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小伙放弃城市高薪,回农村搞起了机器人!
很多家庭都希望孩子考上大学,顺利毕业,留在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7年前,28岁的王金悦却反其道而行之,放弃了高薪职业,毅然返回农村老家当农民......
2010年,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的王金悦,得到了留在上海市区工作的机会。随后几年,他在多家互联网公司任职,拿着令人羡慕的薪水。但在2015年,王金悦决定辞去年薪几十万元的工作,回到老家——上海金山区亭林镇周栅村,回到父母身边。之后几年,王金悦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上千万元的债,他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切,都是为了研发农业机器人,以此来减轻农民的负担。而科研的道路,注定不平坦……
“等我们老了干不动了,以后谁来干农活?”一次回乡探亲时,父亲的这句话触动了王金悦。
回想起小时候,父母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农田里忙碌。村里的老人,年近百岁仍要步履蹒跚地下地干活。王金悦当即决定,一定要为家乡做些什么。
就这样,王金悦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85后年轻人,创建了机器人农庄,为了实现“农民喝着咖啡,吹着空调,躺在沙发上,让机器人种地”的梦想,开始奋斗。
买一台国外先进的机器人,动辄就要几百万元。资金不足,国内又没有相关研究,王金悦只能和团队试着自主研发。
短短几年,王金悦花光了积蓄,向银行申请了贷款,甚至卖掉了自家的一套房子。到现在,整个科研项目加起来,已经投入了4000多万元。王金悦变成了一个欠债1000多万元的“负翁”,对于这些,他只是笑笑说:“债多了不愁嘛。”
对于儿子的“冲动”,父亲金春云给予了百分百的支持:“因为他干的是正事,是农业上的创新。”
王金悦的研发团队里,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名校研究生,还有从海外求学回国的留学生。共同的信念,让这些年轻人即使住在农村简陋的小屋里,甚至几个月都没有工资,依然乐此不疲。
经过不断尝试、失败,王金悦和团队最终将方向定在了种菜机器人上。与普通机器不同,机器人依靠数字信号和程序工作,出了故障排查起来更加困难,有时为了调试一个指令,要进行数百次试验。
在王金悦家的小院里,摆满了淘汰下来机器人。
经过团队夜以继日不懈努力,如今,旋耕机器人、作畦机器人、播种机器人、浇灌机器人、除草机器人、收割机器人……已经可以在实验田里有条不紊地工作。北斗导航系统和5G信号能够让机器人行动误差保持在5厘米以内,通过图像识别和大数据算法,除草、转弯、收割也更加准确。
说起以前的困难,王金悦总表现得云淡风轻,但实际上,他也曾因为拿不到实验地块崩溃大哭。每次想放弃,看到村子里老人们劳作的身影,他又会给自己打气,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现在,王金悦的机器人已经成为金山区亭林镇打造智能农业装备重镇的依托项目。
在近千亩蔬菜种植基地里,每年需要上百个人工,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制约了规模化设施农业的发展。一台收割机器人抵得上8~10个人的工作效率,虽然不够完美,但王金悦很乐观。
科研的路没有尽头,需要一个又一个五年。
在王金悦的梦想中,借助机器人,种地可以更享受,农民则更职业化。“未来的农民,将可以一边在数千公里外游山玩水,一边远程操作机器人智能种地。”
未来,谁来种地?上海郊区的这群年轻人给出了答案。他们用知识助力乡村振兴,用青春的热情和执着证明了:知识,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可以让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