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需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 锐评

2018-03-16 王纪群 中国教育之声

王纪群

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近些年,校园欺凌的案件时有发生,一经媒体曝光就立刻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问题之一。全国人大司委副主任王胜明说:“全国人大内司委建议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此过程中,一定会认真研究校园欺凌相关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通过修改现有法律来解决屡有发生的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无疑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值得拍手称赞。但我认为,仅有如此举措还不够,只有德治与法治结合,德法相依,才能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

一是注重“两风”建设,引导未成年人正“三观”。

未成年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处于较低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处于形成时期。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要还是要依托于道德的教化作用,而非法律的惩罚作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化,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文明和谐的环境。为此,要特别注重家风、校风建设,通过家庭、学校健康向上的文化来熏陶、感染未成年人。

家风建设是基础。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良好的家风建设不但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幸福,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宁。家风纯正,青少年必知礼仪、懂规矩;家风不正,子女就很容易演变成“熊孩子”。因此,政府、社会、社区都要想方设法引导每一个家庭创建良好家风。

校风建设是重点。校风能展示学校的整体风貌,是师生行为和心态的体现,是学校长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结果。校风的育人功能是通过耳濡目染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优良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教育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是注重法治建设,依法处置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

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屡有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各方主体责任不明确、学校日常管理不够到位、相关制度措施不得力、综合治理还有待加强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改能否有效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关键在于是否严格落实。为此,学校及社会要做到法治教育常态化,司法部门要做到依法处置不容情。

学校是重要的育人场所,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是中小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小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相关专题的法治教育课,使青少年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以及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良好意识。中小学校还要将学生遵纪守法的情况纳入到对学生的素质评价之中,让“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此外,学校还要联合所在的社区对青少年开展相关的法治教育,使家庭、学校、社区形成合力,共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理念,培养积极向上、至真至善的道德情操,坚定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人生信念。

教育是温和的,却不是万能的,单单依靠法治教育还不足以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还需要我们严格按照法律的相关条款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严格做到法不容情。相信通过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定能够更好地发挥这两部法律的作用,既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


公众号ID:eduvoice

这里中教传媒智库,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