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非名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值得被重视 | 锐评

2018-03-19 刘义富 中国教育之声

刘义富

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他带来的提案中,呼吁要多关注“非名校”的学生,“这个提案来自于‘刺激’,我到一些非‘双一流’的高校,跟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的不自信和自卑所给我的刺激是很强的。”让他忧心的是,“这些非名校的学生绝对是中国未来建设的基石。但他们大学四年就在不自信、自卑、迷茫,甚至混日子中度过”,“他们的心理是我最在意的”。

上世纪末,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将包括北大、清华等100多所国内一流大学建设纳入财政重点支持对象,目的是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从此,拉开了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知名大学的序幕,一批教育质量较高、有较强科研实力与特色学科的高校相继诞生,成为优质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每年吸引无数的高考学子报考。

近年来开启的“双一流”建设工程,基本上延续了重点支持“211工程”“985工程”的发展思路,目的是集中资金、政策、项目资源,通过重点投入和扶持,力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然而,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就应该具有更宏大的视野和更雄厚的实力,应逐渐走出国家倾力支持“名校”发展、动用国家资源为“名校”学生提供远远超越“非名校”的环境、资源与条件,忽视“非名校”发展需求,压缩、减低“非名校”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水平,让“名校”愈来愈强,而“非名校”愈来愈弱的固化思维。

不仅如此,过度宣传国家对“211”“985”“双一流”学校、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引发了公众,包括大学生对一般高校,“非名校”的社会心理自卑,认为就读“非名校”就是没出路、没发展。“非名校”学生的迷茫与困惑,多少与我们长期以来只谈“名校”、只尊崇“名校”,而忽视“非名校”发展和“非名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关。

教育部官网信息显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在这2000多所高等学校中,“985”“211”以及首批“双一流”高校仅100多所,占高等学校数的比例不到6个百分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就读于“非名校”,而这绝大多数的“非名校”大学生“绝对是中国未来建设的基石”。

如何让这些“未来建设的基石”不至于在大学四年间,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多年,仍然对自己的“非名校”出身“耿耿于怀”,自卑、迷茫、纠结,甚至虚度年华?对国家而言,在规划“211”“双一流”时,不要忘了“非名校”的发展需求,应致力于高校的资源均衡,向普通大学适当倾斜,实现大学生的同步发展,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公众号ID:eduvoice

这里中教传媒智库,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