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课堂是一名好老师的基本素养 | 锐评
杨红星
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先生的敬意。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93岁高龄再登讲台,跨界讲授古典诗词,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值得点赞。但透过这位老人60余载的从教之路,其中所蕴含、散发和闪耀出来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园丁精神,以及乐业敬业、勇于挑战、笑对人生、持之以恒等精神,无疑更令人动容,更值得弘扬。
一是春蚕吐丝、爱岗敬业的精神。本可以安享晚年,摆脱劳心费神的辛苦付出,但却依然选择了在三尺讲台上不辍耕耘,而且乐在其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已将三尺讲台融化到血液里的敬业精神,是一种春蚕吐丝般的无私奉献精神。“做一个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老师讲课犹如护士扎针,一针扎下去,病人便知护士的本事有几斤几两。作为老师,绝不能因为一己的私利,不好好备课,陷数十或数百听众于苦海之中。”“一位老工人,一见到我,就夸我的课没有学生表示听不懂的,学生爱听你这小个子的课。”可以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在潘鼎坤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不惧风雨、勇于挑战的精神。能够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全程站立开讲,莫说是对于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即便是对于一位中青年教师,可能也会感到有些疲惫。但这位老人身上所展现的昂扬向上的人生姿态、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状态,无疑给人们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当然,这种姿态和状态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作保障,“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潘鼎坤的话语于幽默诙谐之中,对我们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有规律的作息以及加强平时的锻炼等,都有所启迪。
三是乐观洒脱、笑对人生的精神。据报道,从1951年开始执教,潘鼎坤当了28年的助教后才成为副教授,1982年被评为教授,“完全是凭教学经历升上去的”。那个时候也没写多少论文,只出版过一本译著。退休后,潘鼎坤应出版社之约才逐渐开始编写书籍,出版了《高等数学教材中的常见瑕疵》等7部著作,发表论文20余篇。这和一段时间以来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值得高等教育界深思。潘鼎坤有些“大器晚成”,但他似乎对此并不放在心上。一次辅导讲座上,潘鼎坤面对学生说,“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也是最留恋的地方。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这种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的做法有几人能做到?
四是持之以恒、桃李不言的精神。在60余载的教书生涯中,潘鼎坤的事迹并不算多么惊天动地,无非是讲课,再讲课……60余年来,潘鼎坤为西安建大各院(系)师生、西安市一些设计院所工程技术人员等讲解过高等数学、矩阵方法、数理方程等十余门课程,在西安建大评教活动中数十年稳居前列。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成就了这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获得过陕西省优秀教师称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项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不过,相对于这些荣誉,潘鼎坤更在意的只是每一次课的认真准备和倾心讲授。
公众号ID:eduvoice
这里中教传媒智库,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