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琼莹:自后疫时代看乡村振兴的新世纪愿景与价值
3月30日,2023城市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暨第十三届园冶高峰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IFLA亚太区主席郭琼莹发表题为《自后疫时代看乡村振兴的新世纪愿景与价值》的演讲。她提出,后疫情时代,时代面临经济、社会、环境、心理等六个方面新问题,对环境空间规划需要有新思路。大数据时代,乡村生活与生产环境的优化也需要有新方法。乡村振兴不只是守望乡愁,后疫情时代需要重新省思人与地的连接,建构完整的城乡绿色基础,提升城乡的调适力,提升人的免疫力,从而迈向健康福祉社会。
后疫情时代,大家比较关注什么是福祉、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景观。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在经过了SARS、疫情、地震之后,人类面临很多问题,包括气候的变迁,水资源的缺乏、食物的安全等等,而ICSU在 2014年11月公布未来地球面对的八项科学挑战就包括水、能源、食物资源供给及其相互影响、低碳社会之经济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低物质消耗与有韧性城乡之建设、全球变迁背景下的永续农业发展、全球变迁与人类健康、符合永续性的消费和生产关系、社会管理与风险预警。
01后疫情时代,面临的六大问题
1. 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涉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安全社交距离、如何解决高龄化时代的疫情防控以及游民及弱势族群如何对抗疫情的问题。
6. 从经济层面来看,据联合国世界观光组织统计,全球旅游业在2020年损失就达到1.3万亿美元。而之后的报复性旅游,带来的就是突然激增的旅游承载量和食宿及运输工具负荷而带来的应变不足。
02行动限制对环境空间规划新思路
WHO建议:城市为其居民提供的人均绿地面积,应至少为9平方米,城市每位居民徒步抵达绿地所需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
1. 公园及开放空间的重要性包括改善空气品质、调节气温、安全步行或骑乘、从事休闲运动、疗愈心灵、隔绝噪音等等。
在疫情期间,很多地方被改成“行人徒步区”作为社交缓冲区,可以让民众更多地接触自然,并运用可移动大型盆栽作为街道行道树。除了中央公园之外,社会更需要各类型小绿地,“大”未必就是绝对的。
2. 岛屿生态学系理论之应用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健康的城市和健康的环境是国土生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希望走出家门和都市的时候,能够拥有森林绿带和流域水岸。校园绿地和儿童游戏空间能够更多地亲近大自然。
3. 乡村环境问题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乡村都面临着空心化、高龄化、发展迟缓、交通偏远、产销耗能效率低、公共投资相对缺乏等问题,这就促使各个国家纷纷开展乡村环境的改造。台湾乡村环境改造的目标不仅是脱贫,更希望通过乡村农牧事业的优化,发挥乡村绿色产业的多元价值,实现乡村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共融。
案例:传统渔港的创生改造-正滨渔港
这个渔港已经非常老旧,我们的计划是通过色彩来改造环境。通过环境的再造,不仅提振渔业,而且把年轻人找回来,通过引入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在地旅游,实现自给自足。同时通过环境地景艺术的创造,推广海洋教育,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乡村的创生。
案例:矿村的活化再生
这个矿村已经封闭了快30年。原先的铜矿区通过灯光设计,实现地景艺术,提高游客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03景观多元变迁之应对
1. 资讯科技防疫
大数据的分析、AI的应用,人们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带动偏远的乡村实现更好的都市化,带动新的旅游。
2. 降低环境威胁与风险
改变过去过于集中和垂直化,而是分散与水平化,这可以促进智慧农业、渔业、畜禽产业的发展。此外疫情之后,空气流通也变得尤为重要,在住宅设计方面也发生着非常重要的改变。我们联合建筑师,推广在地的原有材料,比如洪育成建筑师利用在地的木材,陈永兴建筑师利用统砖,李绿枝建筑师利用竹子。社会也开始重视“防疫旅馆”的概念并与空间结合。民众对休闲也开始也改变,帐篷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包括隈研吾、坂茂都有关于帐篷的设计。我们提倡“道法自然”的概念,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乡村地区实质空间改造,鼓励风土材料之应用,并尊重部落文化特色
04重新省思人与地之链结─社会达贤名人下乡实践与倡议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仅有政府的参与,包括很多名人也参与其中,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包括严长寿挖掘台东文化养分与深度观光之价值;龙应台带动小孩子进行农耕,倡议低碳/简朴生活、活化在地产业;蒋勋驻村池上艺术村、纪淑玲音乐家之乡村生活。
这些活动都希望推动人们走出室内空间,体验大地之美。最美的环境实际是在乡村,希望我们的乡村是多彩的,健康的,涵盖卫生、社会、福祉。我们认为;乡村非常重要,不只是守望乡愁,不只是共荣富裕,更是国土生态、生产、生活之支持基础与国家竞争力之指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