“开卷有益”。



书展首日,《我们看好中国》新书分享会上,为此书作序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文汇讲堂31期、42期嘉宾)教授面对书名,与慕名而来的听众笑言“我一直看好中国”。


三年间重构认知:从《我们误判了中国》到《我们看好中国》


《我们看好中国》一书的文章,都是来源于环球时报刊发稿。三年前,华文出版社和环球时报社已经联手推出《我们误判了中国》一书,副标题是“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识”,而这次,责任编辑杨艳丽依旧、写序者金灿荣、张维为依旧,选取的题材访谈、评论依旧;变化的就是时间跨度和随之带来的认知的变化。


三年间世界之变动与中国的稳定器


作为姊妹篇,这些文章选编日期是2015、2016、2017三年,谢戎彬在分享会上梳理了这三年世界的不平静——在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在亚洲,朝鲜连续发射导弹造成中美开战在即的紧张局势;在中东,恐怖组织”伊斯兰国“遭到重创;在欧洲,恐怖袭击接二连三,英国更是“意外”脱欧。反观中国,他以“好学生”来比喻中国的“稳定器”作用,外交上,“一带一路”建设提出近四年后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经济上,结构之困有所突破,继而向世界提供出新的四大发明——高铁、共享单车、支付宝、网购。这样的局势下,西方和世界对中国关注度、关注面都加大,而且认知的转弯度——也就是客观性大大提升。


由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携手环球时报社出版《我们误判了中国》(2015年)(左)、《我们看好中国》2017年上海书展首发(右)


从西方扩展到世界,从认可扩展到批评


在三年前的《我们误判了中国》一书中的西方大家有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俄罗斯汉学家季塔连科、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如今,他们都相继谢世,但留下的对中国的客观评价广为传播;在新书中,一批新的西方大家出现了,有提出“软实力”的约瑟夫·奈,提出“金钻国家”概念的奥尼尔,写过《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的马丁·雅克(文汇讲堂第60期主讲嘉宾)。记者翻阅后发现,这次有两个变化,一是副标题中的主语,范围有所扩充,从西方到世界,因此,有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的撰文,也有秘鲁总统库琴斯基、智利前总统巴切莱特,还有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选取范围的加大不仅是更增加了客观度,也说明中国朋友圈的足够大。二是,对于中国的批评声或者婉转的期待声,选摘比例并不小。这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人的自信。


驻外记者比较:16年间中国人均收入翻了八倍


在现场,谢戎彬分享了自己1999年作为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的两段经历,当时巴尔干地区发生了马其顿战争,他和光明日报记者一起叫了一辆出租车前往交战地采访,车费是100美元,占了每月的工资500美元的20%,但和战争一样强烈的冲击是,美国有线电视台(CNN)租了一辆坦克车,坦克车上涂满了CNN字符,“当时西方记者的月薪是5000美元。但现在我们的记者是3000美元,他们至多是7000-8000美元。”第二年,他接到总部指令,要采访当地人,请他们谈谈巴尔干人对中国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有何感想。“16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的人均GDP收入是8000多美元。”数字就是铁一般的事实。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谢戎彬分享了战地采访的两段经历,感叹“国运昌盛”。


张维为提及与福山辩论:我的观点50年也不会变


谢戎彬在现场阅读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雷德曼所写的《中美这七年》的片段,据称这篇报道曾震惊了白宫。


“当我坐在中国场馆的座位上,欣赏上数千名中国舞蹈演员、鼓手、歌手以及踩着高跷的杂技演员魔幻般的精彩演出时,我不由得回想起过去这七年中美两国的不同经历 :中国一直在忙于各种场会的各种工作,而我们忙着对付“基地”组织(恐怖分子);他们一直在建设更好的体育馆、地铁、机场、道路以及公园,而我们一直在建造更好的金属探测器、悍马军车和无人驾驶侦察机……当你驱车前往曼哈顿时,你会发现一路上的基础设施有多么破败不堪。再体验一下上海时速高达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它应用的是电磁推进技术,而不是普通的钢轮和轨道,眨眼工夫,你已经抵达上海市区。然后扪心自问:究竟是谁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


张维为笑称,这一段话,一部分是弗雷德曼所写,其余则是网络选手复制了他书中的一些片段,“具体在《中国震撼》第8页到第9页。”六年间相继出版了中国三部曲《中国震撼》(2011)《中国触动》(2012年)《中国超越》(2016年)的张维为,今年出版了《文明型国家》,将他走访100余个国家,和诸多政要学者沟通的心得加以系统阐释,而书中提出的“文明型国家”“良政善治”等非西方理论得出的描述中国的概念,早就散见在他此前的思考中。


2011年,记者负责的文汇讲堂邀请还在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学院教授张维为和“历史终结者”提出者福山对话,就“坏皇帝好皇帝”,“良政劣政”,“选拔+选举”等中西差异的话题进行了争辩,而在2010年,文汇讲堂率先邀请其主讲《全球发展中的中国模式》。与福山争辩后的晚餐桌上,记者请教如何看待有人觉得他的观点过于激进,张维为儒雅但坚定地说:“我对自己说过的话很有把握,过50年也不会变。”当记者看到他将序的题目取作《我一直看好中国》时,又忆起当年的对话一幕。


中国三部曲:《中国震撼》(2011)《中国触动》(2012年)《中国超越》(2016年),《文明型国家》(2017年)出版。


国际比较中,中国三大优势:整体利益党、混合经济体制、整合力和改革力


为何一直看好中国?张维为分享会上做了三点概括。中国有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力量,他称之为”整体利益党“;中国有能把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的“混合经济体制”;具有足够的整合能力和改革能力。而这本书的七大章选编也在策应着这三条优势。


整体利益党:“中共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治理的显学

与带有浓郁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偏见不同,在《我们看好中国》一书中,有一节很显眼《国际学界透过“中共学”解读中国》。从惧怕、丑化到直面和研究,基本是西方学界对中国认识的转变轨迹。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作家库恩说,“许多人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特别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化过程。”他在2015年美国书展上称:“了解中共是了解中国当前现状及预测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唯一办法。”


2016年10月6日,“中国-中东欧政党对话会”开幕式上,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说,欧洲政党基本以意识形态、价值观划界而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号召力,能让几十个欧洲政党坐在一起,共商大事,寻求合作。


因此,“中共学”一词已经传遍西方学界,并日渐成为显学,文章系统介绍了源自哈佛费正清研究中心的几代研究主题和代表人物,一些其他领域的学者也开始转向中国共产党的研究。约瑟夫·奈评价“反腐就是增加中共的软实力”,赛奇、狄中蒲等认为“中共是更具有适应性和坚韧性的党”。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的《“十三五”将稳定中国家庭信心》,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策划署前署长罗思义的《中国两会为何会受关注》等文章会极大开阔阅读者的思路。


张维为在序中说,如果能够有真正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党,国家胜出的可能性就较大。坦率地讲,“中国今天有,而美国没有。”


张维为在序中说,如果能够有真正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党,国家胜出的可能性就较大。坦率地讲,“中国今天有,而美国没有。”


混合经济:创下减贫奇迹和工业化体系之最


在谈到经济发展模式时,另一位序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的金灿荣认为,中国大陆在现代化过程中独立完成了一件“值得尊敬“的事情:30年工业化的成果相当于欧洲所花100年时间。今天,中国工业化取得了三个指标:第一,制造业规模达到人类历史之最。201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超过美国,2016年是美国的160%;第二,中国的工业体系极为完整,在全球看,这是唯一的;第三,中国的学习能力极大,逆行工程能力无与伦比。与张维为的观点“当靠市场经济、或单靠政府,在今天高度全球化下,都难以完成经济的腾飞”相呼应,金灿荣认为,这些是和中共执政有关,在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能力下,中国实现了扬长避短,把分散的社会组织起来。


书中,约瑟夫·奈也高度赞扬中国模式就是高校治理和市场的结合。而印度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蒙克特·辛格·阿鲁瓦利也撰文赞扬《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减贫的典型》,习近平主席向世界的承诺——中国在2020年绝对减贫7000万震撼了世界。而这背后都和有效的混合经济体制无法分开。


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约瑟夫·奈高度赞扬中国模式就是高校治理和市场的结合


整合力和改革力:政党、社会、资本需要制衡


在谈到其他国家是否有长处值得中国学习时,张维为予以肯定后分析,其实全世界都需要改革,但是执行力最强的还是中国。他分析一个国家的运转有三种力量作用:政治、社会、资本。美国是资本力量过大而失衡,欧洲是社会力量太大而被民主绑架,反观中国,各类力量虽然相互依赖,但比较中发现,中国的政治力量相对中性。这使得他有了很强的整合力和改革力。对于这一点,金灿荣在序里也大有感慨,他说,“人类社会是经常翻错误的,从个人到公司,从政党到国家。纠错愿望和纠错能力决定了他是否前进。”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强大,其他国家也强大


从西方重构对华认识到看好中国,这一步的迈出也包含着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中国。


在对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的采访中,这位2016年的继任者坦言,该中心的目标并不是要回复1950年代的盛况,而是要将眼光从中国本身扩展开,“不仅要了解中国,还要链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他透露他们正在做的项目叫“世界上的中国”研究项目,如研究中国与亚洲、中国与印度。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透露正在做的项目叫“世界上的中国”研究项目。


当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日渐为世界知晓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兰科潘撰写了《丝绸之路:一部新的世界史》,引起西方极大关注。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说,“一带一路”正在试图预测和定义未来的世界,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是“最棒的应对,聪明的政治”。他同时强调,“并不是说中国强大了,其他国家就会变弱。”他认为,中国在21世纪接触到的世界不再是零和世界,中国强大了,其他国家也要强大。因为我们彼此连接,相互依存。


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彼得·弗兰科潘及其著作《丝绸之路:一部新的世界史》。


对于这一点,曾做客文汇讲堂的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2016年接受采访时提及,自己在2009年写《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时预言过:中国将在几十年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全球性大国,中国不会变得更西化,而是让世界变得更中国。“时隔7年,我的结论仍是这样。”

 

书展中央大厅人气爆棚,慕名而来的听众们“看好中国”。


书展首日精彩一瞥


一年一度的阅读盛会——2017上海书展今起在“老地方”上海展览中心与读者相约。


本届书展特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图书展馆。


小编体验书展首日:人气火爆,热闹而不拥挤。


整个会场里,大大小小的分会场活动不断,一场接一场。


【好书推荐】



为纪念张元济诞辰150周年。《中华民族的人格》今在书展首发。该书是时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的张元济先生为数不多的亲自编撰的作品。


【人气讲座】



首日的人气讲座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举行。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央视主持人、制片人董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曹可凡任主持,共论《传统文化里的诗与远方》。


讲堂嘉宾在书展】



陈宪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文汇讲堂36期嘉宾)我为什么认为“双创”如此重要——《创业创新-中国经济转型之路》新书发布会在世纪出版馆活动A区举行。





相关链接:

讲堂直击·上海书展2017-①|钟翀:1504的上海什么样?《上海城市地图集成》慢慢告诉你

讲堂直击·上海书展2017②|金宇澄、张大春、顾文豪:我们的中文,该写出怎样的小说?西化式还是文言教养式

2017书展·看点 | 19位讲堂嘉宾重磅亮相2017书展,看好中国、解码科学、论文话史

讲堂直击·2017上海书展③|郑若麟、边芹:寻踪李鸿章1896年访巴黎,叩问越不过“槛”的真实西方



图片来源|文汇讲堂、网络

微信编辑|袁圣艳





wenhuijiangtang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