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书房行走 | 第十二期 : 走进丁帆教授的书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2021-03-08


      上书房行走  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学者介绍


丁帆,男,1952年5月出生于苏州,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组第4、5届成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丛刊》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扬子江评论》主编。


论著有《中国乡土小说史》、《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史》《中国新世纪乡土小说转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论》(五卷)《中华民国文学史论》(一卷)《寻觅知识分子的良知》《“颂歌”与“战歌”的时代》等著作十余种,编著五十余种。有散文随笔《江南悲歌》《天下美食》《人间风景》《先生素描》等七种。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国家社科二等奖两项、江苏省社科一等奖两项,其它多种奖项多项。培养博士百名(包括海外),硕士80余名,博士后7人。


丁帆教授的书房名为“瘦蠹斋”




我在“下书房行走”   | 丁帆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太大,书房足以抚慰我们的心灵。


是的,每一个读书人最大的梦想都无过于有一个宁静而舒适的私密空间,书房无论大小,有书则灵,藏书不谈多少,喜欢就行。


我的书房可不敢称“上书房”,那都是清代道光后“帝师”翁同龢之流行走的地方,所以我一次次换书房,最后两次都选择了“下书房”——地下室书房。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我的书籍在读书人群中还算是稍多一点的,连杂志算起来总有两万余册罢,虽然每一次搬家都要处理掉一批书籍,但总是觉得书房不够用,家人说我一次次的换房不是为人着想,而是首先考虑的是为书购房,此言倒是切中要害,换房的目的就是扩张书房的空间。照理说那些平常用不着的书籍就应该淘汰掉,但每一次搬家都是不能忍痛割爱,尤其是那些几十年前的旧书被流向到旧书网上去拍卖,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殊不知,一个视书如命的读书人是难以割舍与之血肉相连的书籍的,其实世上并无一本无用的书籍,即使再差再坏的书,也有其史学价值,那是一种时代思想陈迹的再现。书籍如子,弃子之人乃不可交也,我的原则是,只有实出无奈,便选择弃刊不弃书之下策。





丁帆教授不忍丢弃的书籍







丁帆教授不忍丢弃的书籍


当然,一个读书人一旦嗜书如命,他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书籍占有欲,此乃藏书家本能的原始冲动罢。小时候我们兄弟俩把所有的零用钱都交到了新华书店的连环画柜台上了,买来成套的连环画就用一个大纸箱装起来,渐渐地就有了一箱书,小朋友来看可以,但绝不能拿走,我们深知借走的书一般是要不回来的。于是,邻家的大哥竟然把我们家当作图书馆,有时看到深夜都不肯回家。也许从少年时代开始的书籍占有欲便促成了我日后的藏书癖。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到了文革时期各地图书馆开始焚书时,我们就假以“革命小将”的名义“火中取书”;从“挑高箩”(沿街收购破烂的敲锣人)手里加价收回一些“封资修”的书籍,在那个书籍成为惹祸罹难的时代里,这种无意识收书癖则是养成了读书人爱书的良好习惯。那些被判为封资修的书籍一俟化为灰烬,在一个渴望读书的少年心中却心如刀绞,那时许多借口“供批判用”被抢救出来的书籍,却成了我们那一代懵懂少年开蒙的读物。然而,用这种手段获取的书籍毕竟甚少,满足不了我们对这些封资修书籍的窥视欲,所以,到图书馆“偷书”去!成为那时一些青少年读书人流行的半公开窃书行为,如其被烧掉,倒不如让红色革命接班人拿来“供批判用”。直至中央文件下达,各个图书馆都被贴上了封条后,“窃书”便转入了地下活动,穿窬之盗出没图书馆似乎不是那个时代的耻辱,“偷书不为窃”成为一种启蒙者的雅事。我一直认为我们那一代许多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大小小的“作家”,就是因为他们把大量偷盗来的书籍(当然绝大多数都是世界名著中的小说作品)当作下乡插队时的精神主粮了,在那个没有书籍阅读的时代里,相互传阅窃来的“黄色书籍”成为知青生活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甚至成功地阻遏了许多知青因精神空虚而自杀的念头,虽然书中没有黄金屋,但是书中自有颜如玉却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待到上大学读书时,我的藏书柜就移到了双人床的“上层建筑”上了,一排又一排的书籍整齐地码在我的头顶,睡觉也踏实,似乎在睡梦中也能遥望那“灿烂的星空”。


上个世纪80年代,当我第一次分到一室半一厅的住房时,那个不足十平米的房间就成为我的卧室兼书房,一爿半墙面全是到顶的书架,层层叠叠塞满了书籍,凡是有空地的地方都堆满了书籍,除了一张小床和一个办公桌外,几无插足之地,然而,这个小小的空间让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充实感和富足感。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90年代我在鼓楼的大钟亭小区分到了两室一厅的居室,由于书籍已经太多,十分渴望有一间较大的书房,适逢外语系的一位老师在锁金村有一套三室一厅的居室想换到市中心来,我们一拍即合。于是便有了自己平生第一个较大的独立书房,虽然上班较远,但是那种读书人拥坐书房的愉悦感却有了每天让你在梦中笑醒的幸福。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偶尔涂鸦的画案之一



我之所以较早地介入了商品房交易,就是野心勃勃地想再换一个大书房,2003年我卖掉了锁金村的房子,第一次去购商品房,目的就是想满足扩建书房的私欲,现有的那十几平米的书房已经被堆积如山的书籍弄得无处行走了,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城乡结合部月牙湖的一个跃层,那真的是一个“上书房”,跃层是十二楼,楼上60多平的大部分空间都被我打成了顶天立地的书柜,走廊拐角处大大小小不规则的书橱,两个木匠师傅干了整整两个月才完工。每天读书写作后,推开后门,站在阳台上远眺月牙湖紫金山,倒也是“上书房”的一道惬意十足的风景画面。一个负责家庭生活类杂志的学生还专门来拍摄了这个他们以为有读书人浪漫气息的“上书房”。本以为这就是我人生书房的最后驿站了,殊不知,南大东迁仙林,由于上班太远,便又一次动了迁“上书房”的念头。


偶尔涂鸦的画案之一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丁帆教授二楼书房一角


说实话,仙林和园公寓房最大面积的房子是143.98平米,虽然还有个40平的阁楼,但做书房还是小了,根本就无法“请书入阁”。也是天意,2008年是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年份,房子卖不出去,适逢仙林学则路招商依云溪谷小区的销售经理是新闻系朋友F君的硕士,她找到我,让我做一个广告,折价销售一套“别墅”给我,让我“房心大动”。当时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双拼别墅,一个是“叠加别墅”。我仔细考察了一下,双拼别墅是便于生活型的,也很气派,但没有一个大开间可以做整体书房的空间,而那个便宜一百多万的“叠加别墅”却有一个大客厅,更重要的是买一二层者有一个带大天窗的68平米的地下室,于是,我便毅然决然地动了建“下书房”的念想。仍然是实用型的顶天立地书柜环绕四周,看起来倒也有几分小小图书馆的气势。那年江苏电视台做文人书房的节目,找到仙林来拍摄,我又说了此生恐怕就要在此了此残生的话,谁想天意竟不然,南大和园别墅的建设又一次动摇了我“安书立命”的念头。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看到房屋图纸的那一刻,我就又“房心荡漾”起来,动了建设一个更大“下书房”的欲念,装修设计时我执意把半地下室再向南头院落里扩出两米多,将“下书房”变成120多平米的大空间,企图将我仙林办公室那间书房里堆满的书籍移到这个大书房里来。关于书柜的设计,本来是本着美观实用去的,但是由于那个设计师的失误,弄成了美观而不适用的类型,书架的每一层的高度与宽度浪费了许多空间,足足少放了几千本书,储书的功能大大降低了,好在还有一间储藏室,足以堆上几吨书籍了。为了解决地下室梅雨季节返潮的问题,我特意买了一个大功率的抽湿机,去年夏天测试效果极好。我不担心地下室抽湿的问题,这在依云溪谷“下书房”里这就不是问题的问题了,何况和园是半地下的建筑,一年试下来,因为通风甚好,梅雨季节几乎并不需要多开抽湿机,“下书房”干燥得很呢。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丁帆教授书房一角



说起自己的藏书,大致都是专业书籍和相关人文学科的书籍,当然是囊括了文史哲,以及文化艺术和社会学的一些书籍,按照归类,我是设想摆放在这几个区域: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社会学类、文化类、艺术类和语言类,当然还要另设一个工具书类。就庞大驳杂专业书籍的文学类而言,我喜欢按照自己的取书的喜好和习惯排放,则设置这样几种归类法:文学作品类(作家赠送的书籍专辟一处)、中外文学论著类(中外理论分开,学者赠送书籍专辟一处)、文学史类、文学批评类(含中外古今批评史)、中国古代作品类、中国古代文论类,再就是将所有的作家与学者的全集和文集归为一类。当然还会设置一个自己觉得是“珍本”的藏书柜,那是一般秘而不宣的“秘史传书”。


疫情期间十万字论文所用书籍



可惜搬入和园已经一年了,又恰遇疫情,我办公室旁那间书房里的书籍还没有正式“入籍”,所有的书籍还没有真正归类分目,正期待它们等待集结号吹响的那一天。



文学院待整理的书籍

文学院待整理的书籍



周作人到底是一个心中有鬼的读书人,不够光明正大,也不够阳光开朗,竟然说出了“自己的书房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的话来。我却以为这冬暖夏凉的“下书房”正是好友喝茶、饮酒、抽烟聊天聚会的好去处,是畅所欲言交流阅读人生经验的私密空间,只有那一柜私密危险的藏书是不可随意示人的,除此而外,尽情乱翻也。


丁帆教授现场泼墨

丁帆教授书法作品

丁帆教授书法作品

丁帆教授书法作品


在这样的“下书房行走”,应该是我人生的最后驿站了,此言不虚。

 





丁帆教授推荐书单



1、尼采评传   张典 (南京大学出版社) 

2、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著   周全  译 

(译林出版社)

3、爱与黑暗的故事  阿摩斯·奥兹  著  钟志清 译 

(译林出版社)

4、人性的污秽  菲利普·罗思 著  刘珠还  译 

(译林出版社)

5、诺贝尔文学奖金库(全五卷) 彭诗琅

(中国社会出版社) 

6、圣经故事  段琦编  著 (译林出版社)

7、圣经故事  洪佩奇  洪叶  编著(译林出版社)

8、圣经历史哲学  赵敦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9、柏林书信集  以赛亚·柏林(译林出版社)

10、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及其他 温蒂·雷瑟 著   刘晓桦 译

(如果出版社【台湾】)







往期回顾

上书房行走丨第一期:走进徐雁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期:走进苗怀明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期:走进钦文老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四期:走进周嘉昕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五期:走进张志强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六期:走进胡文兵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七期:走入海的女儿王颖院士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八期:走进张学锋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九期:走进张伯伟教授的书房(上)

上书房行走丨第九期:走进张伯伟教授的书房(下)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期:走进南大校友徐海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一期:走进沈树忠院士的书房







策       划 | 程章灿

统       筹 | 史梅

执       行 | 翟晓娟

编       辑 | 张宇




欢迎南大师生报名参加此栏目

晒自己的私家书房

或者你想看谁的书房也可后台留言给我们

我们会尽力满足的哦

联系我们:zhangyu@nju.edu.cn






“4.23”

世界读书日

系列活动

策划 | 程章灿

统筹 | 史梅

执行 | 翟晓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