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翰墨弥珍,传古拓今——法帖传拓课程回顾
嗨!你在童年时期,有没有玩过“隔纸描物”的小游戏?——将硬币放置于纸下,用铅笔隔着纸在硬币上涂抹,当纸张涂满、涂匀后,一张有着清晰硬币章纹的画就出现了。其实,这和我们一门古老的技艺非常相似,那就是“传拓”。
4月14日,“传统印刷装帧体验与文化传承”劳育系列课程第三课正式开课,本节课程,同学们亲自感受法帖传拓,亲手再现墨宝之神奇,亲身体会文化之博大。
课程伊始,古籍特藏部主任李丹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南京大学古籍的收藏概况以及本系列劳育课程的开课初衷与课程安排,希望同学们能在理论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李丹老师介绍课程设置
下一个环节是知识讲授环节,由杨括老师为同学们介绍法帖相关的知识。他从课程主题“三希墨宝,风神再现”切入,带领大家“游览”了装饰精雅、闻名遐迩的乾隆书房“三希堂”。
杨括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道,这里的“三希”有两层含义:第一种“形而上”的解释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以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形而下”的解释为“珍稀”,古文“希”同“稀”,“三希”即指三件稀世珍宝,也就是传为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接着,老师带大家了解本门课程的关键词——“帖”与“法帖”。前者指的是书写在绢帛或纸张上的小幅文字作品,而后者则是可作为写字临习范本、法则的帖。老师为大家着重介绍了对“帖派”书法具有深远影响的《淳化阁帖》、南京大学收藏的国宝级文物翁方纲鉴藏南宋榷场残本《大观帖》卷六及《三希堂法帖》。
在该环节的最后,老师还为同学们推荐了相关书目,并展示了南大图书馆馆藏肃府本《淳化阁帖》清拓本,故宫藏《宋拓大观帖》卷二四五珂罗版,《初拓三希堂法帖》石印本,引领同学们在墨宝的焕然古韵中,近距离感受历史与文明的光华神采。
杨括老师介绍三希堂法帖
在接下来的演示环节,时文甲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瓦当和法帖的传拓技法。首先将连史纸覆盖在瓦当或拓板上,接着将纸打湿,再用打刷在垂直方向上反复捶打,以达到“打纸入凹”的效果。等到纸被吹干后,下一步就可以用拓包上色了。
时老师提醒大家,第一遍上色时蘸取的墨水应当极为浅淡,以防墨水渗透使得纸张破损。之后一遍遍捶拓,直至字形图案清晰,墨色均匀。同学们认真倾听讲解,针对“是否可以用手触碰纸张”“需要补色几次”等操作细节提出疑问,时老师依次作出解答。
时文甲老师现场演示传拓技法
大致熟悉传拓流程后,在场的同学们分为两组开始练习。有的同学选择了装饰有瑞兽图案的瓦当,有的同学拿起体积最大的《寒食帖》拓板。“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的久远祝福在笃笃的击打声中逐渐清晰起来,层层墨色洇染了“快雪时晴”“年年欲惜春”如珠如玉的文字。
同学们动手实践
在传习捶拓的过程中,还播放着老师们精心拍摄的《法帖传拓》完整版视频,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实践。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安邦书院的许同学是本次课程的参与者之一,他表示,自己拥有多年的书画学习经历,平时也临摹过苏轼的《寒食帖》。但这次的传拓实践让他收获了有别于以往所学的体验。一方面,他听到了许多课本外的文史知识。另一方面,打刷捶打、拓包上色等环节也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
许同学的作品
“宣纸浸润敷器物,朱墨扑拓现原本。”岁月变迁,光阴流转,许多石刻在自然侵蚀中已然风化或湮灭,但拓片或拓本却传了下来,承载着传播和记录的功能。无数的文字、纹饰通过拓片传播,让后世的人们跨越时空洪流,看到它们、欣赏它们。“国运”与“文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拓一印,还原实物风貌,令金石之纹传之永久,见证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审美精神。
参与本次课程的人员合影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系列课程,并留言、转发与评论,我们会选出部分精彩留言,送出精美小礼物!(*╹▽╹*)
文字 | 梁罗茜 殳静宜
图片 | 李佳昊 殳静宜
视频 | 袁美惠
编辑 | 陈 婧
审核 | 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