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规划与设计,讲好植物故事彰显文化魅力
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所有的衣食住行,都与植物息息相关。尤其是野生植物,不仅守护着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也守护着宝贵的遗传多样性。植物园是实施植物迁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我国现有植物园近200个,长期以来在维护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将于今年挂牌的国家植物园将整合北京植物园的南园和北园,并在副中心建设分园。未来国家植物园将坚持将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展示,加强珍稀植物的异地保护,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据了解,国家林草局已牵头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规划,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分区域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展览、介绍、研究和利用植物资源的植物园,究竟该如何规划设计,植物、景观、环境与建筑又如何协调?风景园林网特别选择了一批国内外有特色的植物园相关案例与大家分享。
01.
澳大利亚国家植物园
项目地点:澳大利亚堪培拉
设计机构:T.C.L
澳大利亚国家植物园在21世纪重新定义了公共花园的意义。它由来自世界各地的100个濒危树种组成,分布在一个250公顷的森林里,这里曾被大火破坏。
该植物园源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和公众环境关注等现实问题,它是一项战略、一项计划和一项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不是一项主要基于美学的设计。
这100片森林不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体验——被一个物种的森林包围的乐趣——而且也是未来的种子。每个物种都有一个可存活的种群来保护脆弱和濒临灭绝的物种。场地的地形决定了规划,元素与戏剧性的地形——自然和文化的并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协调。100片森林、空地、中央山谷和花园形成了一套对比鲜明的空间体验和活动设置,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这些空间与遗址的地形和目的交织在一起,为植物园的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机会来体验和探索当代世界的树木、植物和花园的意义。
随着未来的发展,国家植物园将在世界各地建立联系,交换知识和实际的植物材料,以扭转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艺术作品和生态是植物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再生主题,这也是设计的基础。
02.
罗伯特·W·威尔逊俯瞰公园
项目地点:美国纽约
景观设计:Andrew Zientek, ASLA (景观设计师)
罗伯特·W·威尔逊俯瞰公园(Robert W. Wilson Overlook)占地1.25英亩,是纽约布鲁克林植物园中最重要的待规划场地。该公园以一个崭新的紫薇花园为特色,种植着沉浸式的四季观赏草和多年生植物,樱桃大道和花园的美景尽收眼底。
一条带有雕塑式挡土墙的之字形往返路径略微倾斜,通过将陡峭山坡的山顶和山脚与另一条新的可达路线连接起来,增强了花园的流通性。由路径、墙面和景观组成的公园网络延伸了附近Diane H. & Joseph S. Steinberg游客中心的宜居形貌,该游客中心由Weiss/Manfredi于2012年完成。
03.
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
设计机构: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朱育帆工作室
矿坑花园是上海辰山植物园景区之一,位于辰山植物园的西北角。矿坑原址属百年人工采矿遗迹,设计师根据矿坑围护避险、生态修复要求,结合中国古代“桃花源”隐逸思想,利用现有的山水条件,设计瀑布、天堑、栈道、水帘洞等与自然地形密切结合的内容,深化人对自然的体悟。利用现状山体的皴纹,深度刻化,使其具有中国山水画的形态和意境。矿坑花园突出修复式花园主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园艺花园。
矿坑花园总体面积为4.3公顷左右,由高度不同的四层级构成:山体、台地、平台、深潭。其中,山体表面较平整无层次且风化相对严重,无明显纹理和凸凹,无裂纹,立面有直开的矩形通风口,显突兀。台地上植被茂盛,靠近岩壁的位置现状留有洞库的出入口6个;平台部分为采石留下的断面,地势较平,边缘地区有生长良好的水杉林;深潭面积在1公顷左右,与平台层高差约52m,潭水清澈,有自然形成的岛屿和植被带来一丝生机。
这样一个项目中,设计师面临很多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修复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场地内植被稀少,物种贫乏,岩石风化、水土流失严重。第二个挑战是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矿坑遗址的景观价值。因此,如何重新建立矿坑和人们之间的恰当联系成为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设计师选择了同时用“加减法”应对采石矿坑特殊形态的生态修复设计原则:采取“加法”策略通过地形重塑和增加植被来构建新的生物群落。针对裸露的山体崖壁,设计师没有采取常规的包裹方法,而是尊重崖壁景观的真实性。在出于安全考虑的有效避让前提下,设计师采取了不加干预的“减法”策略,使崖壁在雨水、阳光等自然条件下进行自我修复。对于存留的台地边缘挡土墙,设计师用锈钢板这种带有工业印记的材料,对其进行包裹,形成有节奏变化和光影韵律的景观界面。
在中国山水画和古典文学的审美启示下,该项目采取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了东方自然山水文化以及中国的乌托邦思想。不同于西方“静观”的欣赏方式,东方传统更强调可观、可游的“进入”式山水体验。设计师在平台去设置一处“镜湖”,倒影山体优美的曲线,从四周都可以观看,增大了观景视域。为了改造山体稍显枯燥的立面,倚山而建一个水塔,有效的调整了其节奏,并有泉水从山中留出,增加生趣。对应水塔,在镜湖另一侧坡地顶端设置望花台,可以在镜湖的水光中看一年四季山景变幻。
同时,在东侧山壁之上,开辟出一条山瀑,水从山顶一泻而下,与岩石撞击时带来美妙的水流声。呼应山瀑,援引中国古代“桃花源”的意境,顺序设置钢筒(利用悬崖的危险之势,模仿采石时的爆破之态,以倾倒之态势将游人引入栈道)—栈道(在行走之际观赏采石留下的山石皴纹,耳畔是山瀑的声响)—一线天(从采石残留的卷扬机坡道上开辟而来)这条惊险的游线,通过蜿蜒的浮桥(中间的平台可以让游人感受山水交映的美)进入山洞,穿过隧道便来到世外花园。这条游览路线,既精彩刺激又宁静怡人,各种自然之态均含纳其中。
在生态修复与文化重塑的策略基础上,通过极尽可能的链接方式,场地潜力得到了充分表现。一处危险的、不可达的的废弃地已经转变为使人们亲近自然山水、体验采石工业文化的充满吸引力的游览胜地。
04.
太原植物园
项目地点:中国山西太原
设计机构:DMAA
太原植物园在启动之期的目标就是将先前的煤矿坑改建为景观公园,这不仅是中国十分重要的一个景观设计典范,也是一项基础设施建筑,可以用来研究自然生态系统,也为民众提供一处接触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在城市内部或城市边缘地带建设高质量休闲区域,同时也需找到吸引来大批量游客的应对之策,这种政策需求形成了本空间项目定义的基础。
这项计划不仅要建立景观公园本身,而且还要建造一个中央入口建筑,包括一个自然博物馆和行政设施、三个温室、一个餐厅、一个盆栽博物馆和一个带图书馆和工作人员宿舍的相关研究中心。建筑中心精准地嵌入到模拟地形中,是三个半球形木格穹顶的温室。这些温室的建造需要诸多领域的技术专业知识,例如能源设计、热性能、结构完整性、玻璃、装配及物流等。三个穹顶中最宽的一个自由跨度超过90米,是全球此类木格栅结构中规模最大的。
设计方很早就决定在这个项目中尽可能广泛地使用木材,这不仅保证广泛的预制,也保证了高质量的执行,同时挖掘出丰富的潜在历史关联。
经过一个大院子通过一条小路来到入口建筑,它引导游客穿过开放式楼梯,由屋顶平台板一个圆形的开口,到达巨大的屋顶露台。站在巨大的屋顶平台上,公园全貌尽收眼底,人们可以体会到本入口建筑作为连接建筑与景观的双重作用。悬挑的观景台高耸于公园中心的水域之上,引导游客前往植物园的三个温室。
盆栽博物馆的露台呈同心圆布局,为精确呈现古代远东园林艺术提供了结构框架。游客走过的道路反映了驯化自然景观的原则。就像温室强大的穹顶一样,盆栽博物馆的基地也与景观的模型地形和水池的表面发生动态反应。
整体概念的雕塑化衔接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屋顶,它试图通过重新解释其结构逻辑和几何逻辑来进行合理的处理。餐厅与茶馆便是完美的示范,应用了堆叠和交织的承重层的原则,通过增加或去除靠近支撑或边缘的层创造台阶和扩大规模,并发挥了结构和空间之间的比例关系。
建筑内外的对话连续不断,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结构衔接微妙,都体现在景观公园的雕塑造型上,它与已有的基础设施有机融合在一起。
05.
国家植物博物馆设计方案
项目地点:中国云南昆明
设计机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SHA
国家植物博物馆核心区位于昆明市盘龙区茨坝片区,是昆明市北部的自然科普基地。在昆明“大三山一水”的城市山水格局中,国家植物博物馆位于历史主轴之上,对于强化城市的历史脉络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用地范围为28.55公顷,位于中科院昆明植物园、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昆明树木园和昆明市黑龙潭公园三园中间。场地现状北高南低,总体呈两山一脉、多谷汇聚的景观格局,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59900平方米,其中地上49020平方米,地下1088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1-2层,单层温室最高点为31.8米,多层部分最高点不超过24米。博物馆的行政办公、业务、科研等辅助空间依山就势,镶嵌在地形之中。上方形成连续的平台,平台联系了公共空间、展厅、报告厅、科普、温室等主体空间,各空间均有独立的出入口。文创和餐饮休闲空间点缀其中,点亮城市生活。从植物主题中自然生发的木结构建造逻辑,构建起室内外交融的空间。晶莹剔透的网壳屋顶仿佛一朵“水绒花”绽开在山水之间。建筑与整体自然环境深度融合,同时在第五立面上富有标志性。
风与水的流动自然形成两条轴线。发展轴从主入口指向未来扩展部分,进而向室外展场和黑龙潭公园延伸,景观轴从北向南由树木园指向扶荔宫,自然形成植物园、树木园和黑龙潭公园三园一体的整体格局。
三园为国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生态条件,国博的建立为片区增添更多种质资源以及科普、展示等新功能,相互之间融合互补,形成大规模馆群落区。空间上,提取植物园、树木园和黑龙潭公园的部分现状步行环路,与国博环线有机结合,让游客可以无障碍畅游国博片区,多重体验一次享受。
用地与城市空间通过流畅的交通规划无缝衔接,导入鲜活生动的城市公共生活。园区内机动车交通流线形成环路,使人流、货运和消防车能顺畅到达每个建筑出入口和消防扑救区。停车场内外分开,位置便捷。
一条植物主题花车巡游道将世界花园主题的室外展场串联成一个有故事的空间,在花车巡游之外,也可休闲、散步、慢跑、运动、宿营、品茗。博物馆展厅外的公共大厅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
来自大地景观的复合通风遮阳屋面构成生态文明新地标;通过调研植物栖息地的气象数据,温室采用供暖系统和小型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策略,避免集中空调系统,在展现植物美好的生命循环之余,也成为节能生态实践的示范点。
06.
重庆光环购物公园室内沐光森林植物园
项目地点:中国重庆
设计机构:Aspect Studios
位于中国重庆两江新区核心商务区的光环购物公园(TheRing),总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构筑了大尺度室内植物园,融入体现城市生活与自然之美,创新打造自然生态与城市功能完美融合的“城市自然共同体”。
本项目的最大亮点,无疑室内植物园与商业动线的联动。纵跨七层高达48米的大尺度室内植物园,“沐光森林”,设计摒弃了当下商业设计中常见的封闭式内街中庭,而是将一个通透的室内植物园引入商场,创造非凡的体验式商业空间,园内呈现不同的色彩与场景,一季一景,结合潺潺水瀑,自然景观尽收眼底。
而亮点的背后,是设计师如何将绿植空间,与零售空间无缝联动的充分研究和合理考量,设计师大胆地将其置于主动线的一侧,在不阻挡商业主动线的前提下,将植物园与零售空间融合,同时保证了二者舒适的自然采光,植物园与商业动线互相渗透,与零售空间的多维度(横向及竖向)的无缝连接,在东南面通过大面积玻璃幕墙,向城市展示项目的自然主题。
植物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绿植中庭,而是一个48米高穹顶覆盖层层退台的绿植空间,并结合开放式商铺于其中,通过细致的视线规划及空间营造,让植物园的绿色在横向空间中最大限度延展与商业动线紧密链接,顾客可以随时在购物和休憩模式之间切换,从而减少了传统商业空间,给消费者带来的“被围困式”的压迫感和紧张感。
位于森林中央12米高的“生命之树”(凤凰木)与高达20米的“花之瀑谷”、40米的高空“悬浮森林”共同构成3大主题场景,来自全球各地的300多个品类、数千株热带雨林植物,将商业和自然“无界”交融。
植物园成为结合商场室内与室外商业街的聚焦点,TheRing利用了基地原有高差,在主入口处设置的下沉城市广场,结合绿植水系打造绿化休憩空间,其上设置的交通连廊在构建动线的同时营造到达感,呈给人以多层次的环境体验,与办公塔楼及周边社区建立活力纽带。
光环购物公园打造“公园式”购物场景的同时,还进行了全方位智能化的构建,“沐光森林”中配置了智能监测系统,方便调节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因子,给在重庆光环“安家”的珍稀植物一个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离线式电子巡查系统等为未来城市生活绘制更便捷、智能、安全的蓝图,加速智慧城市新生。
对外在集中商业面向城市道路的一侧,通过景观退台的设计在视觉上形成了“梯田式”造型,弱化建筑体量对周围环境的压迫感,同时以垂直绿化加强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视觉联系,表达了与生态的结合。
在竖向维度,屋顶花园则是引导向上人流的重要驱动,6层影院处设置的室外活动平台,向上与屋顶花园连接,可结合不同主题举办活动,形成除屋顶入口广场之外的空中活动广场,带来更多商业活动的可能性,同时也为消费者营造不同的空间体验。
07.
广州增城区山茶属植物主题公园
项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设计机构:棕榈设计集团
场地位于广州市増城区太子森林公园内,依托紧靠城区和东江,彰显“幽谷中一方清泉,阳春里一抹花色”山水文化特色。公园总面积约127亩,计划范围为五个地块及一条道路(119省道至太子坑森林公园入口处),其中道路作为茶花风情带,五个地块用于茶花培育展示,分为茶花科普文化交流中心和名优珍稀品种培育区。通过示范性茶花主题改造提升,丰富森林公园植物群落、改善景观效果,打造成广东太子森林公园森林花谷名片,将广东太子森林公园建设成增城区城市客厅,省级未来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项目通过对一、二、三产业升级打造集茶花文化、科普、研学、旅游、康养等为一体的小型文旅综合体,形成系列品牌活动,如一年一度的茶花文化节(元旦至元宵节),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茶花文化活动——如茶花展览、摄影、书画、诗歌、插花、茶艺等文化活动,为增城乃至大湾区市民提供一个高品位的茶花文化盛宴,成为增城区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之一。
目前精品茶花园已建成,设计打造成为精华浓缩型国际杰出茶花生态大观园。茶花文化广场立面上设置入园迎宾片石景墙与茶花组团,平面上设置茶花文化元素地雕,丰富广场的文化内涵。并完善和提升原有两栋客家房屋,打造以茶花园形象展示、茶文化体验、茶花精深加工衍生产品展销、茶花科普教育科研交流等功能为主的茶花文化科普体验区。对客家房屋进行功能活化,分别打造成科普展览馆和文化交流馆。山茶植物集萃游赏区利用现状开放林下空间示范种植,展示云茶品系、怒江红山茶、茶梅、金花茶等品种。
通过引水,开挖溪流,沿水置石,增种水生植物和休闲栈道,营造水林茶境的特色景观空间。棕榈四季茶花展示区,合理组织游园线路分片区展示种植山茶属植物各大品类,含金花茶区、杜鹃红山茶品系、红山茶杂交品系、杜鹃红山茶品系、云茶杂交品系等,将科普教育与景观风貌相结合,参观学习与休闲活动相结合。
项目计划打造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唯一的山茶主题森林公园,收集国内外品种及山茶物种,同时展示棕榈股份15年研究培育的四季茶花品系、越南抱茎茶品系等全新品种类群,并科学分类种植,将是国际上山茶品种、物种收集最全,种植最科学的山茶园;建立我国乃至世界上高水平山茶品种标准园圃,为我国和国外山茶品种的识别,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解决目前国内外山茶界品种名称混乱的局面,促进山茶品种的识别与交流,成为世界上茶花品种交换展示中心,申报国际杰岀茶花园、省级或国家级山茶属种质资源库,建设著名的省级森林公园创造条件。
08.
秦岭国家植物园田峪河湿地公园
项目地点:中国陕西西安
设计机构:阿普贝思(北京)建筑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中大宜合建筑技术顾问有限公司
秦岭国家植物园位于西安市周至县,距西安市区70公里,总规划面积达639平方公里。七十二峪是秦岭北坡的主要水系和探寻类景点群,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水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逐步凸显。其中田峪湿地正是此系列危机的一个缩影。
团队应用设计整合的力量,发挥流程中自有控价系统的作用,采用建设资金和工程资源双重低投入的方式,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秦岭国家植物园内,仅以60余元/平方米的低廉造价将原本鲜有人问津的荒芜林地,逐步复原成为一个全新的,深受欢迎的湿地公园。
聚焦海绵城市六字方针中的“渗”与“净”,完备的技术手段全程支持——造就多方共赢的场面:市民郊游的目的地好去处,业主单位的初心办实事,秦岭山水河的友好本底。以系列雨水湿地和生态水塘为特质的公园开放后,采用低频维护和自然管控两者结合的方式,是为低影响开发的鲜活案例。
重新自然化(Re-naturalization)即让自然做主,以引导的方式逐渐恢复湿地本身的自循环和演替功能。讲究用再生和循环的方式来进行内部材料、能源、物资的投入,在一定的限制准则下开放给人们感知环境友好的场所。因此湿地公园不仅是整个峪口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会是郊野观光和自然教育性质的地域景观。
开放后的公园里,一系列的湖塘水泡,雨水旱溪,灌渠湿地和集雨洼地将秦岭山脚地带和红线内的雨洪径流汇集,并使之得到净化。
资料来源: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阿普贝思(北京)等
——END——
相关链接: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64450203
18500787853
邮箱:editor@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