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钢:体育与生态共生的北京冬奥场馆设计研究实践
4月23日-25日,2022健康宜居与低碳城市国际论坛暨第十二届园冶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设计师、艺术家等参会交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发表了题为《体育与生态共生的背景冬奥场馆设计研究实践》主旨演讲,他以延庆赛区的两个竞赛场馆“雪飞燕”、“雪游龙”和两个非竞赛场馆“延庆东奥村”、“山地新闻中心”的设计为例,展示了建筑如何最大程度减少对山林环境的影响,表达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设计理念,让体育融入自然;对场馆的赛后利用也进行了充分考虑,为城市留下具有长久效益的奥运遗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做主旨报告 @风景园林网
北京冬奥场馆分为三个赛区,分别是北京赛区、张家口赛区和延庆赛区。延庆赛区主要是雪上赛区。冬奥会不仅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场体育盛会,它还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冬奥会的场馆设计最重要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严格落实节能环保标准;牵引京津冀协调发展,推动大众冰雪运动;体现中国元素和当地特点,让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延庆赛区赛后效果图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01 延庆赛区概况及挑战
延庆赛区核心区位于小海坨山南麓,地形复杂、山石陡峭,将建设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两个竞赛场馆和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两个非竞赛场馆。延庆赛区有着冬奥历史上最难设计的赛道、最为复杂的场馆,因此成为一个最具有挑战性的冬奥赛区。冬奥场馆的设计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技术挑战、环境挑战、社会可持续性的挑战以及文化的挑战。
延庆赛区功能布局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02 核心理念、工作模式与科研成果
冬奥场馆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冬奥场馆的建设全程开创了“以场馆带规划”、“以设计带需求”、“以科研带工程”的创新工作模式,解决了复杂山地场馆的非标模式和未知条件。其中包括:
(1)创建了冬奥会级别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赛道及场馆设计、建造、运行成套创新技术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山体南坡建设雪车雪橇赛道的先例。
(2)创建了冬奥雪上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共生的“山林场馆”的创新技术体系,打造了地质脆弱、生态敏感、场馆集约等建设条件下的生态冬奥工程范例。
(3)以全生命周期视野、全过程低碳管控、全场馆绿色技术打造了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行的绿色低碳标杆。
(4)研发了适用于复杂山地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场馆建设和运行工况条件下的成套数字化技术手段和智慧平台。
自西南向东北俯瞰延庆赛区 ©孙海霆
03 总体布局与可持续设计
延庆赛区的山上区是大的高山滑雪中心,山下区是雪车雪橇中心和延庆冬奥村,整个项目还包括山下山村的改造。延庆赛区的运行离不开大量的基础设施进行支撑。
在整个交通系统中,最为特殊的是山地缆车系统,它支撑着山地场馆包括赛后运营的轨道系统,还有支撑飞机起降的急救系统。
在延庆赛区首创设立了可持续设计专业,开创性实现了可持续工程化,涵盖了滑雪季赛后利用、非雪季赛后利用的内容。
04 竞赛场馆
(1)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又被称为“雪飞燕”。符合奥运标准建造的“雪飞燕”高山滑雪场馆建设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这其中就涵盖了大量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容。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顶出发区 ©马文晓
(2)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宛如一条游龙,飞腾于山谷西侧的山脊之上。“雪游龙”的建设填补了国内空白,也是世界上第17条雪车雪橇赛道。赛道的设计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决定了场馆的形态和格局。“雪游龙”的雪道在选址的时候,由于选不到非南坡的场地,最终选择了南向狭窄的山脊的场地,为了应对南坡赛道各种气候影响的难题,设计研发了单边超大悬挑装配式钢木组合雪车雪橇赛道遮阳棚结构体系,实现对赛道的气候保护。同时利用装配的结构还设计了一个屋顶景观步道,步道不断转换方向,与建筑景观平台、山地景观步道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景观系统,与周围山形水势对话。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西南方向鸟瞰 ©孙海霆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屋顶步道 ©新华社
05 非竞赛场馆
(1)延庆冬奥村掩映于林木之间,顺应地势叠落,极具中国山水文化特征的居住环境,构成开放庭院式的“冬奥山村。”延庆冬奥村项目的建设特色在于生态可持续,体现在超低能耗示范、古村落遗址保护、无障碍设计及智能人居科技。冬奥村严格践行低碳环保建筑理念,将为运动员和随队人员提供绿色、开放、安全、舒适的居住和服务体验。
冬奥村原地保护、迁移树木313棵,用或高或低,或是下洼的树池保留大量原有场地树木,形成延庆赛区最具特色的入口景观。并为小动物建设栖息地。部分公寓采用装配式装修工艺,既减少耗材,又绿色环保。
延庆冬奥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被称为“雪之眼”的延庆山地新闻中心依托原有山势,采用覆土方式,北部掩埋于山体之下,南端展露出层层退台,同时采用光伏一体化设计,体现生态绿色理念,可以称为延庆区近零碳示范项目。
山地新闻中心效果图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06 建筑学和文化层面的思考
(1)在延庆赛区核心区海坨山庞大的自然体系中的冬奥场馆成为一副超大型实地山水图卷。冬奥场馆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的感受,更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静态的漫游的体验,还是体育运动带给人们的非常动感的一种新的当代的体验。
(2)延庆赛区的“冬奥八景”结合场馆、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体现出一种宏大与幽邃、人力与沧古、山泉与眺望之间的山水文化场景。
(3)海坨山高山山顶悄然置换出的出发区,体现出自然与人工建筑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着人在自然面前的介入与谦卑。
(4)新干阑式高山跌落架空平台,体现着人们在保护和创造之间的思考。
(5)车橇场馆赛道与屋顶步道长廊,更是创造出一种竞技与行望的场景。
(6)山林掩映的冬奥山村,更是体现出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7)覆土营造的山地新闻中心,体现出消隐于彰显之间的关系。
(8)山水环境中的基础设施体现着功能与景观的关系。
(9)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同时体现出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的最佳状态,既非粗暴介入与破坏,也非绝然隔绝与臣服,应是不追求某一极端,恰当介入与自身存在之间的微妙平衡。设计师的创作,其本质就是为人们营造人工与自然之间共生与互成的空间与情境,这是一个值得努力为之探索的理想世界,也是建筑师必然追求的理想境界。
赛区南侧鸟瞰 ©张锦影像工作室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关注各主题论坛,在线观看,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END————
“沧州运河活化国际设计师竞赛”
火热进行中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64450203
18500787853
邮箱:editor@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