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交通大学五四奖章”候选人(二)

2016-03-11 交大伴读小书童

理学院  刘颖


如果有一种力量可以指引人生的方向,这其中一定有她的光芒;如果有一种声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这其中一定有她的嘹亮。自2005年7月入校工作以来,她先后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理学院从事辅导员工作十多载,于2013年晋升为副处级辅导员。她敬业爱生,用满腔爱心换取学生的成长;她踏实肯干,多年来始终围绕学生发展兢兢业业工作;她不断追求,开展多项工作研究和业务学习,努力成长为一名专业化的辅导员。


围绕学生学业开展了多项创新性、精细化的工作,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1、2014年,倡导学院率先成立院级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切实围绕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把学业辅导与学生的思想进步、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学生党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文明宿舍建设等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成效。2014年—2015年学院承办学校基础课论坛累计29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知行班同学、考研同学、就业同学和出国同学、新生等开展了课程辅导、前沿讲座、朋辈交流、外出游学等40多次活动,覆盖学生4000人次。


2、率先开展无人监考月考活动,加强诚信教育。2013年11月以来,先后共组织开展无人监考活动52次,涉及到光电信息科学技术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理科试验班类、基础学科试点班所学的《几何与代数》、《微积分》、《数学分析》、《概率论》、《高等代数》等课程月考。还制定了《理学院无监考月考管理办法》;通过动员大会、网络推送等多渠道开展诚信考试宣传和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班级自愿报名,同学签署承诺书;实施表彰激励,营造诚信考试氛围。


3、开展对学业困难学生系列帮扶活动,带动他们学习。帮助学业困难学生重建学习信心,树立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组织邀请心理中心老师多次与学业困难群体进行座谈和团体辅导,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引导他们乐观、积极看待学业。邀请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学科老师和辅导员一起定期开展学困生集体座谈,认真解答学生问题;开展学生党员与学习困难学生“一对一”帮扶活动等。


4、加强文明宿舍建设,营造良好的宿舍学风。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小单元。在继续做好学生日常学风活动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学习型宿舍,鼓励宿舍同学共同学习。所带领的理学院12级中有一个女生宿舍6人中有5人推免研究生,1人报考中山大学研究生,并考取了377分专业排名第3的好成绩,并且这6名同学全部是党员,担任校院主要学生干部。


加强学生党建,引领学生党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创设了“学生党员先锋行”党员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目前已组织开展三届。二是加强学生党员实践锻炼,学院党员教育实践活动首次获得学校和北京市教工委多个奖项。组织学生党员围绕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对接不文明宿舍、志愿服务、科技帮扶等开展红色“1+1”和红色“1+3”活动,学生党员素质逐年提升。在党员考核方面,组织全院本科生党员和党支部开展述职评议工作,普通同学、学生党员和支部对党员的思想素质、学习情况、表率作用等进行评价,督促学生党员提高政治素养和学习能力。三是强化大学生思想入党,严把入口关,我院党课结业成绩近两年来均在学校前列。


敬业爱生,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成长导师


辅导员对学生多一丝关注、多一份爱、多一点付出、多一些帮助和教育,在学生心理迷茫、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一些切实的指导,对学生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作为2012级辅导负责230名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平均每年与学生开展深度交流和辅导累计约270人次,解决多起学生问题,并对1名重度心理问题学生持续关注帮扶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注重年级班级建设和党支部建设,连续三年来,平均每月参加党支部活动2次,每学期与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谈话每人至少3次。在工作开展中,谈话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目的是在交流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辅导员和学生共同生成智慧。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1次、北京交通大学优秀辅导员2次,获北京交通大学第一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


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先后完成了80多篇学生工作成果总结、要点和交流文章,作为主要完成人开展和撰写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总结”获2009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奖一等奖;负责的思想教育、形势与政策课两项工作成果分别获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1篇工作经验在教育部相关简报单篇报道。撰写“形势与政策”课讲稿35篇。参与市级及以上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11项,主持校内课题2项,发表文章6篇。



语言与传播学院 张梓轩

执教至今,积五年之时,跟踪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硕士至今,积近十年之久,研习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在上述领域主持课题3项,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独立或合作出版著作3部,学术论文多篇,部分研究报告被国家部委的相关机构采纳应用。

致力于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将媒介融合领域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并注重使学生在实践能力之上拥有理论深度与反思能力。以此帮助学生应对日新月异、急剧变化的媒介环境,培养其拥有适应全新媒介环境的深厚的理论素质与扎实的实践能力。


为此,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开设《媒体编辑(移动智能媒体方向)》课程,将最新技术应用与转型中国所需的新闻编辑素养相结合。主持北京市教改课题,探讨产学研联合培养全媒体人才的新模式,曾任“北京交大-天智通达移动数字媒体产学研基地”执行负责人,

所任导师的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光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国家外文局融媒体中心等新闻一线践行融合创新,并指导多名学生在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国家卫计委宣传司等单位实习并发表文字作品、摄影作品、多媒体交互作品。


 此外长期担任《视听语言基础》、《跨文化传播》、《纪录片研究》等相关领域的专业课程。主讲课程受到传播学系、传播学双学位班学生欢迎,评教成绩多次在全校排名前列,连续两年荣获毕业生“我最敬爱的老师”称号,并获得北京交通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特等奖等教学荣誉。


热心并善于进行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多次带领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联合主办的“影像的力量——让纪录片走进大学校园”主题活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录制、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节目录制、国家广电总局与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盛典、腾讯年度微盛典、新浪新媒体峰会等业界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出镜记者工作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前沿讲座等校外课堂;并与中国电影博物馆合作举办“公益观影团北京交通大学专场”,主持主题影片专业研讨会等。为开阔学生视野、引领学生实践尽绵薄之力。



建筑与艺术学院 张纯 


2013年夏天,张纯进入了北京交通大学,成为城乡规划专业的一名教师。她觉得能在黑色2013最终找到一份教职,是十分幸运的,于是在之后每一天的工作中,总带着一份感恩的新。两年来,张纯经历了与这个学科共成长、同发展的过程。


专注学术研究 关注生命品质


“规划是为了提高生命品质。”这是张纯坚持的研究理念。从学生阶段到成为一名教师,她对学术的探寻热情而执着。从汶川震后重建到南锣鼓巷的保护与发展,再到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形态演变及社区再生问题,她始终关注与人们生活品质相关的科学问题。


2008年汶川地震后,张纯参与了导师吕斌教授的震后重建课题及概念规划前期产业专题的撰写,并做了冷静分析:“灾难后在慌乱中做出的决定往往是不理性的,需要事先做好规划,灾难发生后可以按图索骥。”从那以后,她对防灾减灾与城市规划问题的关注再也没有停止过。


2014年,张纯的学术专著《社区演变与再生》出版,书中融入了她在社区规划研究方面的核心理念:通过关注社区尺度的物质空间,增进居民健康活动和交往,提升生活品质和社会的多元融合。在她看来,当下人们过于注重社区表面环境而忽视了社区中的社会资本:邻里间的社交网络如何?小孩与老人的活动、交流空间如何?人们是否能在社区内进行健康的户外活动?如何规划才能使社区中的社会资本发挥作用?这都是她积极探索的方向。


但对于张纯来说,单靠出版专著难以对社会起到很大作用。在2014年建筑与艺术学院组织的”“交大-北大-谢菲尔德大学联合工作坊”中,她介绍了对南锣鼓巷保护与发展的课题研究中倾注了数年心血的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风貌整治设计,协调社区互动,组织了大范围的居民社区满意度调查和访谈,同时安排社区范围内地方企业进行调查,特别关注让居民参与到规划的过程之中。“让居民感觉到自己在关注,并影响其他居民产生寻求关注的意识,这样的社会效果更明显。”


张纯的努力得到了诸多认可,除了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还获得了一些国际和国内的荣誉。她在2009年获得了美国百人会英才奖,该年度全国仅28 人获奖,该奖项由贝聿铭、骆家辉等等华人发起除了注重学术创造力,还十分注重学术成果的应用与领导力。


梦想教书育人 传递新型理念


张纯上课非常认真,她经常会借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当代我国城市化中的问题做比较。她认为美国在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因素:他们更注重实践以及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多实习;在理论方面也很重视,对世界各地都有涉及,“有理论基础才会有价值观,有重点地在规划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此外,特别强调对方法的训练,在方法的运用上形成规范体系。


在她看来,中国的固定规划教育模式有很多良好的传统,然而面临新时期的问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城市规划已经脱离建筑学而升级为一级学科,然而城市规划教育的转变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范式,而是作为老师,向学生传递自己的理念,去影响他们。比如大多本科学生作图时追求花哨漂亮,“像日本漫画”,而失去了独一无二的特质。


她的教学方式与众不同,比如为学生放贾樟柯的《世界》片段,让他们从中理解规划要尊重的地方文化原真性。有不少学生将国外设计照搬过来,她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讲了个笑话:美国“911事件”后,北京世界公园的一个保安对新来的老乡骄傲地说:“看,这就是双子塔,911之后炸了——就我们这儿还有!”

“这反映了中国规划师和设计师的一种拿来主义的心态,正如北京的一些社区名称:罗马花园、阿凯迪亚庄园、普瑞斯堡等等。我们可以学习人家的理念,比如尺度宜人的街道、步行优先等。而不是完全的形式,脱离语境的形式是没有意义的。”张纯向学生们展示各种片段,让他们慢慢体会。


“其它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为更好的生活而服务的,千万不能舍本逐末。”这是张纯想对学生们说的话。“规划者可以规划城市,更可以充满信心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责任心和人本主义关怀是这个时代规划者最宝贵的财富。


搭建交流桥梁 传递交大声音


在2014年,张纯协助学院组织了一批有特色的国际交流活动,包括2014年4月,北京交通大学与与辛辛那提大学“未来城市”联合设计工作坊,并举办题为“Sustainable Urbanization(可持续城市)”的研讨会;2014年8月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谢菲尔德大学城镇与区域规划系举行以“内城再生”为主题的暑期工作坊、以及2014年10月,建艺学院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师生进行为期六天、主题为“智慧城市与城市再生”的联合教学。


通过这些交流,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和国际专家、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参加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感到收获颇丰,也搭建了交大与海外高校实质性交流的平台。尤其是通过带学生出访,学生不仅通过参与外方教学,学习专业知识与文化;通过与当地师生交流,也深入体验了当地的文化。


张纯很鼓励学生在就读阶段“走出去”,特别是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自己的研究。她认为目前国际交流中,学习西方的先进理论、技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发出更多自己的声音,让更多海外高校了解中国、认识交大。


在2015年春季,张纯还开设了面向国际学生的课程《文化地理与舞蹈艺术》,向交大留学生讲述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并教他们学习中国各个民族和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典型舞蹈。在2015年,张纯协助学院成立了协助成立中美“未来城市”联合实验室、北交大-北卡“区域与城市交通研究中心”等国际交流平台,为促进中美学生和教师交流进一步搭建了平台。这些课程和研究平台在交大中国籍学生和留学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校内不同国家学生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



威海国际学院 李香山



勇于抉择,筑梦南海


2015年4月,李香山赶到威海南海新区的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赴任。报到前日,他站在“我心飞翔”的雕塑旁边,在春日的海风中,眺望一望无际的黄海,思绪万千:此次来程,由于路途不熟,他换乘两次高铁,三趟公交,颇有些小曲折。南海新区的空阔与首都北京的繁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就是自己成就梦想的地方吗?他一遍遍地问自己。来南海,放弃了熟悉的环境、可期的未来、温馨的人际关系,带着亲人和朋友们一盆盆的“冷水”:南海新区是在乡村么?远派外地莫非是得罪人了?到底图什么,难道生活补助很高么?贤妻爱子生活得好好的,还折腾个什么劲儿?


四月的南海依然春寒料峭,李香山梳理着十三年来在交大的学习和工作,往事浮上心头:共青团干部在非典隔离区从容与无畏,在学生危急时刻的果断与坚强,众多的辅导员在2008年奥运会、2009年国庆游行时的奉献与执着……他记起了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郡州这句古训,他心中忐忑却又满怀期待:树林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他终于下定决心:三十二岁,我已经踩在了青春的尾巴上,那我就用自己行动来诠释吧: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逐梦南海,我心无悔。


敢于拼搏,梦在脚下


校区的筹建工作是艰辛的: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学务管理办公室实际上承担了四个部门的大部分职能。工作以来,李香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培养精英型国际化人才为中心,尊重青年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努力营造视野广阔、积极向上的国际化校区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的全过程中,注重思想教育、组织建设、主题教育相结合,夯实基础,突出特色,不断创新,圆满完成既定工作计划。


1、加强思想引领,明确学生奋斗目标


李香山带领学务管理办公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他精心设计表彰大会,主题升旗仪式、主题团日活动、军训动员大会等主题教育形式,仪式上“高大上”,让学生受感动,充分发挥仪式教育应有作用;认真组织年级大会、形势政策教育课、党课学习、“交大精神”辩论赛等日常活动。教育上“贴地气”,让学生有共鸣,加深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有梦,勤于圆梦。


2、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引导全面深化


李香山充分发挥团组织在各项学生工作的指导作用,以务实的姿态贴近青年学生。他组织辅导员去微积分、英语、几何与代数等重点课程去听课,积极与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形成育人的合力。他每月走访学生宿舍,参与学生组织的活动,以认真的态度严格要求学生。他每星期召开团支部干部例会,安排工作的同时,了解学生动态,并安排十五分钟讲述学生干部应知应会。组织党员、学生干部、学业困难、经济困难等各类学生座谈会,突出学生干部在军训中、课堂、宿舍的作用,严肃军训纪律,严格党员宿舍、干部宿舍评价标准。完善突发事件时期防控机制、安全稳定危机处理机制。


3、拓展宣传渠道,突出宣传工作重点


李香山组织团委干事,制订网络舆情管理办法,依托网上“意见领袖”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小组,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整合宣传资源,筹建校区广播站,广播站每天给学生发送时政信息和党政方针等媒体新闻,也有多种语言广播、温馨提示,英语听力、学生活动信息和生活提示等,让交大的好声音不断的在南海唱响。


4、繁荣校园文化,点燃青春梦想


李香山紧扣时代脉搏,结合时代焦点热点,以学生组织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宿舍文化节”为大家提供了展示宿舍风采的平台;“英语辩论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红歌比赛让学生一展歌喉,“新生运动会”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机会。“中外学生联谊会”、英语角、立冬包饺子、游览山东半岛等活动,丰富学生活动内涵,通过每一名留学生的现身说法,让中国学生分享和全景还原真实的国外学习生活情况。他组织十余支寒期社会实践团,2016年1月份分别赴各地高中,向高中生们讲解威海校区的学习和生活的精彩。


扎根南海,期盼梦圆


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李香山做通了家人的工作,他把父母、妻子和4岁的儿子、以及93岁的外婆都接到了南海新区。有了亲人的陪伴与鼓励,李香山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有夜半三省吾身、力求内心的安稳;没有后悔的时候,只有些许的遗憾;没有畏缩不前的懦弱,只有能力不足的感慨;没有愤懑不平的怨言,只有从头再来的决心;没有担心以下犯上的战战兢兢,只有面对知识和真理时的肃然起敬。


七个月的时光,李香山也成长了许多,校园里学生让他体会到了责任如山;也“沧桑”了许多,南海的海风和阳光让他变得粗犷,更加像一名“南海人”了。前路虽然漫漫,但是北京交通大学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签约的消息,让他在欣喜之余,更加肯定了选择的正确。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他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

不是南海选择了他,是他自己选择了这片蔚蓝。



学校办公室综合科 王刚


王刚,2008年1月入校在招生就业处就业办公室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2012年6月调入学校办公室工作,现任学校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心怀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崇敬热爱、对学校事业发展的热切希冀和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孜孜追求,在学校管理工作岗位上勤勉耕耘,八年来,王刚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大局当先,在单位领导带领下,悉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团结同事共同努力做好工作,推进中心工作落实,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取得较好的实践成效。


加强综合协调,“急难险重”靠前,服务学校改革发展大局


学校办公室是学校工作运转的中枢部门,“办文、办会、办事”是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具有急难险重多、部门协调多、临时专项多的特点,主旨就是为了保运转、抓落实、促发展,服务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在综合科工作岗位上,王刚同志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向同行学习,边干边学、边学边用,努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参谋能力、业务素养,强化担当精神和责任感,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工作中,他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决策部署,围绕中心工作,在分管领导带领下,落实办理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和《折子工程》中承办任务,牵头或协同有关单位完成学校重大接待任务和活动。牺牲暑期轮休时间,全力以赴和同事们投入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的筹备组织工作,多方协调、调动资源承办好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城市交通分论坛,配合协调作好李岚清同志来校视察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工作及作《走进经典音乐》专题讲座、我校原创话剧《茅以升》公演、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来校视察及形势政策报告会、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来校视察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等重要来访的组织协调工作。配合上级部门完成校领导班子成员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专项核查整改、国内公务接待专项检查。做好学院工作交流会、学校工作总结表彰暨新春团拜会、学校年度工作会、校领导班子工作研讨会、暑期工作会等重要校级会议活动组织工作,配合有关单位完成运动会、毕业典礼、开学典礼、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及慰问工作、校友毕业值年返校等活动协调工作。


牢固树立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意识,在上级政策调整的背景下,按照学校领导部署要求,着力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等师生重大关切问题,配合分管领导着力落实《北京交通大学支持附中附小发展工作方案》,协调校内有关部门面向交大附中、附小开放办学资源,在硬件条件、课程建设、信息资源、实验室建设、国际交流合作、文体活动等方面全面支持附中附小发展,建设发展全面、深入、务实、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得到北京市教委、海淀区教委的高度认可,在一定层面上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了保障。


强化管理服务,推进建章立制,保障学校中心工作开展


深入落实学校关于加强会议活动管理的文件精神及校领导有关批示,认真做好校级会议活动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校领导公务活动申报制度,协调学校会议活动等工作的总体安排,以编发学校每周《工作日志》和《校领导公务活动安排》为抓手,按照“确有必要、节俭务实”的原则,强化会议活动的协调管理,尤其是加强会前协调工作,制定会议活动方案,切实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系统性,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做好校领导班子碰头会的协调服务工作,每两周一次,整理编发《校领导班子碰头会纪要》。


按照中央和学校党委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学校据此制定的实施细则,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积极推进整改落实,将纠正问题与建章立制相结合,促进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其中,牵头起草出台了《北京交通大学校级领导公务活动礼品管理办法》、《北京交通大学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北京交通大学公务用车管理办法(试行)》、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改进调研交流工作,切实规范学校国内公务接待工作。


加强学校办公室公务车辆和驾驶员管理,制订《学校办公室公务车辆管理办法》,修订《学校办公室驾驶员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公务用车使用和安全管理,厉行勤俭节约,提高运行效率,做好服务保障。加强司机队伍建设,思想上加强沟通,工作上严格管理,生活上关心照顾,破解一系列管理难题,提升服务水平,在2014年,学校办公室管理的公务用车首次实现“零”违章,公车管理工作受到海淀区及学校安委会的肯定。


心系学生前途,努力开拓市场,全心全意服务毕业生就业


在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期间,主要承担就业市场的开拓管理和招聘服务工作。工作中常常思考,交大毕业生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舞台上以怎样的方式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就业工作中,跳出岗位工作本身,放宽视野,深入学习了解学校,积极联系开拓就业市场,主动走出去推介学校、专业和毕业生,热情服务用人单位进校招聘,以信息化建设提升就业服务质量,通过改版就业资讯网、建设就业市场信息库、修订生源信息手册等方式多渠道宣传学校学科优势和毕业生信息,巩固了铁路系统就业市场,与城市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电力能源、信息科技等国家重点行业就业市场建立广泛联系,招聘业务量快速增长,为毕业生进入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主流行业搭建平台。同时,改进招聘服务模式,大胆依靠学生组建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增强服务接待能力,平均每年服务用人单位入校招聘300余场次,高峰期日均接待8家用人单位入校招聘,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较高,也为交大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较高水平。



图书馆阅览部 邱丹


邱丹同志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性格开朗,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长期在多个一线服务岗位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多次获得表彰和奖励。


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甘于奉献


来到交大学习工作已逾十六年的时间,对学校的热爱随着时间的积淀愈加深厚。从2007年留校工作开始,邱丹同志分别在图书馆办公室、咨询部、阅览部三个部门长期从事面向师生的一线服务管理工作。凭着对学校和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她顺利完成了从学生到教职工身份的转变,从经济学专业到图书情报学专业的转变,成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图书馆人。

从最基础的入馆轮岗实习到办公室繁杂的管理工作,从咨询部不厌其烦地接受读者咨询到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查新、课堂教学和数据库管理工作,从为师生提供专项服务到直接面向阅览读者的一线服务工作,邱丹同志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经常性主动加班。在办公室工作期间,承担“书香杯”和“图书文化周”等活动的组织工作,图书馆数据统计工作,勤工助学、对外宣传、文字组织和党务等多项工作,白天繁杂的管理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文字组织工作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安静地构思、撰写。在咨询部工作期间,为了满足委托人的加急需求,尽快出具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业余时间备课已成为习惯。为了在十分有限的图书馆空间内合理布局文献,馆藏布局调整方案设计了一套又一套,数据核算了一遍又一遍,午休时间已成为常规的工作时间。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精益求精,努力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勤奋努力,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对于非图书情报专业的同志来说,在短时间内胜任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邱丹同志虚心向同事请教学习,刻苦自学图书馆学、编目学、信息资源组织及科技文献检索等课程知识,在短时间内就高分通过了北京市图书资料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以优秀的成绩获得教育部查新员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图书馆行业内各种业务培训、数据库培训和学术活动,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积累。


邱丹同志善于在工作中思考总结,对每一项工作都要搞清楚,弄明白,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及时归纳总结,并能够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提出可操作性的改进工作方面的建议,使其更加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2007年编写了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第一本年度工作报告,其后连续完成了三个年度的工作报告的编写工作,每稿近3万余字。撰写了对外宣传稿件50余篇,起草各类工作文件累计25万余字。参与组织了七届“书香杯征文及图书文化周活动”活动,先后任工作组副主任、评委会副主任,承担大量策划、筹备、组织、宣传及评审等重要工作,荣获“书香杯”组委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和同事一起努力巩固了这一校园文化活动知名品牌。我校“书香杯”读书系列活动荣获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二等奖、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优秀奖。在数据库管理工作中,提出规范试用数据库开通流程、数据库采购参考指标的设计和数据采集、优化网站结构设计等多项合理化建议,主持馆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资源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北京211工程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调查分析》。


认真细致,责任心强,严于律己,勇担重任


邱丹同志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图书馆各类数据的统计工作繁琐复杂,统计指标各异,统计口径不一,统计方法多样,能否做好这项工作是对学习能力、耐心和毅力的考验。邱丹同志刻苦学习、认真思考,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确保数据的准确、规范。科技查新工作不仅要求对中外文数据库的熟练使用,还对检索技能、沟通能力、课题理解、专业知识有很高的要求,邱丹同志对待每一个查新项目都严肃认真,耐心细致地与委托人沟通,深思细想,反复在各个数据库中检索实践,不断地调整检索策略,认真研读每一篇文献,确保每一份查新报告的高质量。教学工作中,邱丹同志利用业余时间查找资料,设计课程内容,调查学生对文献检索学习的需求,授课时热情洋溢,深入浅出,讲解透彻,幽默风趣,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从直属党支部党小组长到党务秘书再到组织委员,邱丹同志对各项党务工作都严谨细致,勤于思考,提出完善支部发展党员流程等多项工作建议。工作积极努力,主动承担多项专项工作并出色地完成,每每投入其中都十分忘我,同事们对这个“拼命三郎”交口称赞。


开朗热情,诚恳正直,团结同事,乐于助人


邱丹同志为人热情诚恳,性格开朗、直爽,在工作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并能将这份热情和欢乐带给他人,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同事,得到同事的认可和支持。被推选为党代会代表、教代会代表,在各项提案工作中表现积极。热爱集体,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文体活动,表现良好,获校级工会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

 

邱丹同志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理念,积极进取,勤勉踏实,严谨细致,兢兢业业,在每个部门都能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后勤集团工作部 项雪峰


项雪峰,男,汉族,197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于2010年1月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现任后勤服务产业集团工作部副主任。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从事电话数据维护、后勤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打造优质后勤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入校园,扎根一线保障师生通讯畅通


项雪峰同志于1995年进入我校工作,在校园行政科负责学校的电话交换机与互联网设备的维护管理及通信信息往来数据处理工作。年仅19岁的他,秉承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的工作理念,以年轻人特有的干劲与热情迅速融入后勤工作,与老师傅们共同在一线摸爬滚打。在他到岗不久,学校与外界互连的主干电缆就发生故障导致大面积的通信中断,当时正值寒冬,北风呼啸,为了尽快恢复全校师生的正常通讯,他和同事一起在寒风中连续奋战18个小时,成功修复了学校的主干电缆。


他在工作中不仅能吃苦,而且肯钻研。在他刚开始工作时,办公室用于处理日常工作和交互信息数据的最高级的电脑型号是486,需要使用DOS命令和FOXBASE语言。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接触相关的专业知识,但为了工作需要,每到业余时间他都去图书馆里研究和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很快能够熟练操作电脑系统,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在日后的工作中,他成功处置了6次全校通讯网络意外中断的重大险情,保障了学校与外部网络互连互通。


从事质监,全力付出推动后勤服务质量提升


2011年,他成功竞聘上岗,担任后勤集团质量监督检查部副主任,负责对全集团范围的服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质监部作为刚成立的部门,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建章立制是首要任务。后勤集团的服务涉及水、电、暖、餐饮等多个行业共计15个部门,其中许多是他从未接触过的,要给这些部门和行业制定相关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其难度可想而知。但项雪峰同志再次发扬善于学习、迎难而上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后勤集团质监标准编制工作中。他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到国家图书馆、交大图书馆寻找相关文献,利用互联网进行海量检索,收集各类专业参考文献、行业标准及制度文件共168部。在起草制度过程中,他边起草、边走访、边修改,走访一线班组近百个,向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咨询请教。经过不懈努力,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后勤集团服务标准的制定工作。


制定标准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予以落实,但后勤工作种类繁多,问题复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针对后勤的实际情况,他们从员工的仪容仪表、各行业的操作规范、安全卫生等方面入手制定了一整套质监办法,并以培训、交流、引导为切入点,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逐步将质监工作推入正轨。为建立一个良好的检查氛围,他们站在集团的全局考虑问题,在与被检查单位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大胆而谨慎的行使奖罚权力,努力做到既执行了检查职责,又不挫伤受检部门工作积极性。经过三年的磨砺,后勤员工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从日常服务到重大活动,从零散维修到大型工程,时刻能够看到专业的后勤人为广大师生提供着优质的服务。


但他们并没有满足,而是认真考虑如何在为师生提供专业、优质服务的同时还能够找出自身不足、了解广大师生的真正诉求。他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定期与同学们召开座谈会进行面对面沟通,到各学院走访老师了解意见与建议,求同存异找出差距、弥补自身的不足;二是针对各行业服务有针对性的设计调查问卷,用数据支撑决策,发现问题。三年里,他们利用同学和老师的课余时间,到各办公楼、宿舍楼发放问卷7800余份,通过统计分析,有效的了解广大师生的评价与诉求,为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时俱进,投身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后勤”


2014年,项雪峰同志调到工作部,开始负责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此之前,我校后勤已经逐步将互联网技术和科技手段应用于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但主要是各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项雪峰同志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后,围绕建设“智慧后勤”的理念,制定了集团整体的信息化工作计划,覆盖了服务、管理、节能、安全四大领域,并对各部门相关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极大提高了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完成了22项信息化建设任务。初步建成后勤集团监控中心,对能源管理平台、地下管线三维信息系统、教室智能节电系统、水电无人值守系统、平安校园、教室监控及家属区监控系统等多个系统进行整合;引进电梯电量回馈装置,运转后电梯节电量达到30%以上;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好的交互服务体验,他们积极引进和开发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及平台,打造网络一站式服务大厅,开发新的网上报修系统,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了学生远程智能售电。目前我校信息化工作已经走在全国高校后勤届的前列。


在促进集团管理服务水平提高的同时,“智慧后勤”建设也为集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5年全年接待来自国家部委、兄弟院校等300余家单位共计1000余人次参观调研。在项雪峰同志刚到岗的第二周,就接到了有部委领导莅临指导的任务,当时的他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还只是刚刚有所了解,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时间紧、任务重,他和同事夜以继日的熟悉平台并进行反复练习讲解,每天都加班到深夜才离开,最终圆满的完成了接待任务。现在,他们的演示讲解已经成为我校“智慧后勤”的一个亮点,受到来宾的广泛好评。现在,项雪峰同志和他的团队仍然在继续努力,希望打造出一流的信息化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后勤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