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事报道】国际优秀设计师作品交流会杨念东演讲实录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杨念东


  非常容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这个项目是2015年9月份开放的项目,大家都比较了解。我们回顾这个项目,从2012年申办之初到现在走过了5年,回头再看,我们总结出“(让)生态当总设计师”这么一个总的理念。当下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问题十分凸显,作为园林人能够做什么,我们作了一点思考,跟大家汇报交流。


  武汉办园博会的背景,武汉这个城市,(上世纪)90年代建设滞后了,(人们)曾经开玩笑说“武汉是最大的一个县城”,对武汉城市发展的评价不高,2000年以后,特别是2010年以后,武汉加快了城市建设。从园林方面来看,与汉口江滩到两江四岸,从见缝插绿到规划见绿,从拆围透绿到绿线的划地,从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目前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从城市绿道,到2012年提出的城市森林公园群,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前九届园博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之上,特别是第九届在北京,因为首都的优势,非常地成功,武汉在后面紧跟着办第十届园博会,压力非常大。怎么样实现园林更大的价值,实现园林的价值,能够做什么?我们当时进行了一些思考。特别是2012年前后经历城市雾霾爆发的一个时期,当时对雾霾大家还不是很认识(到位),知道雾不知道霾,特别是南方城市2012年前后集中爆发了生态问题,给大家的启发、思考、反思非常多。我们想,生态能够做什么,生态能不能唱主角,我们做了这样一个生态的事情,希望通过园博会的实践进行更多的探索。


  因为提出“生态当总设计师”这么一个提法,边干边总结,到最后2015年成形,到开放,总结,到现在相对比较完整地概括。首先,第十届园博会工作模式的创新,如何体现生态当总设计师,有了好的工作架构才好有工作的开展,项目的推进和实施。我们提出“众筹+统筹”的概念,从设计之初,从总体规划到后期的各项专项,2012年一直到2014年,甚至到2015年上半年,根据工作进展的不同,面向全球、全社会开展众多的众筹活动,通过专业筹、跨界筹、民众筹三个层次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团队、专业人士、普通民众的参与。不光是规划建设领域,园林领域等等方面的,还包括、历史、艺术、人文等等方面的专家都参与到过程中来了。


  在4年多时间里开展了50余项众筹活动,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余个团队,50多名各行业大师级专家和数千名专业人士或普通民众参与,提供了千余套各种设计方案和思路,近万条建议案。决策层非常重视,约半数的内容被采纳和实施,对我们园博会的建设,起到一个很好的基础性作用,工作做得非常好。在这个过程中,各个行业都参与进来,各个领域都关注,特别对园林这么一个专业来说,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园林的价值,大家共同参与进来成为一分子,这也是我们做园林这样一个事业非常好的一个途径,不仅仅是我们少数人在我们自己专业领域做自己的事情,(而是)让全社会了解我们,(并且)不是大家简单认为园林就是种树、种花、种草这么一个专业。


  有了这么多众筹内容以后,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统筹,我们以园林院为组长,构建了以园林设计师为主体的园博设计管理团队、综合设计团队。包括园博会的指挥部的规划设计部门,全部由来自于一线的设计师、建设者、园林人来参与这个项目的管理和统筹,也成立了国内外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这样一个架构之上,统筹了上百家设计单位,整合了非常多的设计成果,形成了场地、建筑、景观、配套四大工程设计成果。我们要求把设计师到一线进行驻场服务,快速反应,由现场服务坐诊变为巡诊高效,配合施工,保证品质。设计师发挥作用到现场去设计,甚至发挥监理的作用,我们甚至要求有些设计师团队带着锤子上工地去服务,发现哪里施工不好,打掉,由施工队再来施工,本着这样一个品质的要求,确保建设的品质。


  在创新方面的实践,总结一下,我们有五大新的理念,一是提出生态园博的理念,第十届园博会是在个生活垃圾填埋场上面进行生态修复以后建成的,是一个生态修复的概念,同时是一个生态织补的概念,我们的场地位于武汉三环线被割裂的一个地块下面,我们要把割裂的地块缝合起来,同时采用掇水理水的办法,形成一园多点、一点全域概念,通过一个园博园,形成多个辐射的点,带动武汉市全域范围内生态建设的提升。从2012年到2015年,整个武汉市的绿化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提出了民生园博,我们这次园博会选址,周边规划有30万人口,都是社区包围的地块,直接服务于民众,是民众家门口的园博会,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我的园博我的家”,让民众参与到我们的园博会里面来。第三是文化园博,重点有三大文化的体现,第一个是荆楚文化,通过一系列的建设内容,荆山楚水、汉口里、汉江湾两大主群的服务区域建筑。还有地域文化,长江文明馆,反映长江流域文明的各地展园,(还有)国际文化,园林艺术馆,国际园,创意园,大师园,形成三大体系的文化。另外加入到智慧园博的内容,从游园互动,运营管理、服务支撑,运用科技的手法增强智慧性。整个也实现低碳园博。通过规划设计、建设运营、运行管理三大途径,绿色交通、生态景观和绿色建筑这三大板块来展现。


  工艺方面,有四大类工艺,场地类、景观工程类、建筑工程类、配套工程类,具体在项目设计中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来实现整个园博会的引领和示范意义。这个里面有众多国内单位甚至国际单位参与进来,提供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在这里面得到了实现。材料方面有三种材料,第一种是生态环保材料,非常多的节能材料,在这块有很多好的做法、好的专利,很好地运用,很多项目也在示范运用。第二类是废旧回收材料,这次在园博会里面形成一个特色体系,结合园博会景观建设的需求,我们将城市建设领域里面很多废弃的垃圾,比如旧砖旧瓦等等,结合地方的一些状况把它消纳在园区景观建设里面去,把它景观化利用起来,得到很好的示范,开园一年半以来得到很多的好评。第三类是生活器物类的材料,将很多生活类的物件把它运用到景观化,增强游客的共鸣,体现一定程度的乡愁。


  这个项目(的特色)课简单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选址显新意,整个选址是在一个城市废弃地、生活垃圾场上。这个垃圾场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单体生活垃圾填埋场,500万立方的生活垃圾,填埋时期关闭有10年,降解程度非常缓慢,我们通过治理把它建设。城中村拆迁的一个废弃地,曾经这个地方有很多棚户区,周边已经建设成为社区林地,这次园博会合打破以往建设公园的一些传统做法,选择在好山好水上锦上添花的模式,我们非常强调雪中送炭这样的一种建筑方式,哪里生态最糟糕、最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建设这样的一个高水平的园博会。区位,属于三环线边上两侧,整个建设是位于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一带十园整个规划其中一个公园。张公堤是张之洞在武汉时候建设的一条堤,张之洞父子俩修建的,有30公里长。



  通过这次规划修建,沿张公堤周边结合十个公园30平方公里的绿地,通过园博会项目的拉动,整个建设基本形成,改变了整个武汉汉口的生态格局。建设之前的航拍现状,场地非常平,这是垃圾填埋一场,周边都是建成的新旧社区。这是建设以后形成的场地之后的一个关系,场地通过织补桥进行了织补联系,场地也有了竖向的变化,也有了山水的格局关系,形成了比较好的生态格局。园博园的现状,这是北门和东门,曾经建设之前是生活垃圾填埋场,这是武汉的东方赛马城,赛马场的一个场地在旁边,这是北区的垃圾填埋场,曾经的北区污水横逆,臭气熏,周边老百姓居住在这里,用老百姓的话说“夏天不敢开门开窗,冬天还要点蚊香”这样一个状况,生活质量非常地糟糕。这是东门场地原貌,垃圾场还有高压走廊等等。


  这是垃圾填埋场的范围,700多亩,填埋量有500多万立方。这是原来的现状,这是垃圾场的状况,旁边还有小的棚户区。在场地南区原来有一条城市的排污渠,一条明渠排污,也是臭气熏天的,原来非常多的棚户区在这里。周边是我们的社区,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大的有8个社区,整个社区的环境改造统筹起来。整个场地的现状非常地糟糕,通过一些图片看见,这个场地的原址我们面临的问题非常多,生活垃圾填埋场,有三环线及张公堤,有进口明渠,场地基本上没有什么良好的植被。防洪堤,虽然现在不具备防洪了,没有防洪的实际功能,但是它始终还是国家一级防洪干堤,还没有摘帽,对它的建设、保护,按政策还要呼应。周边还有很多现状的道路,有的在建设还没有形成。高压线,天然气管道等等,还有一些城市排污渠的连通闸,地面建设带、铁路、地铁等等,这样一系列因素都在我们这个场地以及周边存在。我们在研究这个项目的时候也感觉,这个项目基本涉及到城市建设领域所有的方方面面,建设的协调量非常大,技术难度也非常地巨大。近5、6年以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现在园林项目、生态项目的综合性越来越高,不像以前单一的建设一系列绿化而已,应该说现在从规划、格局系列方面,(更多)考虑综合性的领域。



  第二,从规划方面显示我们的特色,我们构建了北掇山、南理水、中织补,实现土地的复活利用,山水生态再造和场地的织补。面对亚洲单体最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我们进行了无害化的处理,用最有效综合治理方式,用好氧技术和厌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用三年的时间实现30年自然降解达标的要求。这是我们的填埋区,用一些综合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当然我们也有渗滤液收集,废气的处理,我们的渗滤液达标以后再利用,对场地的冲洗、灌溉进行再利用。这是我们治理的一些状况,在一些管道的建设,渗滤液的收集、处理,最后对渗滤液进行再利用,高峰期每天达到100吨渗滤液的处理量,这是处理过程的一个现状,这是处理完以后,在场地堆山,在垃圾场建设15米高的人工山体。这是植被上去以后整体的一个全貌,在2015年9月份以前形成的一个现场的照片。这是北掇山,在北区形成山体,南部形成水体,东部采用织补桥梁一大一小织补桥进行织补的一个联系。这是北区山体的一个情况,形成一脉、两坡三峰这么一个立面效果,这是我们建设以后山体的一个状况,这是北区金山景区最后再造以后形成的景观效果。这是金山山顶我们形成叠水小池塘的一个景观水景,跟海绵水系统进行了结合。这是南区,蓄水景区一湖四溪七岛形成,有些类似于江汉平原水系的特征。这是南边的一湖景观,这个主体建筑长江文明馆,这后面是原来的社区。这是其中一条水系景观的效果,这是其中的一个岛,上面有岛,丹顶鹤的放飞。有一个台地园,结合水系统过程中水处理一个高差处理过程中,我们形成一个台地景观效果,这是我们的一个生态织补,在三环线上建设了一个大型的箱体结构桥体,220米宽,这是建设过程中的一个记录。上面进行大幅度的覆土,植被,地形一直延续过去,形成一体化。这是园博园的织补桥东桥,下面再造以后形成的景观、道路。这也是桥顶景观。



  第三,设计过程中追求很多细节、理念,构建海绵园区,乡土植物体系、地域文化体系、绿色化生态建筑体系、植被化体系等等,进行了很多材料的示范。海绵方面结合海绵建设的六个字,我们这里多了一个字,多了一个补,我们整个南区水系统抽出以后对全园的绿化进行灌溉再利用,湖水有可能会在旱季的时候雨水不够,结合北区自然的一个大型湖泊一个水系里面金银湖非常大的一个水系。我们把这个水抽到山上再留下来循环,多了一个环节,引进金银湖水进行补充的环节,形成这样一个水路关系。水系统打通了三环线,形成了南北的贯通。在北区取水的源头我们形成一个小景观,这里面的水我们再进行小循环净化,利用湿地植物的净化,形成这样一个景观,再抽上金山山顶。


  武汉市市树水杉,形成一个湿地景观一个特色。在全园形成了很多雨水花园,水抽到山顶以后,通过生态织补桥景观化流到南区,形成这样一个水路关系。四条溪也把它的水面设计得高于湖面一点,保证水下来以后先进入溪流,再进入大湖。山上整个场地结合高差设置了很多生态的节流沟的做法。这也是我们园林里面做海绵跟城市里面做海绵不同的,我们更多是一种模拟自然的做法,跟城市海绵做法有些不同,园区里面做了20多个小型雨水花园,整个形成一个海绵系统。



  材料展示这块,我们集中在北区相对较多,南区有部分,北区是我们的一个垃圾场变废为宝的一个场地,因此我们这块集中展示了很多废旧材料景观化的利用。武汉曾经有非常多炼钢厂形成的耐火砖,我们在整个建设中把旧砖利用起来,进行景观化的铺装,透水性非常好,这个砖经过烧制以后,耐强性非常高,色彩自然斑斓。很多废旧的高盖板我们也把它利用起来,涉及到园区进行景观道路的铺设。这个铁路枕木,这是主体建筑打桩以后的桩头,我们这次园博园里面主体建筑打桩,所有的废弃打桩都没有出厂,就地进行再造、消化,把它打造成艺术品,包括桩头打造成湖北特色的莲藕景观,非常好地把它消化利用。一些磁片和旧瓦片景观化的设计,这也是建筑里面废弃的一些钢材、轮胎。


  旧瓦片,这个黄色琉璃瓦,是武汉黄鹤楼在前年改造的时候换了一批旧瓦,旧瓦换下来以后全部弄到园博园里面,把它景观化地利用起来,让园博园和黄鹤楼也结缘。这个建筑物是一个废弃的建筑物,原来生活垃圾场办公室所在地一个旧楼,我们把它保留下来,改造,残垣断壁这样一个状况,我们取名叫“再续前缘”。把内部改造成一个公共厕所供游客使用,留下了一个场地的记忆,结合原来的棚户区一些地方,打造旧的土砖景观化。



  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的示范,整个建设改变了城市的格局,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影响和培养了市民对于园林景观的认知,通过这样一个项目以后,近几年武汉人民对于整个园林认识发生了很大的不同,更自觉地保护和热爱生存环境,通过这样一个项目,传递了一种生活态度,实现了园林的价值和意义。这个项目助力武汉市在2015年巴黎气侯大会上获得C40城市气侯领袖奖,获得2015年低碳中国行低碳案例奖,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园林景观的价值,通过这个项目,我们感觉,它是舒缓城市压力的精神替代,能让疲劳人们重振精神之后更好地工作,让贫苦人们变得高尚而优雅,不同等级和阶层的人们能够在此和平共处。自然生态改善了社会生态,将一些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通过我们园林的空间,通过生态改造、自然改造,能够得到一个平衡和调节,这也是我们做生态园林的意义。近几年城市建设的发展,我们走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园林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更好地实现园林的发展,有赖于园林人共同的努力,谢谢大家。


投稿邮箱

news@chla.com.cn

微信号

chlaweb

微博

@中国风景园林网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