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运河之蝶变:如何讲好运河故事?
纵贯2500多年,全长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孕育了漕运、水利、商事、民俗等文化形态,是流动的、活着的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生动记录着国脉与文脉的世代赓续。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
2019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2019年7月,正式审议通过《长城、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2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
在长期考察大运河、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过程中,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提到,要用十六类景观讲好大运河故事。他提出,大运河是人与自然共同形成的景观,不但要保护文化景观,而且要保护大运河沿线独特的自然景观,特别是沿线千百年来遗留下的历史景观,和大运河文化相关的建筑景观,沿线的工程景观、运输景观、河道景观、历史街区景观、园林景观、宗教景观、商业景观、民居景观、民俗景观、生产景观、艺术景观以及各具特色的城镇景观等。保护好这些景观,才能使沿线的城市 “千城千面”。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提出,大运河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要讲好运河自身、区域文化和漕运制度文化三个大运河故事,用好用足大运河“千年文化”这个“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也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他建议加大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力度,推进沿河省市加强文化内涵挖掘工作,一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沟通合作,推动文旅文创和遗产保护融合发展,并做好文化遗产“活化”工作。
2022年开年以来,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加速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工程。据了解,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范围上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通惠河、北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等10个河段,跨越8个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各地在规划设计、生态保护、文旅发展上都有哪些进展和特色呢?
《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于2021年10月发布。依据该规划,北京市将全面打造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个功能分区,扎实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个重点工程,集成推出一批标志性项目,以线串珠,以珠带面,延续壮美运河千年神韵,打造具有首都标准、北京特色、时代气象的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使大运河成为文化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民生之河、融合之河。
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
北京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标分为2021年、2023年、2025年三个时间节点。其中2021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机制全面建立,北运河通州段实现全线游船通航,为全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到2023年,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基本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到2025年,大运河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沿线区域协同发展更加深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
北京市还将推进“河道、水源” “闸、桥梁” “古遗址、古建筑”等三类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打造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典范;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保护修复八里桥,加快推进通州古城核心区、张家湾古镇等文物保护修缮,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张家湾古镇
推进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北京市将建设观水、近水的滨水休闲空间,整体打造水城共生、人水和谐的大运河生态文化景观长廊;重点加强河道两侧绿化提升和环境整治,建设通州堰防洪体系,到2025年,基本完成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坝河等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实现河道水体全面还清。
北京市还将促进大运河沿线文旅融合发展,创建通州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台湖演艺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成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城市副中心剧院和图书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推动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实现游船通航功能。
为增进大运河两岸民生福祉,北京市将在沿线传统生活生产区域内逐步疏导不符合保护建设要求的设施、项目等,促进环境和整体风貌提升。鼓楼西大街、南锣鼓巷、南新仓、通惠河沿线等一批传统利用区将优化,集中整治提升公共空间、商业业态、建筑风貌和交通秩序,建设具有大运河特色的高品质京味文化休闲区。
02.
天津:恢复运河渡口当年商业繁华盛景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片区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其中元宝岛项目规划面积57公顷,主要包括元宝岛52公顷和岛西5公顷。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元宝岛板块
规划建设反映杨柳青特色文化的中国年画博物馆、崇文书院、玉皇桥,打造杨柳青曲苑堂、运河水街、沉浸式民俗民居坊等,汇集相声曲艺、非遗体验、中华老字号、国学研讨交流等业态。
元宝岛还将打造民俗文化小镇,恢复运河渡口当年商业繁华的盛景。同时,持续改善杨柳青大运河两岸生态环境,将大运河水系引入元宝岛,建设生态休闲景观长廊,营造“北方水乡、水景交融、文化交织”的秀美风光。并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民俗活动表演、国际花园大赛、运河游船、灯光秀等活动,加强古镇观赏性。
历史名镇板块
采取“再活化”方法,保留现存800余所老宅子,按照“城市针灸术”理念进行历史人文修复,发展特色旅游、特色民宿、特色小吃等业态还计划投资13亿元,瞄准80、90后消费群体,建设国潮青年小镇,通过恢复胡同路网,重现文化地标,修补街道序列,构建主题街区,重现繁荣古镇,打造沉浸式国潮文化街区,未来潮生活社区、文艺生活社区和共享社区。
文化学镇板块
秉承“再开发”理念,重点发展教育文化产业,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建设非遗教育基地。该地块正在进行考古挖掘。据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介绍,该区域发现古代墓穴800余个,年代涵盖宋、金、元至明清不同历史时期,是近70年来天津考古的重大发现。
03.
沧州:打造运河沿线最具当地文化特色公园
作为大运河沿线唯一的国家大运河非遗文化公园,沧州市将以国际化视野和世界级标准进行策划和规划设计,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北部生态新城崛起。
根据规划,作为公园一大主体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位于大运河城市文化带、运河沿线发展体系的重点地段,是一个以大运河非遗文化为背景的多元化展示集群中心。展示中心新建建筑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以大运河为底景,汲取隋唐建筑精华,整体工整有序,单体宏大雄伟,横竖线条简洁明快,以自然古朴的姿态成为大运河畔的精神承载地。
室外呈现“三园一线”园林布局,保留原铁路,适当位置根据园林布局需要略加调整,利用铁轨的场地结构串联起3个景观园。未来,展示中心将与周边其他文化类业态,共同构成沧州大运河非物质遗产文化公园的核心区。
公园主入口(效果图)
园博园——水系、岛屿、园林景观相辉映
园博园占地面积3747.38亩。项目在规划建设上致力于打造运河沿线最具当地文化特色的公园,全面展示沧州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推动城市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第六届省园博会举办后,园博园将归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成为其中一个园中园。
园博园将结合不同风貌展园的布局,以运河风光带为主线,形成“一带、一岛、两区、一中心”:一带是运河风光带,展现运河风貌,传承运河活文化;一岛是生态景观岛;两区是城市展园区、非遗文化展区;一中心是综合服务中心,含主入口、主展馆(园博会后为非遗博物馆)和配套服务商业等。
根据规划,园博园的城市展园区面积915亩,将以主湖心岛为核心,沿主路环布城市展园,通过公共绿地连接成为整体绿色空间。其中,沧州园四面环水,植物与建筑互相掩映,描绘出“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的美妙景象。沧州园中部以三层楼阁式建筑为制高点,统领整个展园,并在入口处通过牌坊营造一处独特的园林框景。
昔日大化厂区迎来蝶变
运河蜿蜒曲折,流经沧州市区31公里,北部城区沿河而居,老建筑鳞次栉比,充斥着浓浓的工业风,原沧州大化厂区就是其中一处。
大化相关片区提升改造,则依托原大化厂区的工业遗产特色风貌区,与现状工业建筑群体布局相协调。据了解,大化厂区保留的部分主要是冷却塔、造粒塔及周围范围,未来将打造成大化主题公园。
04.
台儿庄:红色的运河、开放的运河
台儿庄位于京杭大运河中间节点,鲁苏交界的枣庄市,是历史名镇、大战故地、最美水乡。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共42公里,在台儿庄段完整地保存有运河上唯一一处水工设施完备、风貌遗存完整的3公里古运河、古驳岸、古码头以及运河水工遗存等设施。
台儿庄古城运河大桥
抓住大运河台儿庄段文化特色与亮点。台儿庄古城是大运河沿线现状唯一完整的古城景区,围绕台儿庄“运河文化、大战文化、鲁南民俗文化”三大主题,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找准大运河台儿庄段的定位,高质量推动大运河台儿庄段建设。
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以“鲁风运河、京杭明珠”为主题,把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按照“一城、一河、一湖”的发展格局,“一城”即为台儿庄;“一河”即为大运河;“一湖”即为微山湖,构建一条大运河文化带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交通网络高效连接、多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的空间格局框架。重点实施国家运河湿地公园生态提升、涛沟河湿地高端休闲度假区、台儿庄古城和古运河综合开发、大运河旅游休闲度假带、大运河红色基因文化传承区、乡村振兴齐鲁运河样板区、大运河游船船闸和游船码头、大运河文旅小镇大运河红色基因文化传承带、运河旅游景观大道、大运河游船船闸和游船码头、京台高速台儿庄大运河服务区、京台高速公路至新台高速公路台儿庄连接线及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力争用3-5年时间,将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打造成为生态的运河、红色的运河、活着的运河、开放的运河。
运河台儿庄段
05.
淮安:打造百里画廊,展示水工文化
在江苏,运河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穿行在790公里的运河江苏段沿线,城乡风采与运河风光交相辉映,其内蕴的文化力量成为人们精神图谱中的亮色。根据规划,江苏省将重点打造10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在苏州、徐州、镇江、淮安、扬州等城市积极展开规划建设。
其中,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是“中国运河之都”。淮安依据国家和江苏省编制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聚焦“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定位,不断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建设,创新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
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任务全面启动。百里画廊基本覆盖淮安全域,聚力打造人文、生态、富民、宜居的综合性画廊。此外,委托省规划设计集团编制沿大运河水域长约125公里的百里画廊战略规划,同步启动编制沿线各县区专项规划和交通通达、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等专类规划,逐步完善“1+1+N”规划体系。
水工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明清两朝共有200多位治河官员驻节淮安。清口水利枢纽是我国古代治河工程史上理念最先进、工程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成就最大的水利枢纽,目前清口水利枢纽遗址和洪泽湖大堤保存完好,堪称大运河上鲜有的活态的“水工历史博物馆”。通过对清口枢纽遗产和韩信文化等全面系统开发,使其成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的展示窗口。中国水工科技馆主体已完成立项和展陈、建筑设计方案及现场试桩。
大运河淮安段
此外,板闸遗址公园即将完成主体建筑封顶,清晏园古建修缮工程、大运河里运河城区段市管水利设施景观提升工程均已完成。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尚庐书院已完成一、二、三区主体建设。还开展运河沿线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村镇建设和集镇综合整治提升等工作,大运河沿线规划保留村庄均达到美丽宜居村庄水平。
06.
扬州:三项举措筑牢世界运河之都地位
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城市、申遗牵头城市和世界运河之都,是江苏省唯一全域划入大运河文化带国家规划核心区的地级市,并列入全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建设城市。2021年6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建成。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扬州通过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大运河非遗文化集聚区这三项重要举措来筑牢世界运河之都地位。
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即原扬州瘦西湖旅游度假区,自2011年正式批准设立以来,结合2014年瘦西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扬州段上的重要节点,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目标,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的最佳展示区和互动体验区。历经10年建设,度假区完善功能、提升环境、丰富产品,实现从“观光游”向“度假游”的大跨越、大提升。
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恰是运河扬州段中风光最绮丽的篇章。为保证三湾运河世界遗产景观的完整性、真实性、唯一性,将运河两岸对外50米范围作为世界遗产控制范围,在不改变运河原始风貌的基础上,通过生态治理、修复景观,美化运河又保护古运河韵味中的原汁原味。
根据“圈层”策略,设计保留了三湾古老的媲美都江堰的水利特色,并在外围保护和恢复了三湾生态湿地,建立不同强度的生态和休闲圈层。
07.
镇江:文化传承续写江河交汇城市传奇
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之处,是江南运河的起点,也是历代漕运过江的咽喉,见证着镇江漕运文化和商贸文化的辉煌;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汇聚了津渡文化、驿站文化,也有很多与运河有关的古地名、民间故事以及香醋、黄酒等非遗文化。大运河已然成为镇江“流动的文化”、“经济的血脉”和“亮丽的名片”。
大运河镇江段
镇江市出台了《镇江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大运河镇江段文化遗产河道为主干,串联沿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和多个特色展示点,努力实现文物保护、生态修复、城市建设的相互协调。讲好镇江运河故事,扩大“中国古渡博物馆”西津渡、“江南运河第一闸”谏壁船闸、“江南运河第一街”新河街等运河遗产在全国的影响力。
深入挖掘大运河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延伸拓展。加强文化传承,西津渡古街、镇江城区运河故道等遗产点争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拓展名录。建设一批文化展示载体,打造一批凸显运河特色的会展、演艺、民俗等品牌活动,创作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精品力作,让大运河文化带形神兼备、焕发光彩。将重要文化遗产点有机串联,努力实现文物保护、生态修复、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的相互协调,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在当代传承与共享。
镇江还将以“千年兴衰·漕运文化——镇江、扬州、淮安四日游”线路为依托,培育具有镇江特色的漕运文化观光游、水利航运工程科普游、红色文化传承游等一批精品文旅线路,打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江河交汇看镇江”的文旅融合品牌。
08.
杭州:建设核心展示园,打造十大标志性项目
《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于2020年7月发布,杭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为大运河沿线的7个城区。建设期限为2022—2025年,其中,到2023年底为基本建成阶段;到2025年底为优化发展阶段,在大运河文化公园范围内,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实现全覆盖,分级分类展示体系基本形成。
《建设方案》从建设目标、空间格局、功能分区、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旨在促进大运河文化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有机融合,为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到运河航运转型提升,再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杭州将持续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核、时代价值,高水平建设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打造“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国家文化公园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功能区,明确差异化建设保护重点,打造杭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实体。
主题展示区
由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清晰、边界明确、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空间组成,包括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3种形态。
塘栖江南运河名镇核心展示园:重点围绕塘栖古镇、超山风景区、丁山湖湿地、三白潭湿地等区块,推进运河二通道和京杭运河(杭州段)三级航道建设,加强运河流域环境整治,强化塘栖段、仁和段、良渚段、崇贤段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打造连续一体的滨水绿化、文化休闲和公共活动空间。
拱宸桥运河文化群落核心展示园:重点围绕拱宸桥、小河公园、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富义仓、“运河·百县千碗”文旅美食小镇、大兜路历史街区、小河直街、上塘河运动休闲小镇等区块,优化提升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平,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区域。
拱宸桥
上塘古韵寻踪核心展示园:重点围绕桂芳桥、安平泉、皋亭山、临平山、临平湖湿地等提升建设,挖掘班荆馆等南宋运河沿线文化,联动展示上塘河千年古韵文化。
余杭塘水乡粮仓核心展示园:重点围绕仓前古镇、余杭塘河、水乡圩田、章太炎故居等提升建设,挖掘大运河漕运仓储文化,展现运河水乡田园风貌。
武林运河繁华商旅核心展示园:重点围绕西湖文化广场、武林商圈、延安路商业大街、武林路商业街区、中国丝绸城特色街区等区块,优化商贸业态,发展新零售和时尚消费,打造体现大运河城市繁华的国际化消费和旅游高地。
南宋临安城文化核心展示园:重点围绕中河—龙山河、南宋城墙陈列馆、太庙、六部桥等区块,打造南宋皇城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等重点平台,彰显宋韵文化新魅力。
江河汇现代运河核心展示园:重点围绕钱江新城(城市阳台观潮、钱塘江夜游)、杭州金融城、三堡船闸、杭州海塘等区块,着力发展金融、都市旅游等产业,彰显大运河(杭州段)开放包容、奔竞不息的文化形象。
浙东诗路启程核心展示园:重点围绕西兴古镇、湘湖、义桥、白马湖等区块,聚焦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领域,建设浙东唐诗之路,推进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滨江互联网小镇、物联网小镇等新型文化平台建设,为大运河文化传承和创新赋能。
浙东运河复兴核心展示园:重点围绕浙东运河(萧山段)城厢、新塘、衙前等区域,突出做好古桥、古庙、古镇、古街、古村落、古纤道等遗存抢救和保护,推进运河环境综合治理,统筹谋划运河两岸区域发展,挖掘和弘扬衙前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重现浙东运河历史繁华风貌。
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
通过10个核心展示园,市民和游客能够体验和感受到大运河(杭州段)沿线文化底蕴。
集中展示带:塘栖段、拱宸桥段、武林段、大城北段、上塘河段、中河—龙山河段、西兴运河段等。
特色展示点:十大核心展示园内的主要生态景区、旅游景点等。
文旅融合区
文旅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大运河文化为内核,以水上游线、岸上游线、主题游线等为载体,串联起运河沿岸景点,打造多条运河经典文化旅游线路。
另外,将重点打造包括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运河数字孪生平台、大运河亚运公园、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运河历史十街区、小河公园、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京杭运河二通道在内的十大标志性项目。
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新闻网、通州发布、杭州市政府、扬州市政府等。
——END——
相关链接: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64450203
18500787853
邮箱:editor@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