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老街的华丽蝶变——武汉东湖楚市礼巷商业街景观更新
项目概述
通过成功“释放”封闭的商业界面,打造古朴精美的景观,策划全时全龄的丰富活动。一个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萧条、衰退的商业街被重塑了活力,该项目充分发挥了景观作为城市更新的催化剂的功能,实现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并为风景区的旅游与经济重新注入了希望。
一次华丽的蜕变——楚市商业街经过景观更新,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与魅力,从衰败到繁荣的转变令人惊叹。
楚市坐落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湖磨山景区之内,毗邻重要楚文化地标楚城门、楚天台、磨山滑道终点及东湖樱园,由城市级公共绿道东湖绿道串联,区位条件优越。该片区于1988年建设大型楚文化游览区,楚市作为楚文化游览区的入口形象,几乎是90年代武汉人的集体回忆。
由于业态单一,老旧业态无法满足新生代客群需求;文化内涵“有壳无瓤”,驱动力不足,楚市商业街开始变得萧条不振,门可罗雀。
景观设计师介入前,楚市外部的林地杂乱无章地伸展着,束缚了人与建筑互动的界面。数次失败的“更新工作”有如画蛇添足:被随意涂成红色的建筑门窗、随处可见的金属护栏、混乱的铺装材质、胡乱堆放的小吃车以及与中式意境不符的绿篱等,使商业街内的古朴风貌荡然无存。
设计目标是重塑楚市商业街的活力,并对其他的城市更新,传统商业街更新项目起到示范作用。通过“释放”(Unveiling)商业界面向公园以及绿道的一侧,和利用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景观细节及活动策划来“铸魂”(Spiritualizing)设计,来实现一次商业活力再造与区域文化的重塑。
规划设计策略
1) 释放商业界面
通过清理杂林,设置景观步道与疏林草坪,设计师“释放”了北侧的绿地空间,使东湖绿道的游人顺畅的进入场地;利用现状建筑一层平面与地面的1-2m高差,通过设置高低不同的三级平台,整合无障碍坡道, “释放”了街巷外侧的空间;建筑朝向平台侧开设门窗,增加茶座,阳伞等外摆,提升平台一侧的活力并使商业用地增值,“释放”了建筑外围的商业界面。
2) 融入山水环境的景观设计
设计师深谙山水城市之道,楚市与磨山秀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呼应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哲学,街道外侧的景观空间经过精确的视线计算,与重要地标建筑楚城门、楚天台有了绝佳的视线关系,重新演绎了中式园林的“借景”手法。
3) 生态低影响的改造方式
设计师在项目前期与客户达成共识,对现状大树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针对所有胸径超过15公分的大树予以精确的测绘。并将“树穴铺装”的做法广泛运用于广场、树池及木质平台上,保留了这一片珍贵的绿色。设计师运用了最小干预的理念,原有的铺装被最大限度的保留,针对建筑外立面进行简单的翻修,园林小品、灯笼等的置换,都使预算控制在了可控范围内。
4) 场所记忆的保留与在地文化的延续
设计师运用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围石造景”手法被运用在建筑、台阶及坡道旁的灰空间。
金属护栏被换成了温润的木材,蜿蜒的石板路形态被保留下来,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运用与建筑屋顶一致的青瓦立铺,是对场地记忆的追忆。外部的平台的挡墙运用了湖北本地的黄毛石,与建筑的古朴风貌相映成趣。
5) 楚风活动策划铸魂
位于“楚文化”游览区内,楚市必须找到与之相契合的策划活动,为其赋能铸魂,提高其旅游体验的深度及内涵。通过与客户的深度探讨,设计师将“外街”界面用于商铺与出租,招徕吸引绿道上的游客;“内街”则作为弹性的空间,每日定时封闭举办古风剧游活动,使人沉浸其中,深度体验楚文化,其他时刻则作为展览馆、古装拍照打卡圣地,吸引更多的游客。
结语
该景点自建成之后,迅速成为当地市民极为喜爱的场所,也成为了代表东湖楚文化的一张新名片。一条冷清、衰落的老街由此焕发新生,成为了热情活力的公共空间:汉服爱好者们踩在青瓦的铺地上盛装登场;父母带着孩童们与古装演员们热烈互动;cosplay爱好者在景观平台上展现青春的芬芳;年轻人在露台上品尝着奶茶;露营客们在草坪上享受午后的阳光…围炉煮茶、幼儿教育、书法比赛、楚文化参观等丰富的活动在此开展。自建设完成以来,商业街已进驻剧本杀游戏、私房菜餐馆、奶茶店、汉服摄影等多个商户,为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助力。楚市还起到了促进当地就业的作用:通过与湖北省多个高校合作,成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为当地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综合指导。
通过成功的更新与重塑,楚市商业街焕发了新的活力。这一项目充分体现了景观作为城市更新的催化剂的重要作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希望,并重新激活了风景区的旅游和经济。
项目名称 武汉东湖楚市商业街更新项目
项目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
项目面积 9590㎡
业主单位 万博文旅(北京)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负责人 凌一静
设计单位 南京与城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 杨畅、吴海天
设计团队 李玉寒、李晓东、梅荣华、柴冰、王磊、曹清辞、庄琳、邱连洲
施工单位 北京兴中创国际展示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那凌
摄影 张锦影像工作室、冯晓木
相关链接