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修复周记】我在南大修古籍 | 第二回 “望闻问切” 诊断小破书 巧思妙手古籍焕初彩


修复周记往期回顾:

我在南大修古籍 | 第一回 零帧起手勇闯古籍天地 新手小白邂逅古老技艺



    在上周的课程中,同学们对自己认领到的古籍进行了“病灶诊断”并展开初步除尘,和自己的“小破书”逐渐熟络起来。本周,老师们便带领大家从拆解古籍的结构入手,进行逐叶修补。


    大家可以点击下图,查看第二周的课堂实况及古籍常见修复流程~

(点击图片查看第二周课程回顾)


01 修复盲盒开出“困难模式”

    同学们拿到的书虽然都是程甲本《红楼梦》的复制本,但在具体修复情境中遇到的挑战却各不相同。


    就我个人而言,我在上周拿到手中这本“古籍”时,曾对可能面临的情况进行过一个初步的判断——褶皱的地方需要展平、污渍需要清洗、粘连的位置需要揭开、破洞需要补好、书口断裂之处用皮纸加固,大概就是这些状况。



    严格来说,我其实不算完全没尝试过古籍修复的“纯小白”,因为我之前参加了上个月底在杜厦图书馆二楼大厅“何以补苍天”的预热活动,领到了一叶需要修补破洞、粘连书口的《红楼梦》,虽然当时做得不够细致,但也了解了常见破损情况及相关修复工具。在抢到这门课的时候,我心里就在默念:只要不是像民国书那样一碰就碎成一片一片的渣渣,我应该都能修吧。


    但是!“惊喜”总会在意料之外发生。本来以为我将心无波澜地拆除装订线、纸钉,再逐叶揭下,按部就班地清洁、修补,在午后柔和的阳光下平淡地度过接下来的几周的修复课程。不过,拆完线和纸钉之后我就发现:这书!它硬揭!根本揭不开啊!



    在“新手村”,大家一般采用干揭法来处理轻微粘连的书叶,竹起子从不同位置伸到书叶之间的空隙后,空气会慢慢进入粘连的位置,在工具的帮助下打开相连的两叶。但是,当我用竹起子轻轻挑动叶面间的缝隙时发现,无论多细微的动作,某一叶的纸张纤维及印刷内容总想脱离本叶,粘到对面那叶去。这看上去有点不妙呀,正巧百慧老师和小李老师来到了我旁边,我便请老师们帮忙看看这是个什么情况。



    百慧老师见干揭无果,便用清水笔在粘连处轻轻划了几笔,给古籍润了一些水。趁着水尚未干,轻轻分离书叶,果然不再像干燥时那样紧密粘连了。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尽管采用了湿揭法能使书叶分离,但总有一面(记为A)的图像或文字会粘到对面(记为B)上,与对面的内容重叠,因为原书叶纸比较厚, A面也不会因为图文被粘走而呈现一个破洞,而是留下一层薄薄的白色宣纸。在两叶相黏处刷上更多的清水之后,可以用镊子轻轻挑起被粘过来那部分的纤维,再小心将其与B面剥离,如果幸运的话,揭下来的形状会与A面上露出白色宣纸的形状基本一致,像拼拼图一样还能再拼回去。这时就出现了一种较为矛盾的情况——如果不管这些被粘下来的内容的话,那么古籍的图文信息就会缺失,如果处理这些碎片的话,就需要动古籍正面的内容。



    这种情况会与我们所熟知的背面修复原则相异。一般情况下,筒子叶展开后正面有字,背面无字,为了减少对正面文字信息的损坏,大家正常都是在背面进行修补的。百慧老师分析道:“这本书应该是书叶间被刷了厚浆糊,导致粘连十分严重。在正常古籍修复情境中,应该不会遇到这种‘恶作剧’式的损坏。”“那这个正面揭下来的碎片还要粘回去吗?不是说我们只能在背面修复吗?”百慧老师说:“以前听老先生讲过一种正面修补法,只不过我一直没有遇到,原来是用在这里呀!恭喜你,这次修复的体验感直接拉满。”


    老师建议我可以先用稀浆糊将分离出来的碎片粘回原处,然后再按照正常步骤从背面处理,如果觉得揭的过程中露出的白色突兀又难以将碎片拼回去,到最后也可以把这些空白位置进行全色(其实因为不是真正的古籍,为了美观补一补也是可以的)。


    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挑到的本子背后需要这么复杂的揭取与修复方式。没想到第一次抽修复盲盒就抽到这种难度,同坐一桌的小伙伴们已经开始陆续给书叶标号、展平、修补了,我连三分之一都还没揭完,真是“任重而道远”。


02 要知难而进,也要放过自己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手上这本《红楼梦》被浆糊粘住的书叶不止一处,而且经常是三叶之间相互粘连、难舍难分,想要在本节课两个小时内把二十八叶正文都揭下来且保证粘连处损伤最小,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打湿揭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相邻两页的图文面对面粘连,并且都从原叶上脱落,露出白底的情况。这时若换个角度继续剥离,这两页的纤维还可能会交错着脱落,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如果想要收获相对完好的“拼图”碎块,还要着重处理图文粘连处,用镊子轻轻刮起纸张的纤维,再用手慢慢提起,不能太用力扯,以免二次破碎。总之无论怎么动手,总要先经历一番复杂的纤维交错、掉落与破坏。面对这种未知的情形,我在下手时有些犹豫,怕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



    杨括老师看到我因揭书而苦恼,跟我说道:“还好这不是真正的古籍,不管怎么样还是要揭开的。你看啊,敦煌卷子当时也是大量粘连,国图的老师傅们就上锅蒸,总要把它们都揭开的嘛。”老师傅们着实技艺精湛、经验丰富,而且胆大心细,反正我暂时很难把古籍与蒸笼之间建立起联系。


    不过在杨老师的点拨下,我也转换了修复的思路,不再追求将正文全部揭取完再进行下一步的逐叶修补。既然揭取中必然伴随书叶正面文字的粘落,那就随揭随修好了,这样揭下来的碎片也可以直接粘回原处,不用另找袋子保存,不然时间久了或许会忘记原来的位置、难以复原,若是误把碎片当垃圾丢掉就更不妙了。当然,不是所有碎片都能从对面页上顺利揭下,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放过自己,不要过于追求完美,或者下次有了新的思路再进行尝试也行。



    不过在今天老师们下班前,还是要修一叶出来的(进度还是要有滴!)。正面的修补,就像在拼拼图。毛笔既有蘸取浆糊的作用,又有复位的功能。当用笔尖把碎片轻轻推到原处、且几乎严丝合缝的时候,内心还是会产生一种喜悦。



    背面的补洞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与水、浆糊、空气和时间进行“博弈”——太湿了粘不住,浆糊太少也粘不住,浆糊太多会导致纸张变硬且招来虫子,静置时间太短、急着修下一处也不一定能粘好上一处。总之,需要一种等待与平衡,毕竟吸水纸的吸水能力有上限,水的蒸发也需要时间,纸张和浆糊有自己相互合作的节奏,这时我们只需要静静等待。


    嘿嘿!今天就收工啦~尽管有一些瑕疵,比如污渍用开水除不下来、有些粘连比较难揭、绣像位置还有没拼上的空白,不过也比上月好很多了。地脚多出来的毛边需要等所有书叶修复完毕、复原装订前再统一剪裁。



    那么,在经历从背面补到正面补的“波折”后,下周又会发生什么新状况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致谢:感谢梁罗茜同学的花式标题~


文字:郭涵

图片:郭涵 杨轶君

编辑:王昱文

审校:李丹 李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大学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