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4名浙江大学生登上《人民日报》,他们凭啥获得国家奖学金
日前,全国6万名优秀本专科学生荣获2019—2020学年度国家奖学金,全国2万名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2019-2020学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
昨天出版的人民日报,用四个整版刊登了100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和100名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名录。其中,4名浙江大学生成为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的优秀代表,浙江省这4位特别优秀的同学,他们分别是:
浙江工业大学 甘雨露
浙江理工大学 全振潭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刘慕洁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陈 龙
甘雨露
浙江工业大学
1998年10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曾获中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设计制造智能机器人服务医疗和养老事业,为临床医疗提供便利;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率领团队调研小岗村,服务科技下乡。
玉兔登月埋下火种,他立志铸就大国重器
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玉兔号”顺利登月,中国人的飞天梦想从笔尖走向太空,那年他正好初三,玉兔号在月面激起了微微尘埃,更激起了少年心中大大的梦想:有一天,我也要造出一个能够登上月球,登上火星的机器人!
时光转瞬即逝,但创新创造的梦想却不断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鞭策着、鼓励着少年,日益靠近心中的梦想。大学校园里,他练就过硬本领,孜孜不倦勇于突破自我,从一个乘智能之风、破时代大浪的“创新青年”,到守一线学子、聚团队力量的“斜杠青年”,他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敢为天下先、勇筑中国梦的“先锋青年”,实现了心中的“智造”之梦,担起了青年的时代使命,走出了自我的人生风采。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甘雨露连续三年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一,连续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校级创新创业奖学金、校级学生工作奖学金等。曾获校十佳大学生、校级优秀学生、校级优秀团员等荣誉 获中国机器人大赛国家级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受理国家专利16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受理国家发明专利4项。
此外,他现为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学院第23期学员,现任卓越1701班班长,所在班级获得校级示范班级,连续两年获校级先进班级;所在团队获“校级十佳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荣誉称号。
去年,浙江工业大学2020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甘雨露作为老生代表上台发言。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机械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甘雨露。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老生,欢迎学弟学妹们加入工大这个大家庭!
有人说:“到大学就解放了,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我看来,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进入大学,我们不再是父母羽翼下的雏鸟,我们开始有自由的思想、自我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走出“舒适区”,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
在大学里,我加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团,叫木球社。训练时,教练告诉我要注意三点:第一,在击球前,要坚持不懈地勤加练习,练就过硬的技巧;第二,在击球时,要选择、规划好合适的路径,提高命中率;第三,在击球后,要保持良好心态,因为下一杆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其实,大学的旅途也是如此,练就本领、选择路径和保持心态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要练就全面过硬的技能本领。能力和本领是人生路程的前提,有了充足、全面的本领,才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锤炼过硬本领要靠上下求索。三年来,我做了多方位的尝试和挑战。在学习上,我不断地攀登专业知识的高峰,每当跨过一座大山时,我总会问自己,学习的边界在哪里?于是我开始尝试科研竞赛,去提升自主研究的能力,但当自己问鼎国赛金奖时,我又问自己,竞赛的目的是什么?于是我开始走进车间、深入企业,开展各种实习锻炼,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这一路,有些时候是单兵作战,孤独而枯燥,有些时候是团队合作,数次打击,数次崛起。也正是如此,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了学习的真谛。
其次,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径。选择适合自己的奋斗路线,才能在追求热爱的过程中激发最大的潜力。我们处在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可以发掘自己的热爱,也可以坚持自己的热爱。我们的大学也是包容开放的大学,在这里你可以创造无限可能。就如我坚持了对学术的热爱,为“做有用的科研”而选择继续去北京大学深造;我的朋友们有的坚持对教育的热爱,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成为了乡村支教志愿者;有的心系国防、携笔从戎,在强军路上绽放青春光彩。还记得在新生报到点迎接你们的两块标语吗?“古运河畔书生意气,强国路上挥斥方遒”。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能选择合适的人生轨迹并为之而不懈奋斗,奏出时代最强音!
第三,要保持积极热忱的向上心态。要对生活葆有热忱,积极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热爱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人类社会遭遇了一场百年未遇的危机。6个月前,我们和你们一起经历了“云端学习”“网络授课”,面对疫情的阻碍、高考的推迟,坚毅的你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奋斗时光。作为学长,我对2020级的你们充满敬佩,同时也对你们满怀信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也相信无论追梦路上有多少荆棘坎坷,你们一定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在挫折中磨砺成长,乘风破浪、勇往无前。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亲爱的2020级的新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保持良好心态,用坚定的意志迎接未来的挑战,练就过硬本领,成就非凡人生!谢谢大家!
全振潭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7级学生,中共党员。曾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奖项。
兼具温度与深度,他想做这样的机器人研究者
考核第一保研清华,荣获国家奖学金省级特别推荐资格、校长特别奖,被评为十佳大学生等,2020年可谓全振潭“大满贯”的一年。谁曾料,四年前的他曾怀蓝天梦,是全区唯一通过空军飞行员招募身体、心理选拔的同学。然而,身体抱恙的母亲、对机器人未了的热情,让他最终选择退出。
“祖国终将选择选择祖国的人”是一句写在招飞纪念手册首页的话,在浙理的四年,它激励着全振潭将强国之志投入到科研之中,朝着成为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机器人研究者的目标迈进。
乐高少年的热爱与坚持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全振潭对乐高搭建非常着迷,一玩便是十年。十年间,从传统的乐高积木,到自主设计编程的乐高机器人,一次次的设计、拼合、组装,带给他从零到一的成就感,也形成了他对机器人的浓厚兴趣。
兴趣或许是最好的老师,但努力和坚持才是全振潭在科研路上最大的底气。
全振潭高中的机器人社在一间并不宽敞的教室里,地上铺设着木板做的机器人路线图,桌面被放着各式配件的收纳盒所占据,一面黑板写着“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为使比赛中的模型更为精巧、编程的普适性更强,他几乎在这里度过了所有的课外时光。大一时,全振潭进入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秦川教授的机器人团队,约180平米的实验室里,他开始有自己的工位,每天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都“驻扎”在实验室里——学习经典理论,了解前沿技术,从参与制作三轴并联机构模型,到独立自主完成八自由度四足机器人。
大二下学期,全振潭有一段焦灼的日子。四个时间线大致重合的竞赛,日益临近的雅思考试,期间他还作为学生代表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部参加学术会议。“我都忘了在实验室里睡了几个晚上。只记得趴在桌子上太久,醒来的时候手都发麻了,脚也有点抽筋。”他现在回想,那阵酸麻感还是非常清晰。“但我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得到应有的结果。”
科学的方法为努力和坚持提供正反馈。高中备赛时,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浮现让全振潭强烈地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局限,意识到要以“精深学习”为原则,“一般我在实验室主线任务就是学习经典理论工具,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东西真的都是大宝贝。”而体系化是实现“精深学习”的方法,他注重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用旧知识解释新知识,当无法自主构建联系时,便通过翻阅论文、书籍获得帮助。
全振潭还将体系化运用到多学科交错学习之中。“做机器人最终目标是做出像人一样的机器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大学以来,在各式竞赛中,他遍历机械、控制、电路、视觉等知识领域。对不同的课程,他保持开放心态,汲取各学科的“养分”,即使是与专业相距甚远的思政课也听得津津有味。他关注国家最新政策,结合人口老龄化背景与现实观察,和团队一起设计出改善老年生活问题的“一种具有提升装置的坐便辅助器”。
失败是科研的常态,对此,全振潭有一套自己的哲学——不把失败当失败,而当做是迭代。第一次失败后,后面每一次的尝试其实都可以借鉴前面的经验进行矫正。这一观念源自他高一准备机器人竞赛时所学的PID算法,“PID控制消除偏差综合考虑了现在(P),过去(I)和未来(D),就像一个有经验的控制领域专家。”
“搞笑”领队的责任与担当
科学研究绝不是一场独角戏,博大精深的机器人研究更离不开团队的支撑。高中的机器人竞赛经历,让全振潭收获了毕生难忘的回忆与弥足珍贵的友谊。“大家为了自己的兴趣,抱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感觉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在最煎熬的大二下学期,也是队友间的相互鼓励,让他得以鼓足干劲,处理好各个项目。
全振潭自称“搞笑型”领队,学弟学妹们亲昵地称他作“老全”。谈到团队成员间是否会产生矛盾时,他摇了摇头,“当出现困难时,我们更多是集中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转移到成员身上。比起去指责某个成员做的不好,我更倾向于用实际行动去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2019年底,全振潭组建了浙理钱塘蛟机器人战队,计划带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但疫情汹涌而至,整整5个月,团队成员只能通过线上交流推动项目进程。在全振潭的统筹安排下,团队分为机械、视觉、电控三个小组有序地开展着实物制作前的准备工作。为提高成员在家中的工作效率,他组织团队开展每周一次的工作复盘。“我们复盘内容不限于项目,包括学习了哪方面的知识、看了什么书等,比如很多学弟都汇报自己在复习四级。”团队成员季文茜回忆道,“老全不仅对我们在项目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还常和我们讨论怎样去做好未来规划等。”
从初中到大学,一直担任团支书的全振潭,似乎被赋予一种引领集体的使命感。他组织X-idea系列团建活动,引导大家在专业领域进行头脑风暴,进行从零到一的创新。在他的带动下,团支部成员科研参与率达100%,所在团支部被评为浙江省“千强团支部”。
2020年的下半年,全振潭进行了十余场的宣讲,真诚地分享自己的学习、科研经历。面对学弟、学妹们提出的问题,他都尽可能地结合自身经历细致解答。比起是学长,他更像朋友,回复的文字颇为风趣。在一次回复中,为了鼓励学弟通过广泛尝试去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写到:“学校就像个动物园,同学有的是大象,有的是猴子,还有小猫小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长,但早期的考试更像是考爬树,大象爬树当然是不行的咯,如果你是兔子,应该在跑道上发挥出自己的能量。”
行旅间的考察与反思
高考结束后,全振潭和朋友们一起去考察了全国最贫穷和最富裕的地区,两种极端景象让这群年轻人陷入沉思。自此,“是什么导致这片土地呈现这样的风貌”是全振潭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大学四年,他曾前往全国12个省份,游历了30余所国内知名院校,获学校全额资助赴新加坡、美国访学。他在一次次学术交流中提升科研素养,也在一段段旅途中拓宽对世界的理解。
去年夏天,他来到广东深圳,参与“2020全球青年人才研修班”活动。研修班筛选条件十分严格,三轮选拔,最终只录取了37人,仅3名为本科生。五天半的研修,课程满满,早上七点开始晨练,晚上十点可能还在上课,为完成当天的作业甚至要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全振潭和不同背景的同学一起,开展头脑风暴,构建各式新奇的想法,并最终形成完整的项目企划。
机器人是冰冷的,机器人研究者却是充满温度的。全振潭看到从北京连夜赶来的老师,活动结束后又匆匆返回;也目睹凤凰卫视的于盈老师作为助教,全程陪伴引导他们的讨论直至深夜。“合影时郑院士还在问我们几个他的ppt讲得怎么样,提及他准备到凌晨2点多。这些细节流露着用心与重视,让我们这些还在探索的年轻人很难不被感动。”
四年努力付出终迎来硕果累累。在推免夏令营中,全振潭获得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11所“双一流”高校的录取资格。2020年的下半年,各类奖项更是纷至沓来。这些“甜美的果实”固然让全振潭感到欣喜,但他并没有沉溺其中。所有评选结束后,他又回到了实验室,前不久还在为他的项目熬夜赶工。每周一到两次的五公里长跑是全振潭多年的习惯,不仅能释放压力,还是对耐力的考验,这也是科研工作者所要面对的——一切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往往是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冷板凳,和一颗颗滚烫的对国家、对科研的赤诚初心。
刘慕洁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2017级学生,中共党员。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IEEE期刊论文1篇。主持并完成国家创新创业项目1项。
从“意料之外”到沉浸其中,她用四年逐梦未来
“其实当初是个意外,恰巧被自动化专业录取,其他的理工科专业我也有些兴趣,只是‘阴差阳错’地就来到了这个专业。”刘慕洁坦言,在尚未对这个专业萌生多少了解的时候便被推到了课堂之上。对于下一步路该怎么走,她并不习惯做过多无谓的思考,而是选择先踏出第一步,“永远在路上”。
“我相信中国的智能制造领域会有我们自动化学子大展拳脚的地方”,刘慕洁坚定地说道。不断地推动人工智能、机械装置、智能家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与应用,是未来她徜徉于浩瀚科技世界的既定航向。
在学习中不愿服输
“在这个专业里,男生仿佛占据了天然优势,不仅人数占比多,在思维的敏捷性方面好像也更高,女生在这个专业其实还是挺孤立无援的。”但是,刘慕洁并不想承认女生比男生差,而是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比较推荐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学习方式,专业课一般隔几天才上一次,课后通网上平台加强学习,能让课程的逻辑结构、学习思路更清晰。”课程专业性强、难度高,刘慕洁利用身边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学习。除却课前预习、课上专注、课后复习的传统学习方式,刘慕洁还选择拓展学习书本外的知识,加强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学以致用来创造更有价值的东西。
自行独立地编写出一个代码,或是圆满地完成一项任务,都让刘慕洁产生莫大的成就感。2019年11月,她着手开发一个基于物联网的睡眠监测与分析系统的项目,通过搜集用户打鼾的频率,并进行傅里叶变换,提取出声带中的能量值,再通过算法计算判断出监测对象否患有鼾症,根据监测结果提醒用户及时做进一步的检查。
在“整合老旧安防设备”这个项目中,刘慕洁通过技术手段,升级网络预警系统,提高安全性和工作效率;项目得到了业界认可,目前已经与东阳安保公司开展升级合作,“这让我很激动,我期待有一天它会出现在市场上。”正是一次次愈加深入的探索让她对这个专业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也逐渐点燃了她的热情,增强了她坚持探索自动化领域的信心。
在困境中砥砺前行
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刘慕洁口中可爱有趣的“小车比赛”,是指在IAR软件上进行代码编写,利用下载器下载到芯片上,再通过传感器反馈参数,以此来控制小车在赛道上的运行轨迹的比赛项目。
由于之前使用的开发系统过于老旧,这一年团队导师决定更换智能车研发所需的一整套材料。这也就意味着刘慕洁与团队伙伴无法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只能在新的起点上进行探索。此外,因比赛道路复杂多样,智能车无法准确识别赛道上的元素,如将“小转弯”错误地识别为“圆环道路”,导致小车行动轨迹常常出现失误,再加之赛道上断路和障碍物的设置,都成为了智能车前行的一大问题。
一次次试验传感器能如何更准确地识别出赛道元素、思考传感器怎么跟和谐码进行更良好的联调以及器件间如何联动工作,是备赛期间刘慕洁反复在做的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和团队伙伴在小车芯片上引入电磁模块以及超声波模块,并调节各个传感器的中断时间、调用的优先级等,以保证传感器能够完整、准确地采集数据,使智能车突破障碍,快速前行。
回忆起那段咬紧牙关攻克困难的时期,刘慕洁很感慨:“比赛前每天跪在地上研究智能车的传感器,直至赛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膝盖还仍然隐隐发酸、作痛。”
在连续两次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成绩并不理想的情况下,2020年,刘慕洁与队友第三次站上竞赛场。这一次,他们研发的“简易无接触温度测量与识别装置”,一路闯关,成功拿下2020年“IT杯”第八届浙江省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不能放弃,要一直努力下去,总会有一个胜利的结果在那里等你。”
在生活中收获满满
生活中,画画是刘慕洁的一大爱好。“我小时候喜欢看日漫,喜欢临摹里面的动漫人物”。不懈的坚持来源于热爱,直到现在,刘慕洁还依然享受着闲暇时画笔落于白纸上带来的那种“畅所欲言”的感觉。“其实,绘画也培养了我的空间立体感。”由于制图不仅需要绘画基础,更需要对空间的掌握,每一次绘画时刘慕洁都会在脑海里模拟画面,借此来不断刺激空间立体感与思维灵敏性的提升。绘画对她而言不仅是爱好,更是助力她成长、支撑她前行的动力之一。
“我特别感谢徐鸣老师,他作为我的指导老师、班导师,特别支持我们的个人发展,也帮助了我许多。信息学院的老师们也都特别照顾我,杜老师总是耐心指导我,金老师总是会特地把我项目进度的最新消息发给我。还要感谢郁威同学,从我参加第一个竞赛起就跟他组成了队友,在一次次竞赛中我们看到了彼此的进步。”大学生活已经步入尾声,刘慕洁感谢一直相伴身边的良师益友,他们不吝啬包容与关心,是她生活中的坚实后盾。
如今的刘慕洁与四年前一样,再次站在了人生重要抉择的路口处。对于读研还是就业,她表示,两种都是不错的选择。目前,刘慕洁已收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等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她希望自己能继续扎实理论基础,再将剩下的时间付诸实践。在探索学业的过程中她深知,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真理才会浮现,毕竟“实践之树常青”。
回首大学四年,刘慕洁说:“感谢身边的人,他们教会我要永远满怀感恩,学会感恩能改变你很多。”前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永远布满荆棘,坚持本心所向,方能一苇以航。
陈龙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技术专业2018级学生,中共预备党员。曾获“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杭州工匠”等荣誉称号;第15届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金奖。积极带领助困社团为学弟学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从接近自闭到匠心筑梦,他用代码敲出绚烂人生
不甘平庸,从羞涩大男孩到杭州工匠再到世界技能大赛展露锋芒。
一路艰辛,他始终坚韧执着,用一次次的尝试不断到达新的高度;
匠心筑梦,他矢志不渝,用拼搏与奋斗一步步缩小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他就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学生陈龙,一位不忘初心、执着奋斗的“匠人”。
作为在千禧年降生的一位00后,就读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软件1811班的陈龙,出生在浙江台州的一个小县城。
这位少年,自小不善与人交流,尤其当经历了家庭变故,父亲去世后,他更是变得更加自卑,他说:“我害怕接触任何陌生的新事物,害怕与人交往,逃避所有机会,在中学很长一段时间我接近自闭。”
就是这样一位腼腆、内向,说话有些结巴的男生,在2018年的秋天踏入高校的大门。为何选择软件技术这个专业,他说,一方面是受身为程序员姐姐的影响,但更重要的便是他认为这个专业只要与电脑交流即可,无需与人交流,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进入大学之后,陈龙才开始接触软件技术专业这个领域,也许是因为他的专注,很快他就被看似枯燥的代码所吸引。课堂上,他眼里只有老师与知识,课后也是认真自学反复操练,不知疲倦。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学习强度大,最初,他的技能水平在整个专业里显得平凡无奇。
如何才能更快提高技能?陈龙着急无助,一度陷入瓶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不得不突破自己,尝试着去向老师和同学提问。可以说,兴趣和热爱打开了他的心门,一次次紧张又不厌其烦地求助,让他挑战了以往不能想象的人际模式。
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坚韧端正的学习态度,让他获得了成效,在大一的专业学习中,他获得了优秀学生奖学金。
2018年的暑假,对于陈龙来说,是一生难忘的一段记忆。当得知专业即将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振兴杯”集训的消息时,他蠢蠢欲动,可因为专业技能在整个专业中并不是最拔尖,他并没在预选的名单里。他鼓起勇气向老师们毛遂自荐,被婉拒后再次提交书面申请,深切表达自己渴望参赛和提高的强烈欲望。老师们被打动了,破例吸收了陈龙作为集训队的一员。
烈日炎炎之下,陈龙来到学校,一个机房开始了他的备战之旅。在集训队的日子堪称是魔鬼训练,他是唯一一个自荐的外来者,他坐在最角落的位置,专注而固执,他深知自己的专业水平与“种子”选手相差一截,便付出加倍努力,和密密麻麻的代码死磕,每天不到晚上十二点不休息,做梦经常梦到自己在刷题。他说:“争分夺秒的时候甚至觉得吃饭和上厕所都是浪费时间,特别感谢老师们用24小时的在线模式应对他的需求。”
即便如此,在集训过程中,他屡遭挫败,面对无法攻克的难题和随时存在的Bug,他不断在自我怀疑中自我调试,绝不放弃,他的执着、奋斗和乐观也感染了其他队员,以至于后来,大家称他为队里的小太阳。
功夫不负有心人,杭州市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场,是陈龙收获自信的第一个战场,当让他以市赛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省赛入场券的那一刻,他才发现自己已然成为了一匹黑马。就这样一路披荆斩棘,从省赛到国赛,训练的日程从997到007,不断克服着身体和情绪的压力,“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终于到来。
比赛那日,陈龙与队友们沉着应战,冷静答题,经过八个小时的奋战,他拿下了第一名!
当敲门声响起,当结果公布,所有情绪化成眼泪在眼眶打转,陈龙清楚,他和老师们的努力收获了沉甸甸的认可。
赛后的陈龙似乎更忙碌了,他站上了领奖台,接受了许多采访,也受到了省长的接见与合影。
“‘振兴杯’带给我的不只是荣誉,是拥有参赛的机会和奋斗的经历塑扬了我的梦想,坚定了我的信念,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陈龙变得阳光开朗而自信,除了专业学习之外,他积极地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热心地为他人带去服务,并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用更高的标准要求和塑造自己。
目前,陈龙已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他在建党百年的历史契机下,积极参加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主动自学、深刻悟党史,他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营养剂,在实习岗位上努力奋斗、履行党员职责。
技能筑基,向阳生长,怀抱感恩之心的他,立志为社会做出更多奉献,以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匠人精神陪伴着他自己谱写出绚烂的职业人生。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国家设立了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是目前各类学生奖学金荣誉中级别最高的奖项。
以上4位学生,是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的优秀代表。他们爱党爱国、信念坚定,严谨求学、勇于创新,诚信友善、热心公益,矢志成为勇攀学术高峰的不懈追求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以他们为榜样,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光彩。
▶ 化疗输血甚至要骨髓移植!罕见病男童竟被0.39元一片的药救了
▶ 原来张文宏还有一位优秀的哥哥!两兄弟在家乡同台演讲,互相调侃,金句频出!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周泉 校对:麻笑恬
责编:王心 监制:周丽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州晚报微信广告投放联系电话:18967720708 QQ:568705619
点亮右下角,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