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的村做“金蛋”年赚上亿,有的村靠“宫灯”全村致富!农村产业发展这些诀窍供您参考

2017-12-12 中国乡村之声


产业村

产业村可以说是支撑中国乡镇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蓬勃生长的乡镇企业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支撑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是一个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村。


山东临沂费县

造“金蛋”奔小康


“砸金蛋”是很多庆典或抽奖活动中一个常见环节,近日有消息称,市面上出现的这些金蛋大部分是来自山东的一个“金蛋村”。在全国范围内,每销售10枚金蛋,就有8枚产自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的水湖村。



1全村2000余人做金蛋,年产值近3亿


孙允兵是当地最早做金蛋的村民,2006年,来自陕西的一个客户给孙允兵下了一个生产5万枚金蛋的订单,不过,这单生意让孙允兵亏了一万多元。 后来,孙允兵儿子在网上陆续把这单剩余的金蛋卖掉,正是网上的这笔销售,不仅让孙允兵赚了些钱,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客户。


在此之后,孙允兵逐渐扩大了生产规模。2013年,他在村里“扩大了生产基地,弄了8亩地”,成为村里令人羡慕的一个“大老板”。



将石膏粉加水做成浆,再将石膏浆倒入到白色塑料金蛋模具中并晃动铺匀,随后将模具晾干,一个半成品金蛋就已经做好,过程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工序简单,又能赚钱,村里其他人纷纷效仿。2013年,水湖村还只有两三家厂商生产金蛋,2014年则发展到七八家,到了2015年就更加普遍。



水湖村村主任孙宝臣对记者介绍,目前全村人口有2600人左右,从事金蛋生产的就有2000余人,占到全村总人口的75%左右。


孙宝臣称,金蛋生意在2013年开始进入到快速增长阶段,到目前为止,每天有30万枚金蛋从水湖村销往全国各地,产值近3亿元。



在淘宝上搜索“金蛋”可以看到,按照“销量优先”排序的前十家金蛋产品中,前面八个均产自水湖村。


2定期培训,开拓市场,将金蛋做成像气球一样的常规商品


孙允兵介绍,村里也会举行电商培训,目前很多村民自己会在网上开店铺并且销售。“本身金蛋就是一次性的东西,不是高科技产品,一般村里的人都可以做,在网上销售之后也更加方便。一些村民自己卖,每天挣个100多块钱。”孙允兵称,在2013年金蛋生意开始火爆前,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但现在很多人从外地回到村里,“村里路上都是小轿车,还带动了其他食品、包装等行业”。



水湖“金蛋村”上涨的生意也辐射到了周围村镇,孙允兵称有很多周围村里生产的金蛋半成品以较低价格卖到水湖村,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市场造成了冲击。但孙允兵对于金蛋今后的前景仍十分看好,他认为,就像气球等一样,金蛋也已经成为常规的商品,市场仍有很大需求。


山东胶州

“口罩村”致富记


1靠做口罩发家致富,村民买车买房


“老姜,路上慢点开,看完孩子抓紧回来,这个订单人家还急着要呢!”山东省胶州市胶东街道大店村48岁的于秀花一边在自家口罩厂内和工人忙着加工口罩,一边嘱咐丈夫早些回来处理订单。



于秀花所在的大店村,靠做口罩远近闻名,大部分村民都买上了车,住上了崭新的大瓦房。


作为声名远播的“口罩村”,全村700户村民每年可产近10亿只口罩,占据了中国民用口罩市场的80%以上。



2抓住商机,顺势将产业做大做强


这巨大的发展是靠着两代人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来的。1990年初,村民姜秀彬到甘肃兰州走亲戚,看到当地农民有加工生产口罩的传统,在见识了其简单的加工工艺和较高的利润收入之后,决定加工生产口罩。当年4月,他自行购买了缝纫机、针织机,首先干起了口罩生产的活儿,因为当时没有销路,生产的口罩只能积攒到一定的数量,然后乘火车到兰州托亲戚代销。



就这样,大店村开始了自己的口罩致富路。2003年,“非典”让大店村名声大噪,口罩业迎来爆发式发展,村里生产口罩的厂家从23家一下增加到80多家,口罩协会也顺利在2004年成立。现今,全村共有口罩加工厂300多家,全村95%的成年人都在从事口罩产业。大店村2011年成为山东省口罩生产基地,2012年成为全国口罩生产基地。现在该村的口罩不仅遍销全国,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3未来发展面临困境


在2013年,胶东国际机场完成选址,而大店村就在建设范围之内,这也意味着大店村将面临集体拆迁。胶东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并不希望大店村的口罩事业就此止步,因此打算择址另建口罩产业基地,但他也心存担忧,“建了产业基地,就不会是现在这种家庭作坊经营了,从厂房到生产线到包装到运输,成本会大大增加,再加上大店村没有懂管理懂现代产业运营的人才,未来并不好说”。



“走一步看一步吧”,大店村民似乎对此还没什么想法,姜秀彬也已经了解过,迁址起码还得好几年,“还早,先专心做好现在的工作吧”。  其实相比迁址,现在最让姜秀彬担心的是如今村里的年轻人普遍对口罩业缺乏兴趣,未来大店村的口罩生意恐将“后继无人”。再过几天,姜秀彬的儿子就要回到大店过春节了,几年前他离开了大店村,到上海一家银行就职。


“宫灯村”踏上了

致富“风火轮”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火店镇是闻名全国的“宫灯之乡”。镇上家家户户,支灯笼、粘金纸、晾灯笼……沉浸在制灯的繁忙中。



火店人制作宫灯由来已久。传说刘邦在芒砀山率民众起义时就认识了火店乡一位制作宫灯的能工巧匠。每打一次胜仗,刘邦便命令他制作大红宫灯挂在军营内外,以示庆祝。刘邦统一天下后,没有忘记大红宫灯给他带来的吉祥,更没忘记那位制作宫灯的高手,随后将他招进宫里封为御灯师。后来,这位能工巧匠去世后,他的子孙回到家乡火店,秉承祖业,招收了徒弟,专门开了宫灯作坊,生意十分红火。自此,灯笼开始成为普通群众的生活用品。这门手艺也造福了这方百姓。



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火店宫灯能够延续至今,关键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懂得改进。传统的夏邑宫灯有60多道制作工序,步步考究。做出的宫灯,上下匀称,撑合自如。主架有两根铁质支撑杆、底座、和24或30根竹条组合而成。两根支撑杆上安装有弹簧卡片,当灯笼撑开时起固定作用。如今,当地人引进机器生产,辅以科学分工,用铁丝、绒布基本取代了传统竹条、绸布。



目前,全镇从事宫灯、旗穗、中国结等工艺品生产的中小私营企业8000余户,覆盖19个自然村,从业人员3万余人,产值达到5亿多元,全镇形成了宫灯、旗穗、花边、排须、刺绣、中国结、塑料工艺品等生产基地,并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民间艺术之乡”、“河南特色文化产业之乡”。



位于火店镇文化路北段的镇工艺品产业园,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大小厂房共86个,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在园区内可以直接进行丝合成线,线加工成排须、旗穗,然后再与宫灯、中国结组合成成套产品的一条龙生产,使火店镇文化产业连成一体,形成一定规模效应。



要想长久立足于市场,需适应市场发展。火店当地制灯企业表示将通过在淘宝网等电商平台开网店的方式拓宽渠道、增加销量。对于工艺并不复杂的宫灯制作而言,如何在传统“特色文化产业村”的带动下释放出更大活力,是当地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你推荐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央广网,齐鲁晚报,青岛早报,网易财经,企业观察家,北京青年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综合

实习编辑:钟恋英 // 责编:李雨楠 // 监制:汪群均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