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何以补苍天 | 第一课 “老师,我也能成为古籍修复师吗?”
秋意渐浓,书墨生香。11月7日,首场“何以补苍天”古籍修复体验课程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的古籍特藏部文献修复中心顺利开展。在这个秋冬,幸运“抢到”课程的15名同学将历经八节课的深入学习,系统地掌握装帧形式、破损类型识别、修复原则与步骤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从古籍修复初学者到初级修复师的“华丽蜕变”,开启一场关于文化记忆的探索之旅。
一.
什么?图书馆竟有这等“宝藏”地?
在古籍修复师陈婧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修复中心。作为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的“文化宝地”,这里由文献修复区、材料存储区、实验检测区、展示区和教学区五个区域组成。它既是南京大学图书馆与南京艺术学院携手打造的古籍修复实训基地,也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场所,还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南京大学传习所……
走过门口满墙的资质与荣誉,同学们先来到了文献修复的工作区。办公电脑旁,便是四张修复台,每张台上都配备有压书机,即修书后要压平书叶时用到的设备。
拍照区是为古籍留下“倩影”的地方,每本古籍都在这里建立详细的修复档案,记录着它们的“前世今生”。纤维分析显微镜、真空负压台等高科技设备,为修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而在另一侧,电磁炉和纸浆机则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也是“古法今用”的智慧。
展示区更是让同学们目不暇接,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小文创,以及纸张、印刷和古籍装帧形式的介绍,让古籍修复的全过程跃然眼前。一系列图片展示了古籍修复的精细步骤,再加上模拟古代抄纸的造纸区域,让同学们对古籍修复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随后,同学们踏入了裱画室。字画在这里被精心装裱,上墙绷干、绷平。冰箱和消毒柜则为受潮书籍提供了最佳的修复前处理。此外,白度仪、拉伸度仪、耐折度仪等设备也为修复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检测保障。
二.
青山为倚,你我一起“补苍天”
回到教室,窗沿似画框,将室外的美景尽收其中。恰逢秋高气爽,又有远处青山连绵,在这般诗意的环境中,同学们开启了古籍修复的学习之旅。
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李丹主任首先为大家介绍古籍部概况,作为全国最大的高校图书馆之一,南京大学古籍特藏部收藏了古籍线装书近40万册,以及影印古籍、地方性方志丛书、港台与民国文献、名人捐赠、碑帖、字画等等藏品。近年来,图书馆秉持着“藏以致用”的理念,推出了包括《传统印刷装帧体验与文化传承》《千秋文脉,拂纸上尘:实验室奇遇》在内的系列课程、体验活动与讲座,吸引了许多南大人前来“打卡”,也有不少师生成为了古籍特藏部的忠实粉丝。
—往期活动海报—
据李丹老师进一步介绍,本次系列课程以“何以补苍天”为题,寓意深远。一方面,它借用了《红楼梦》开篇“五彩顽石补苍天”的经典故事,巧妙地隐喻了本次课程所承担的古籍修复之任;另一方面,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提到的装裱良工应具备的“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四大本领,也寄寓了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古籍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一颗纯净之心和精湛技艺,共同守护这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籍瑰宝。
三.
在古老中焕发生机,走进古籍的多彩世界
在正式的课程讲授环节,陈婧老师从四个核心方面,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古籍修复知识讲座,亦是本系列课程的理论准备部分。首先,陈老师解释了古籍的定义,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同学们对古籍的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并强调了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即“在保护古籍原貌的同时,尽可能地复原其历史状态”,让同学们深刻认识了古籍的魅力及其面临的挑战。
随后,陈老师阐述了古籍修复的四大原则:“整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可逆性”和“少干预”。这些原则指导修复师在保持古籍原貌的同时,也要为未来的修复技术留下空间。此外,同学们亦在老师的带领下初步了解了国家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等文件。
接着,陈老师展示了多样的修复工具,如浆糊笔、镊子等,并解释了它们的用途。其中,修复书籍的主要粘合剂是小麦淀粉浆糊,而修复用纸则多为传统手工纸,有时还需染色以匹配原书。同学们将有机会亲手触摸这些工具和材料,更深刻地理解了它们的功能。
最后,陈老师详细讲解了修复的步骤——准备、修整和复原三个阶段,并重点讲解了准备阶段的11道工序,包括信息核查、科学检测、书籍清理等。在现场,古籍修复师们还演示了制作浆糊的过程,并推荐了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同学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古籍修复的艺术。
四.
修复初体验,认领我的专属“小破书”!
在体验环节,同学们满怀期待地认领了自己的专属古籍,正式迈出了修复的第一步——为书籍进行细致的“全身体检”。他们仔细观察书皮的纹理、书芯的厚度、书叶的色泽,用尺子和放大镜测量每一寸,记录下古籍的原始状态。破损的页边、泛黄的纸张、细微的裂缝,都被一一详细统计,为这些古籍建立起一份专属的“健康档案”。
—左右滑动可查看—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同学们将围绕修复方案的制定、清洁除尘、书籍分解、书叶去污等关键环节展开深入学习和实践。他们将通过一系列精细的准备工作,为后续的修整和复原阶段奠定基础。“这不仅是对古籍的修复,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负责。”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的王同学表示。
同学们的指尖在古籍上轻轻舞动,每一次触摸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修复都是对文化的传承。他们将学习如何用最专业的手法呵护这些古籍,让每一本书都能在他们的手中重获新生。“我希望能够通过这门‘指尖上的记忆’,感受到古籍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的力量。”来自历史学院的郭同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随着修复工作的深入,同学们将逐渐领悟到,古籍修复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承诺。他们将用自己的双手,让这些古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古老的智慧和美丽的艺术得以流传。
❤
文:梁罗茜 王昱文
图:杨轶君
编:郭涵 陈婧
审:李丹 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